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 楊 茜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進一步明確了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學和學習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英語學科著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教育部 2020),學習不再停留在知識的簡單記憶和題海應用上,而在于知識的主動建構和拓展應用。因此,深度學習逐步成為教學研究的焦點。深度學習鼓勵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由積累大量的專家結論轉化為結構化專家結論,圍繞專家思維組織學習內容,做到思維的縱深發展(劉徽2022)。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提出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明確要求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其核心思想與倡導深度學習的思維不謀而合。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面對語言基礎薄弱的學情,教師往往感到手足無措。考慮到課堂時間和課時安排,如何在課堂上協調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是廣大教師的關注點。多數語言基礎薄弱的學生在思維能力層面并不一定薄弱,可能受制于個人的詞匯和語言知識,雖然在理解英語文本層面表現得較為困難,但是其思維能力在其他學科中得到過充分鍛煉。因此,教師在面對語言基礎薄弱的學情時,不能摒棄思維層面的啟發而只關注語言。相反,教師應在提供語言支架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發揮學習主體作用,主動構建個性化的語言知識,實現個性化的深度學習。因此,本研究引入學歷案,發揮學生在學習層面的主體性,通過問題驅動和知識建構落實學習目標,在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上促使深度學習的發生,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富蘭和蘭沃希(2016)將深度學習定義為在現實世界創造和運用新知識。劉月霞和郭華(2018)認為深度學習意味著把握學科本質和思想方法,成為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學習者。如果說淺度學習停留在碎片化知識的記憶上,那么深度學習就旨在激發思維能力的主動構建。
深度學習和學歷案均倡導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在知識建構中深度發展各項思維。從構成要素來看,學歷案包含學習主題或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檢測與作業、學后反思(張燕燕、魏宏聚2021)。劉月霞和郭華(2018)認為可以通過單元學習踐行深度學習,其中包括單元學習主題、單元學習目標、單元學習活動、持續性評價四個要素。從內容看,兩者均提倡主題式學習;從目的維度出發,兩者均指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實踐和評價維度來看,兩者均倡導教、學、評一體化(梁錦榮、胡寶清、龔玉葵2022)。
1.情境創設和升華
為促進深度學習,學歷案的設計應關注情境創設和升華。學習服務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真實情境的創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聯系生活實際、激活已知、啟發思維。有效的情境升華有助于引導學生遷移創新,將所學活用于實際應用,真正落實深度學習。
2.問題驅動深度思考
理解是促進深度學習的前提。在英語語言的學習中存在輸入到輸出的轉化,深度理解文本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是什么”,而且要求其闡釋“為什么”“怎么辦”。學生只有充分的理解,才能為后續的輸出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學歷案的問題設計應指向深度思考,針對學情,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任務,提供語言支撐。針對語言基礎薄弱的學情,教師可暫時簡化部分技能性語言任務,鼓勵學生深度思考、保持學習熱情。
3.知識結構化
知識結構化是學生內化知識的關鍵環節,也是其發展概括、抽象思維的重要過程。它反映學生的理解深度,是組織吸納信息的過程,對后續單元大觀念的提取不可或缺。
4.教、學、評一體的差異化設計
學歷案的學習主體是學生,關注其學習過程,因此學歷案的設計具有個性化特點。教師在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評價、作業檢測等環節設計具有梯度的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個人需求選擇,鼓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關注個人學習成果的增值,明確個人學習目標,關注評價過程,關注個人學習力的提升。
下面,以人教版(2019 年)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4 Space Explorati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板塊的How to become an astronaut 為例,闡述如何基于學歷案設計助力英語聽說的深度學習。
本單元為“人與自然”主題語境下“探索宇宙”主題群,主要內容為“地球與宇宙探秘”,話題涉及“如何成為宇航員、宇宙探索的發展、太空中的生活、人們對宇宙探索的態度及火星探索”等內容。Listening and Speaking 板塊選取了一段楊利偉的訪談,講述了他成為宇航員的經歷和嚴格要求。該訪談分別從夢想、教育背景、飛行經驗、健康狀況、學習課程、特別訓練等維度闡釋了成為宇航員的具體要求,展現了宇航員勤奮刻苦、勇于探索、終身學習、嚴格自律的精神品質,旨在引導學生志存高遠、努力奮斗,為個人的未來職業發展作好規劃。文本采用一般過去時回顧楊利偉成為航天員的艱難之路,通過具體數字進一步凸顯成為宇航員的嚴格要求,如got my college degree at 22、1350 flight hours、one of the 1 500 pilots、shorter than 172cm and weigh less than 70kg 等,采用must、have to、need to 等情態動詞凸顯成為宇航員的不易。
結合文本分析,學生在本課結束時能夠:(1)識別中外著名宇航員及與宇航員選拔標準相關的詞匯(課前準備);(2)根據聽力文本獲取楊利偉成為宇航員的具體要求和經歷,分類整合所獲取的信息,梳理成為宇航員的要求;(3)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對標宇航員的要求,描述個人是否想成為宇航員及原因。
本單元聽力課所涉及的策略為Listen for numbers,聽力中數字問題通常涉及時間、電話號碼、地址、價格、重量、距離等。聽取與數字相關的信息時,應特別關注數目大的數字及與其讀音相近的數字,如thirteen 和thirty、fourteen 和forty。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關注、思考“如何成為宇航員”話題下可能談到的內容及相關英語表達方式;通過該話題的學習,促使自己樹立遠大志向,為實現夢想努力。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聽說分離、缺乏銜接,多數學生在談及“是否愿意成為宇航員”話題時出于畏難心理,直接以“No”結束回答,無法遷移應用聽力環節中積累的表達,導致產出環節無話可說。因此,學歷案的設計以學生的認知過程為線索,設計層層推進的評價任務,為學生實現最終目標提供充分的語言鋪墊和思維啟發,發揮其主體作用,使其在逐步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在情境氛圍中產生表達興趣和情感共鳴。
授課期間正值“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順利返航,“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學生對航天員這一話題保持較高興趣,同時通過觀看新聞報道了解了背景知識,但是缺乏相關英語表達。因此,在課前準備環節,教師在學歷案上設計了兩個任務,利用5 分鐘幫助學生鋪墊基本的英語詞匯,為課堂互動作準備。學生在完成任務1 的過程中,需要將圖片所示的宇航員(包括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楊利偉、劉洋)和對應的成就進行匹配,對人類探索太空的進步有初步感知;在完成任務2 的過程中,需要勾選成為宇航員的必備要求(見圖1)。通過羅列的條件,學生對新的英語表達可以展開初步預測,為課堂互動打好語言基礎,增強用英語互動的自信。

圖1
1.視頻導入,激活已知
教師播放“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在核心艙的視頻,邀請學生分享體會和課前準備的內容。在觀看完視頻后,教師提問:“How do you feel for them? Do you want to be an astronaut?”一方面營造情感氛圍,激發學生對宇航員的敬佩之情和使命感,引發共鳴;另一方面引出本課主題和重點問題,避免學生在課程結束時無話可說。隨后,教師繼續圍繞“宇航員”話題提問:“What astronauts do you know? To be an astronaut,what requirements do we need to meet?”引導學生回顧課前兩項活動,熟悉宇航員事跡和宇航員的選拔標準,激活已知。
2.創設情境,獲取信息
(1)問題排序,把握大意。
教師創設訪談情境:“Today,we’re very honored to have invited Yang Liwei to share with us how he became an astronaut.Let’s figure out what requirements we should meet.”邀請學生預測訪談中會問到哪些問題,然后聽取第一遍錄音,將所提問題正確排序。這一環節是在教材基礎上增加的一步,有助于學生聚焦訪談語篇特征,通過關注問題把握大意,理解聽力文本脈絡,在聽力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聽前,教師給學生時間熟悉所給信息,畫出題目和選項中的關鍵詞,為排序活動作鋪墊。
(2)策略探究,梳理細節。
教師邀請學生分享聽力策略,復聽材料并完成下頁表1 中①—?的信息填空,小組討論,班級共享。教師在聽前引導學生提前關注數字題相關策略,如留意與數字表達相關的信息、和數字連用的量詞,辨別讀音相似的數字等。與教材中邊聽邊做筆記不同,考慮到多數學生語言基礎薄弱,無法完成較復雜信息的記錄,教師設計了填表活動,為他們提供信息框架,引導其聚焦關鍵詞和關鍵數字,重點掌握數字聽力策略。

表1
教師給每個空都附上了音頻超鏈接,便于學生反復核對,尤其是涉及易混數字的空格,引導他們反復比對。在學生完成信息填寫后,教師提問:“What’s the effects of all those numbers?”引導他們思考數字的作用。通過同伴討論,學生能夠說出“數字凸顯對宇航員的嚴格要求,使信息更具說服力”。這一環節的鋪墊也為學生實現目標3——描述個人是否想成為宇航員并說明原因提供了思路,即在個人原因陳述中引入數字的效果。
(3)信息分類,知識結構化。
當學生在表1 中勾選普通人成為宇航員的必要標準并對所勾信息進行歸類時,教師引導他們回顧課前的任務2(見上頁圖1),參照課前勾選的信息維度展開分類,將類別填寫在表1 右側A—F 處。在學生分享勾選信息時,教師板書重點內容,著重凸顯有關數字,將其劃分的關鍵類別板書在對應位置,涉及dream、education background、flight experience、health conditions、courses、special training 等,從而完成信息結構化。隨后,教師提問:“How does Yang Liwei describe the requirements to be an astronaut?”同時,回放楊利偉在訪談中的描述,借助板書,引導學生回憶如何用完整句子表達成為航天員的要求,著重關注have to、must、need to,突出成為航天員的不易,為其后續的產出作語言鋪墊。
3.情境表達,師生互評
教師創設情境:“開展Space and Dream 主題班會”,邀請學生探討“是否想成為航天員”。學生的回答須涉及以下內容:(1)Do you want to be an astronaut?(2)If yes,what requirements do you need to meet?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requirements?If no,what requirements do you think you can’t meet?Why?旨在內化應用聽力輸入語言,引導學生概括成為航天員的要求,實現語言的結構化輸出。教師提供引導性問題,提供思考方向,在評價量表(見下頁表2)中,將數字作為evidence 納入評標,引導學生關注數字體現的效果,將所聽用于所說,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

表2
4.課后檢測,學后反思
在完成本課學習任務后,學生在學歷案后附的兩項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第一項任務是本課時重點短語和句式表達的鞏固練習;第二項任務是書面表達,寫信給筆友皮特(Peter),分享聽完楊利偉訪談的感受,包括:(1)宇航員選拔標準及聽后感受;(2)自己的努力方向;(3)詢問對方意向。第一項任務針對基礎一般的學生,完成重點表達的鞏固;第二項任務針對渴望表達的學生,在新的情境下遷移創新。
在學后反思環節,教師提供了三個引導問題:(1)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when you introduce how to become an astronaut?(2)What good qualities are shared by people who want to make their dream come true.(3)What essential requirements/qualities should you meet to succeed in your future career?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分享,或者讓他們寫下并存入學歷案,作為成長檔案的一部分。
學歷案充分依托教材聽力策略、輸出任務,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信息;在教材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基礎,對聽說任務進行了優化整合,填補了教材和學情之間的溝壑,層層鋪墊,實現了聽說銜接,讓學生不再無話可說。學歷案的設計以學習目標為導向,以評價任務為起點逆向設計,聚焦課堂重點,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本課活動層層推進,評價時時發生,讓學生即時體驗收獲和成功,促進學習目標達成。學歷案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堂探究的輔助,可容納多樣化的輸出任務,使其既可以開展個人觀點的陳述,又可以展開小組分角色訪談。教師可以結合具體學情進行輸出任務和作業內容的選擇,充分考慮差異化需求,避免檢測與所學脫節。“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課堂應著眼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其深度學習的內驅力,實現核心素養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