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之騏
(宜興 214221)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中,紫砂作為陶瓷之中的一類,總是給人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通常我們從泥、形、工和名等幾個方面來探討紫砂器。泥就是蘊藏地下的紫砂礦料,富含石英、云母和鐵質等,賦予紫砂透氣性,適合各種茶葉的沖泡;形則是紫砂不同的造型,有圓器、方器和花器等;工則是每一把紫砂壺在摶制過程之中所運用的技巧和手法,以及比例的搭配和精細的程度;名則是作者的工藝職稱以及師承門派等等。從這些元素之中,我們可以勾勒出一把紫砂壺的大致輪廓,便于廣大壺友更好地去了解紫砂、欣賞紫砂。
作品《松石流年壺》(見圖1)采用了紫砂花器的經典題材松樹為元素,在大量不同紋理的裝飾之下,呈現出令人拍案叫絕的藝術效果,也展示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對于松樹的那種情感寄托。與此同時,作者還加入了石頭的元素,更好地呼應了主題的內涵,值得我們細細把玩欣賞。此壺壺身挺拔雋永,把松樹那種高聳入云的感覺呈現出來,在上面又加入了許多肌理、樹癭的設計,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摶制技巧以及對于紫砂藝術的鉆研。為了整體搭配的和諧,壺身呈現微微傾斜的姿態,壺嘴婉約向上、昂首挺立、出水爽利,相呼應的壺把自然胥出、端握舒適,上面的樹結也是清晰可見。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壺鈕則是巧妙地采用了石頭的造型,點綴其上頗有創意,在壺身還搭配綠色的松針,細膩自然、栩栩如生,與想要呈現出來的效果不謀而合,把紫砂藝術之中對于大自然的那種仿生技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也凸顯出國人最為喜歡的那種以物擬人、托物言志的藝術表現效果。我們在欣賞作品的外觀花器姿態的同時,要明白上面各種紋理以及石塊的重要作用,通過這些經過風吹雨打、歲月流逝留在樹身上的痕跡來展示出其中的古拙之味,也更好地詮釋了紫砂藝術之中蘊藏的人文味道,如果沒有這樣的主題表達,那么它就是一把普通的飲茶工具,而經過這樣的裝飾之后,則非常具有作者濃郁的創作特征以及令人非常愉快的實用體驗,增加了紫砂藝術的文化啟迪,引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在詩詞之中的描述,既寫出了大自然的那種舒適愜意,又具有一種禪意的詮釋,也讓我們把松樹和石頭天然地聯系在一起。松樹,從它的外形方面我們能夠看到一種樸素無華的特質,也體現出飽經歲月的滄桑之感,凸顯出堅韌不拔的品質。“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這是三國時期的文學家劉楨在詩詞之中的描述,從作者的字字珠璣之中可以體會到松樹那種不畏嚴寒、任爾東南西北風的大無畏精神。山間石頭看起來是尋常小物,但是在古人的筆下也是具有著非同尋常的韻味?!奥暲鱽砣魤粲?,肯迂征家宿云棲。情高素抱山樊志,性淡幽尋松石儔”,從這樣極為簡約但是富有禪意的詩句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松石的完美匹配。對于古代的中國文人來說,仕途不得志的時候可以歸隱山林之間,在松石的陪伴之下涵養心志,保持內心的淡定從容,而在自然環境之中,松石同樣是能夠耐得住寂寞的,經受大自然的嚴苛環境和不畏時間的流逝。在紫砂藝術創作中,我們也能夠經常看到這樣的題材,這件《松石流年壺》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把仿生的器形裝飾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松石結合起來,既具有大自然的舒展自如,又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它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紫砂器,而是充滿了藝術生命力的藝術品,無論是在茶座之上還是陳列欣賞,都能夠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藝術體驗。
紫砂之美在于我們宜興獨特的紫砂礦料,在于紫砂藝術數百年的薪火相傳,在于紫砂匠人們的推陳出新,在于廣大壺友們的喜愛欣賞。正是這么多的元素結合起來,才能夠成就紫砂今天的赫赫威名,也讓我們廣大的紫砂愛好者不僅收獲了物質的享受,也豐盈了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