錢 定
(南平市建陽區瑞盞堂建盞陶瓷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市 354200)
我國的建盞文化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建盞的藝術魅力源于它的燒制技藝,因為建盞燒制時具有諸多不確定性,也正由于有了這些不確定性,才使得建盞具有了變化無窮的藝術魅力。但建盞文化的發展曾幾經周折,致使建盞燒制技藝一度失傳。近些年,我國對傳統文化加大了保護,建盞文化傳承人一直致力于恢復古法燒制建盞的技藝方法。與此同時,建盞匠人還試圖為新時代建盞燒制技藝尋找一個新的突破點。
建盞是中國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之一。建盞從一開始就和茶文化互相綁定,從而也就確立了建盞藝術的主要發展形式。建盞的表面有一層類似金屬的顏色,將其拿在手中顯得溫暖如春,猶如漆器一般,并且它有著其他陶瓷難以擁有的色澤。另外,建盞釉色效果并非靠人工繪制,而全靠燒制過程中產生。所以,建盞在釉色上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成品能表現出變化無窮之韻味[1]。
建盞產生于中國東漢時期,發展于唐朝,繁榮于宋朝。建盞在藝術文化內核上和中國宋朝的審美文化是相契的,所以同樣得到了宋朝人的強烈追捧。并且,宋朝時期海運非常發達,大量的建盞在制作完成之后由商船運送到世界各地。由于建盞技術的崛起,歐洲人鐵器的使用習慣也發生了變化,開始向更安全、更健康的陶瓷器具轉變。至中國明末清初時期,建盞因社會審美格局動蕩而發生變遷,其文化亦隨之消亡。然而在20 世紀80 年代中期,我國就開始大力倡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這也使得建盞文化重新出現在了世界面前,并且熠熠生輝。
建盞的制作要先準備好建盞的生產原料,把紅泥和高嶺土與其他原料充分攪拌,然后加水淘洗并多次碾壓,這樣就獲得了細膩的泥料,然后把泥料放在陰涼的地方靜置,以獲得具有可塑性的泥料。手工拉坯在建盞的成型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練好的泥料揉制成一定尺寸的泥團后,通過手工拉坯技法得到坯體,待坯體陰干后進行素燒。
釉料主要成分為釉礦和草木灰,釉礦為建陽當地含鐵量高的紅色釉石,其為建盞釉料中最重要的著色劑,也是建盞斑紋和色彩形成的重要因素。上釉前先把釉缸中的釉漿攪拌均勻,用濃度計測量并調出合適的濃度,接下來采用浸釉的方法來上釉,使素坯內外皆有釉,盞底不上釉。素坯施釉后置于陰涼處陰干并最終燒成,柴燒往往需要燒制3 天2 夜,自然冷卻后才能出窯[2]。
(1)溫度
建盞大多在1 300 ℃左右高溫燒成,此時釉黏度降低,流動性增大,使釉層從上到下逐漸加厚,釉層厚度上下不勻對斑紋的形成影響很大,容易造成釉面上部斑紋過密,下部斑紋過稀或無斑紋。另外,燒成時間過長,釉就會流下造成黏底等問題,這些都增加了建盞燒制的技術難度。因此,燒制溫度及時長需要通過反復操作實踐才能掌握。
(2)龍窯
龍窯為古法燒制建盞使用的窯爐,龍窯依山而建,具有一定的坡度,蜿蜒如龍,所以被稱為龍窯。龍窯設有窯頭、窯身和窯尾,窯頭設有燒柴口,窯身為裝載待燒建盞的腔體,窯尾設有煙囪。龍窯燒成溫度高達1 350 ℃左右,其升溫、降溫速度緩慢,因此它適用于厚坯、高溫、高黏度的石灰釉瓷的焙燒[3]。
(3)窯具
匣缽由含砂粗陶制成,胎骨厚重堅硬,口徑一般為 15~18 cm,也有少數超過20 cm,高12~15 cm。燒制前,先將施過釉的建盞坯體放入匣缽內再入窯燒制,匣缽主要起到隔絕火焰直接接觸建盞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匣缽相當于建盞燒制的防護罩;墊餅由黏土制成,平面呈圓形,其作用是使匣缽與建盞坯體之間保持間隔,不至于粘連。宋代墊餅上多印有“供御”“進”“大”“二”“三”“四”“十”“十二”“李”“孟”“合”“三合”“小九”等文字符號;火牌又稱火眼、火照,略呈方形,中間穿一孔,用瓷土制成并施一道釉,其作用是觀察窯內火候的高低。窯工觀察窯溫是靠長年積累的經驗,而火牌是沿用千年的觀測窯溫的主要輔助工具之一。
(4)高溫焙燒
高溫焙燒中,晶核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其實際生長速度和熔融釉過飽和度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建盞燒制時必須保證窯溫穩定,從而可以較好地確保整個燒制過程在理想狀態下進行。晶體生長與發育的自由程度較高,三價鐵也能保證遷移階段穩定存在,同時也能被還原。當晶體數量繼續增加時,釉滴體系漸漸表現出其基本形貌,然而有些釉滴體系無法用肉眼直接觀測到,所以也要確保晶體能長期處于一種生長的形態。受界面因素影響較大,晶粒融合時還易出現燒糊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會給建盞價值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高溫環境會使細小狀態釉滴平均粒徑不斷增大,所以在建盞燒制過程中,必須準確地把握住整個窯溫狀態,才能保證建盞制作的穩定性與科學性[4]。
20 世紀80 年代我國茶文化又一次崛起,建盞文化應運而生。與此同時,我國開始強調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與發揚,繼續把建盞視為我國地理性的象征產品,甚至把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納入非遺保護名錄中,以此來共同推動建盞藝術在我國的發展與進步,這就使得建盞燒制技藝有了新的突破與創新發展。當代建盞燒制技藝以創新與傳承為表現形式,演化出了電燒與柴燒兩種發展路徑,兩種燒制技藝各有特色與優點,同時又各有不足之處。
隨著我國科技的日益發展壯大,電燒已經成了當代建盞的主流燒造方法之一。電燒的優點是溫度容易掌控、加熱均勻、制作工藝穩定、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看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盞的燒制成本,還能提高建盞的質量與效率,降低建盞售賣的價格,使建盞更好地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也可以被帶入現代人審美的標準與形式中。但由于同質化程度太高,造成了不能有更深的藝術拓展,所以這正是電燒在以后發展中有待完善的地方。
即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有不少匠人使用柴燒這一傳統燒制手法,但出于保護生態環境的考慮,建盞燒得最多的松柏木目前已被國家限伐,成為建盞制作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但同時也帶來了建盞收藏價值的大幅提升,柴燒建盞多流通于古玩收藏市場,溢價性極高。
對建盞燒制技藝的大力扶持,使建盞燒制技藝得到了顯著的發展與提升,不僅可以有效恢復各種古法燒制方式,也可以逐步還原中國建盞的傳統燒制技藝與文化。同時,其中也融合著現代科技與審美形式,建盞生產過程中,選擇電燒的方法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盞的成品率與生產率,使建盞文化更好地與當代社會相融合,得到更多人的歡迎,而把柴燒和電燒結合在一起,可以推動建盞燒造技藝新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