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航達
(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 333403)
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瑞果形象,人們將其視為福壽、吉祥的象征,并從詩詞歌賦、文學故事、工藝美術中得到不斷地流行與發展。中國桃文化源遠流長,早期先民賦予了桃一定的神話色彩,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經·海外北經》中:“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文中夸父化身的鄧林指桃林,也是隱喻追求永生。在氏族時期,人類受自然環境的制約,重視族群的繁衍,便用桃樹開花結果的自然現象來表達對于生殖與繁衍子嗣的期望,而由桃引申出的桃花、桃木等也分別用來比擬女子的貌美和作為驅邪避害的物象。古人也將桃比作仙果,在《神農本草》中記載:“玉桃服之,長生不死”,食用桃后可延年益壽,體現了人們對生命長久理想的追求。隨后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下,又演化出“東方朔偷桃”“麻姑獻壽”“眾星捧桃”等與壽桃相關的祝壽故事。相傳在西王母壽誕之時,會在西昆侖瑤池圣地舉行蟠桃宴會款待眾仙,民間也借此習俗將祝壽喜宴的面點仿制壽桃的造型和色彩,因此壽桃成為祝壽喜宴的首選禮品,可見桃與福壽文化之間的淵源關系。綜上所述,桃形象在中國祥瑞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的影響下衍生出圖騰圣物、生殖繁衍和延年益壽等諸多象征意義的深層內涵,并逐漸成為獨具民族文化的圖形語言與視覺符號。
壽桃紋是以桃為造型,包括桃實、桃葉、桃花、桃枝組成的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明清時期“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現象下,壽桃紋是象征長壽的元素符號,人們為注重壽桃紋內容的呈現,常以壽桃紋中桃實的數量體現內在的文化價值,紋飾中多繪六桃、九桃和百桃。六和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是祥瑞的數詞,“九”又通“久”,代表長久與尊貴,“百”又象征著圓滿,因此壽桃紋中的九桃和百桃有福壽長久、百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古人也將壽桃紋與其他具有祥瑞意圖的物象相結合去比擬和象征人們的長壽,通過藝術的創作來表達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從而衍生出多重含義的吉祥圖案:壽桃紋多與蝙蝠結合,“蝠”又通“福”,亦是福壽相伴,民間為強調祥瑞意義,更是有“九桃五蝠”的圖案樣式,承載著至福至壽的美好期冀;自古以來,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高潔的化身,壽桃與仙鶴的組合則是彰顯鶴令仙壽、延年益壽的意蘊;壽桃與佛手、石榴的組合式瓜果紋又稱三果紋,佛手寓意福氣,桃寓意多壽,石榴寓意多子,三者結合便有多子、多福、多壽相伴的美好祝愿。
五彩瓷在清代康熙時期達到頂峰,是獨具中國傳統和裝飾特點的釉上彩瓷裝飾手法,通過珠明料、礬紅或西赤在高溫燒制的白瓷上勾勒,再以平填的技法將透明水料覆蓋勾畫的內容,最終經780 ℃左右的低溫燒制而成,一般呈現紅、綠、黃、藍、紫的色彩,但根據器物紋飾的設色要求,并非五色皆備。
清代彩瓷與繪畫藝術的發展,使得五彩瓷上壽桃紋在構圖形式和繪畫特征上受中國畫的影響,多以折枝花卉和單獨紋樣為主。在造型上,壽桃線描的運用與國畫的白描有異曲同工之妙,用線造型追求客觀自然的真實寫照,以單線勾勒的形式描摹桃果以及葉片翻轉和枝條的生長結構,線條遒勁有力,突出了桃實飽滿的自然形態,富有生命力。《清康熙五彩三多梅瓶》“嘉慶年制”仿款(見圖1)中采用折枝花鳥的構圖形式,壽桃不單用線條勾勒輪廓,還在桃尖和轉折處以密集的點豐富桃果的細節,塑造出了體積感。瓷上壽桃紋從清代紙本花鳥畫中汲取養分,《清康熙五彩加金壽桃紋盤》(見圖2)中可見不拘泥于線條勾勒的“沒骨”畫法,壽桃不見黑彩勾邊,筆觸圓潤柔和,以油墨彩料凸顯桃實成熟之感,畫面具有生動的氣度韻致。

圖1 清康熙五彩三多梅瓶“嘉慶年制”仿款

圖2 清康熙五彩加金壽桃紋盤
壽桃紋的設色技法涵蓋單色平涂、彩染以及多色組合的風格樣式。在色彩的表現上,受古人觀念的影響以象征喜慶的紅色為主,也有綠色、黃色的搭配。在《清康熙五彩三多梅瓶》“嘉慶年制”仿款中,桃實色彩并未完全追求客觀事實,而是多以填涂藍彩、淡綠彩為主,畫面桃果之間色彩由冷到暖的處理可能是畫工想以此分辨桃果的生熟程度。在《清康熙五彩加金壽桃紋盤》中,桃實以綠彩與紅彩為主色調,中間以金彩篆書壽字和黃彩相接,彰顯了喜慶的瑞果形象。桃實的色彩過渡自然,葉片通過古大綠、古苦綠和古水綠三種不同色調的綠色呈現出晶瑩光亮的玻璃質感,反映出了自然中枝葉翻轉的色彩變化,展現出有別于線條勾勒的輕松靈動。《清康熙五彩花鳥紋盤》(見圖3)采用傳統的折枝花鳥構圖,桃實通過礬紅的彩染表現層次變化,以傳統五彩的裝飾范式配以萬壽菊、龜背紋和萬壽無疆的開光形式,桃實色彩飽和、暈染細膩,彰顯喜慶祥瑞的獻壽意圖。而在《清康熙五彩桃實紋瓶》(見圖4)中,壽桃的畫法不再以單色的平填和彩染為主,而是在注重固有色的基礎上,極大程度地發揮了五彩瓷的材料特性,桃實通過古紫、古黃、古水綠和礬紅的互補色運用,表現出了桃實色彩的冷暖變化,凸顯了色彩交融中的對比與協調關系,拓展了壽桃在五彩瓷上固有程式化的繪畫表現,具有一定的突破性。綜上所述,在五彩瓷的工藝材料加持下,壽桃的繪畫特征表現出色澤瑩潤、層次漸變和雅致清新的藝術風格,使后人對五彩瓷工藝材料和繪畫形式的探索起到一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圖3 清康熙五彩花鳥紋盤

圖4 清康熙五彩桃實紋瓶
陶瓷作品《獻壽·桃》(見圖5)的構思源于蘇富比中的一件《五彩描金麻姑獻壽盤》(見圖6),盤心內部描繪麻姑手持美酒與壽桃,同身旁攜帶賀壽禮品的瑞鹿和仕女前去給西王母祝壽的場景。麻姑裝束高綰發髻,體態優美,手捧的壽桃呈現晶潤雅致的色澤,瓷盤畫工精巧,具有古典韻味,因此以《麻姑獻壽》的典故為主題創作,提煉《五彩描金麻姑獻壽盤》中的藝術表現,通過節奏、韻律等形式美法則來探索壽桃紋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呈現,以飽含寓意的題材來傳遞和延續壽桃內涵的藝術價值。在畫面的設計中,追求對繪畫與圖案化的表達,將彩瓷中的麻姑與場景特征進行拆分,以手捧壽桃的麻姑作為主體形象。為營造出聚散的視覺效果,背景放大壽桃的特征進行規律化地排列,色彩上以紅、綠二色為主色調,適當金彩加以點綴。采用釉上五彩的工藝手法,用珠明料勾繪人物形象,西赤彩染衣褶與皮膚,古大綠、古水綠等填涂服飾,為豐富桃實的色彩變化,用西赤彩染和古水綠和古苦綠填涂過渡,再以金水描摹壽桃外輪廓,最終經780 ℃的低溫烤花而成。《獻壽·桃》畫面構圖疏朗,不失傳統繪畫特色又蘊含現代裝飾手法,是筆者對傳統文化中壽桃紋內在祥瑞觀念的理解和藝術形式的表達。

圖5 獻壽·桃

圖6 五彩描金麻姑獻壽盤
壽桃紋承載著中國圖像符號下福壽文化的內涵,寄托著人們對生命理想的價值追求,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審美價值。從五彩瓷上壽桃紋的繪畫特征反映出了當時的審美趣味、工藝特征、繪畫藝術與民俗思想的交融,為后續瓷上壽桃紋的發展和五彩瓷工藝材料與繪畫形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礎。《獻壽·桃》的創作通過飽含寓意的祝壽題材傳達壽桃紋內在的祥瑞文化,在現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壽桃紋值得延續和發展,呈現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當代審美交融的藝術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