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的課程理念之一是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教學(教育部2022)。從以上課程理念和教學建議可以看出,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實施英語教學,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也是實施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教師以活動為核心組織和實施英語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顧朱憲 2022);充分認識到語言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語言學習活動的過程是學生發現、獲取、概括和探究意義的過程;以主題意義為引領,引導學生在語篇中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
繪本(Picture Books)是以圖和文共同演繹故事的讀物(陳暉2006),它通過豐富的圖畫和簡單的文字表達特定的主題和情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其想象力。將繪本與教材語篇相結合,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下開展小學英語教材與繪本語篇融合教學,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主題引領下,以主題意義探究為主線設計教學活動;第二,以語篇為依托,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第三,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有層次性和遞進性的學習活動,以及與目標對接的評價活動。第四,在深入解讀語篇的基礎上,將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發展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下面,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 8 We’re twins!Story time 板塊與《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一級下Can You Play with Me?為例,闡述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下小學英語教材與繪本語篇融合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文本解讀是落實學習活動觀、實現學科育人的邏輯起點(王薔2018)。在解讀文本時,教師要重點回答三個基本問題:What、Why、How,形成對文本的深層次認知。教師要通過文本解讀梳理教材和繪本語篇中的語言知識點,并建立關聯,找準融合點,為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提供依據。
What 指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語篇解讀的起點。Unit 8 We’re twins!Story time 板塊的文本以校園開放日為背景,描述家人陪伴孩子來學校參加開放日活動,傳達了“家人之間的愛”的主題,凸顯了“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下的“家庭生活”主題。繪本Can You Play with Me? 的主題為“家庭成員,與Unit 8 We’re twins!Story time 板塊的文本主題相關。該繪本故事講述了女孩利茲(Liz)希望家人能夠陪她玩捉迷藏,但家人都因忙于自己的事情而拒絕了她,最后當大家發現利茲不見了開始尋找她時,她讓大家別出聲——她正在和貓咪玩捉迷藏。
Why 指語篇傳遞的意義。教師要從立意層面對作者的寫作目的,即文本的育人價值進行解讀(杭燕楠2021)。Unit 8 We’re twins!Story time 板塊的文本和繪本Can You Play with Me? 均傳達了“家人愛孩子并陪伴其成長,孩子也要學會理解家人”的觀點。
How 指語篇的文體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教育部2022)。Unit 8 We’re twins!Story time板塊是以對話形式呈現的連續性文本;繪本Can You Play with Me?是故事性文本,有敘述,也有對話。仔細解讀文本可以發現,二者均暗含情感變化的主線:教材描繪了家人來學校陪孩子參加開放日活動,體現了家人對孩子的愛;蘇海(Su Hai)和蘇陽(Su Yang)自豪地說出“我們是雙胞胎”,體現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愛。繪本中的女孩利茲希望家人能夠陪她玩捉迷藏,但家人都因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而拒絕了她的請求。最后家人發現利茲不見了,開始尋找她,體現了家人間的愛與溫暖。教師梳理情感主線,確保教材和繪本內容緊密銜接。
授課對象為三年級學生,此年齡段的學生善于模仿,在課堂上能夠積極參與游戲、競賽、角色表演等學習活動。同時,繪本故事情節有趣,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可以激發其閱讀興趣,有利于提高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三年級學生開始關心其他人,因此繪本的主題適合他們學習。學生在學習新單詞、理解主題意義、學習繪本故事等方面面臨一些挑戰。
基于文本解讀和學情分析,教師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準確地讀出aunt、uncle、twins等單詞,并理解Story time 的意思。(2)學生能夠使用“Who’s he/she?He’s...She’s...”詢問與回答人物關系與身份。(3)學生能夠區分蘇海和蘇陽,理解We’re twins 的含義。(4)學生能夠感受到家人的愛,學會理解、關愛家人。
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學習語言、獲取新知、探究意義、解決問題,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達到在教學中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程曉堂2022)。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遵循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由淺入深、循環遞進、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達到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1.立足教材,聚焦主題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內容與載體。教師深入研讀教材,用好教材,對學生的學習起關鍵性作用。
上課伊始,為了引領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教師通過歌曲導入新課,吸引其注意力。師生一起欣賞,一起歌唱,認識歌曲中的“小兔子一家人”。同時,教師讓學生初步感知核心句型“Who is he/she? He’s/She’s...”,并復習家庭成員相關詞匯,初步感知主題。然后,師生圍繞歌曲內容,展開如下對話:
T:Do you like the song? Let’s meet our new friends(見圖1).This is me.Who is she?

圖1
S:She is my mother/grandma/aunt.
T:Who is he?
S:He is my father/grandpa/uncle.
T:They are family.
教師通過圖片和“頭腦風暴”活動創設校園開放日的情境,并提出問題:“When is our school Open Day?Who comes to school on Open Day?Why do they come to school on Open Day?”,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引發其思考。學生通過思考“家人為什么在開放日來學校?”而對教材文本產生好奇,形成學習期待。
在校園開放日情境下,教師將參觀校園作為整堂課的主線,引導學生依次進入English Room、Reading Room、Chatting Room 和Library,將學習活動巧妙地串聯起來。
教師提問:“Who is she? Why do they look the same?How do they feel?”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圖片,區分雙胞胎,讓他們更好地理解twins 的概念。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配上肢體動作,體會、模仿故事中人物的情緒和語氣,關注雙胞胎的情感,感受雙胞胎之間的愛,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其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發展。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讓他們自主選擇演繹教材文本的形式,并給出評價表。在小組合作學習期間,教師巡視各小組,并及時給予指導,學生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熱情,在組內認真傾聽與交流,大膽嘗試,互相幫助,碰撞思維,深度思考,提升了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隨后,教師讓學生完成幫助邁克(Mike)介紹人物的任務(見圖2)。

圖2
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運用所學零散的知識點形成如下完整的語篇,進一步聚焦主題,為繪本的學習作鋪墊。
Hello,I’m Mike.
This man is my uncle.
This woman is Yang Ling’s aunt.
Look!That girl is Su Hai.
Su Hai’s sister is Su Yang.
They are twins.They love each other.
2.補充繪本,深化主題
教材與繪本語篇融合的方法主要是主題銜接、內容結合。在學生學完教材語篇后,教師補充繪本,幫助他們遷移運用并內化所學語言,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在學習完教材語篇后,學生總結語篇的主題為“家人之間要相互關愛”。教師告知學生將繼續學習與該主題密切相關的繪本,該繪本的語言功能與教材語篇的目標語言相符。
首先,教師教會學生從圖文著手,觀察封面,獲取豐富的信息。教師提問:“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cover?”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封面,預測故事內容。
通過讀前預測,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更積極地驗證預測正確與否。接著,教師提問:“Who’s in Liz’s family?”為學生運用相關語言開展實踐活動提供語境,對教材語篇中的核心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教師聯系教材所學,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自然習得并鞏固和操練教材語篇中的核心單詞和句型“This is Liz’s...He / She is...”,同時,將教材語篇知識運用到繪本語篇學習中。
教師提問:“Can the family play with Liz?”讓學生梳理、獲取文本信息。教師提問:“Why can’t the family play with Liz?”讓學生歸納和總結家人不能陪利茲玩的原因,建立信息之間的關聯,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學生加深了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在講授“大家發現女孩利茲不見了開始焦急地尋找”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工,表演家人尋找女孩利茲的情境,內化和鞏固繪本中的語言知識,感受家人找不到利茲的焦急,切身體會家人對女孩利茲的愛,對家人之間的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3.延伸語篇,升華主題
教材語篇學習是繪本拓展學習的基礎,繪本的補充是對教材語篇主題意義的深化(郄利芹、王靜2022)。在學生學習完教材和繪本語篇后,教師將語篇情境延伸到現實生活,引導他們從關注文本中的人物感受轉向關注自我感受,體會成長過程中家人的陪伴,更深入地理解家人之間的愛,同時升華對“家庭生活”主題的探究。
在課堂尾聲,教師總結、延伸。師生對話如下:
T: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Liz’s family?
S1:Stop reading.Play with Liz.
S2:Stop doing homework.Play with Liz.
S3:Stop cooking.Play with Liz.
T:If her sister didn’t do her homework,she would be criticised by her teacher.If mother wasn’t cooking,the family would be hungry.So everybody has his own job.The family members refuse Liz.What other suggestions can they give?
S1:Her sister says,“I’m reading.You can read too.”
S2:Her brother says,“I’m doing my homework.You can draw.”
S3:...
T: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S1:Care for your family.
S2:Love your family!
S3:Try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T:If your family were busy,what would you do?
通過師生對話,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展開思考和自省,形成良好品格,進而達到學科育人的目標。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引下,小學英語教材與繪本語篇融合的教學不是孤立、碎片化的,而是由環環相扣的學習活動組成。目前,小學英語教材與繪本語篇融合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師深度解讀語篇、全面分析學情,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探究主題意義的情境和空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合理使用繪本,使教材與繪本優勢互補,讓學生在掌握課內知識的同時,感受閱讀的樂趣,助力其發展語言能力、形成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和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