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平
(宜興 214221)
江南水鄉宜興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幾何中心位置,在古代就是“魚米之鄉”的富庶之地,豐富的物質基礎讓這里的人們可以盡情地去享受精神層面的內容,所以書法、繪畫等等藝術形式也得到了極大的普及,形成了尊師重教的文化氛圍,走出了吳冠中、徐悲鴻等著名的藝術家,也有著“教授之鄉”的美譽。紫砂就是在這樣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孕育生長,在浸淫了諸多的文化氣息之后,成為我們茶座之上不可或缺的陪伴,除了帶來暢快淋漓的飲茶享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滋養。
紫砂藝術作品《春意盎然壺》(見圖1)采用了比較傳統的造型,在段泥金黃色的壺體上加入了紫砂彩繪工藝,使其更加具有視覺沖擊力,讓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種生機勃勃的意蘊,把春天的那種美好和期盼展示出來,令人心生歡喜、無限期待。此壺壺身圓融飽滿,線條簡潔流暢,壺嘴婉約三彎出水,自帶弧度,與之相呼應的壺把帶有小鉤設計,韻味十足、端握舒適,二者把壺身整體的空間拉開,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上面的圓珠壺鈕也非常碩大。此壺的壺身設計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同時此壺的彩繪內容也是賞心悅目的,畫面的主題是一只小鳥在枝丫上面回眸,彩繪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把春天的那種色彩都層層疊疊地展示出來,讓我們能夠感受到春天萬物初生、生命勃發的姿態,同時也正是在這樣的畫面之中,紫砂器和彩繪的完美結合,讓更多的朋友體會到紫砂藝術的設計之美和靈動之感,以一只小鳥的視角,宛如自己也走進美好的春天。在設計和制作此壺的過程之中,我希望把紫砂的實用性也完美地保留下來,讓我們能夠看到一把優秀的紫砂作品如何成為茶座之上的點睛之筆,在作者的精工細作之下葆有著紫砂藝術的傳承和創新,然后再通過紫砂彩繪的形式,更好地展示出紫砂五色土的獨特魅力,不用添加任何化工原料,就可以神奇地呈現出諸多不同的色彩,自然流暢、氣韻貫通。這樣的一把小壺在手,滿心的歡喜躍然其上,在茶水的澆淋之下更加層次豐富,令人愛不釋手,也能夠感受到其中充盈的那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韻味。

圖1 春意盎然壺
春天,在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具有很好的紀念意義。“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所以在古代農業社會,所有的農事都要在春天計劃實施,然后靠著老天爺來成就秋日的收成。春日帶給我們無盡的希望,我們也能夠在許多的詩詞歌賦之中尋覓到春日的蛛絲馬跡,“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等都是描繪我們春日的靚麗景色,與此同時,春天生機勃發,在藝術的創作之中也能夠看到許多關于春日題材的作品。在紫砂藝術的世界里面,如何恰如其分地表達春天的美好,需要很多的技巧和抽象的概念,而紫砂彩繪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當紫砂彩繪和紫砂摶制技藝相遇,就能夠碰撞出別樣的火花,在青的葉、紅的花之中,一只小鳥回眸,尋覓著許多關于春天的訊息,這是怎樣的一種美好和向往。這件紫砂藝術作品《春意盎然壺》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文化氛圍和憧憬之中創作出來的,作者通過實用但是富有個人特征的風格來塑造壺的筋骨,然后再濃墨重彩地把春天的畫面加入其中,起到了錦上添花、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也讓我們廣大的壺友在琳瑯滿目的紫砂作品之中一眼能夠尋覓到來自春天的訊息,在徐徐的茶香之中感受到那種來自江南春天的溫暖問候,或者是飲茶使用,或者是陳列欣賞,都能夠讓我們蓬蓽生輝,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當紫砂彩繪的形式普及到紫砂器上面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文人雅士的那種藝術審美與情感寄托,在長期的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我們國人形成了低調、內斂的性格特征,如何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和對于世間萬物的感受,也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紫砂藝術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選擇,也是非常接地氣的一種藝術表達的手法,在潛移默化之中不斷地提高了我們的藝術審美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