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蕭條淡泊是中國畫美學的基本特征,也是最高境界的體現。而作為此種精神的外在表征,孤秀、簡遠的筆墨架構能夠體現這種復雜的社會與文化的審美心理。本文旨在全面論述荒寒繪畫語境和筆墨特征以及內在的文化審美觀念,厘清中國畫“蕭淡”精神的隱性特征和審美內涵,還原文化系統的建構對繪畫思想和創作意識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畫;蕭條;淡泊;境界
蕭淡者,蕭條淡泊之謂也。它既包含了對中國畫筆墨簡淡的技法要求,也彰顯了中國畫意蘊淡遠的精神境界,是中國畫以藝術語言為依托,上升為精神訴求的體現。宋代文壇巨擘歐陽修在其《畫鑒》中曾言:“蕭條淡泊,此難畫之境,畫家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動遲速,易淺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盵1]宋代詩人梅堯臣也曾言:“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由此可見,蕭條淡泊的藝術意境,是以脫離世俗之羈絆,以回歸林泉之致為目的的精神寄托。這也是中國畫詩性品質,道家哲學一脈之意所現。本質而言,蕭條淡泊包含了畫面環境的荒寒冷逸、藝術語言的筆墨簡遠和精神境界的高邁淡泊三個方面。
一、荒寒語境
景語是情語的體現?;恼撸穆使抛?;寒者,簡淡冷逸?;暮[喻著生機,表現出生命的枯榮與倔強,是消磨色相還原蕭淡寂寥精神之依托。中國畫對荒寒藝術之境的追求與文人畫的形成密不可分。文人畫是中國畫荒寒意境的濫觴。從藝術形式而言,以表現荒寒蕭瑟之景為形式是中國畫蕭淡精神的外在表現之一,這種形式蔚為大觀的時代是在五代至宋元時期,其藝術畫境的成熟是與中國水墨畫尤其山水畫相伴而生的。究其原因,首先從文化背景而言,五代至宋,伴隨文化環境的相對寬松,“三教合一”的局面開始形成,同時,文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統治階層本身藝術修養的加強,這些都促使文人開始參與到藝術創作中來,而文人階層胸次不凡的文化素養使得其筆下的繪畫開始出現符合文人審美追求的藝術境界,因為繪畫背后的韻味氣格是文人身份的畫家推崇備至的藝術追求,相比于形似,這種風神境界顯然更為重要,它直接關乎到中國畫深層的文化特質。文人階層大都擁有高邁不群,無媚物態的操守?;暮木拔镌谝欢ǔ潭壬戏从吵鍪看蠓螂A層較為純粹的藝術品質建構,風格即是人格,是物我統一的體現,藝術中的荒寒景象彰顯出心境的靜域。其次,從審美品質來講,荒寒并非頹敗,它是一種脫離世俗、不染塵埃的高邁心境的體現,這種荒寒清奇的藝術境界是中國文化的顯性表達和特質,傳達出文人階層較為自覺的審美意識和生命存在。
另外,荒寒境界也是佛教中禪宗思想的體現,這種荒寒審美與禪宗美學相通,它是禪境的外化。禪宗認為,一念心靜,處處蓮花,而心不靜則妄念生。佛性本清寒,荒寒意味著高邁與脫俗,這正是清寒、虛空、無塵之佛學境界的典型象征??梢?,荒寒之境無疑為虛空的禪境提供了意象主體,“一片寒林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暮辰缡窃娋场嬀场⒍U境的統一,是宇宙生命的情思與靈魂。因為從文化層面來講,五代至兩宋時期是中國文化中儒、釋、道相互融通的關鍵時期,這時隨著文人及禪宗思想介入繪畫,中國畫開始出現一大批以表現荒寒、野寒、孤寒為審美趨向的畫家,而宋代文人畫家大都具有較高的佛教修養。禪宗中冷寒、清幽的禪境美學,從根本而言,是一種擺脫世俗羈絆而直達真如的心境體現?;?,遠離塵囂;而寒,冷寂沉靜,荒寒的景象作為外在的生理體驗是與內心孤冷的心理感受相通存在的。禪宗認為,心與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要追求內心的澄澈清明必然要擺脫世俗妄念的塵根,才有可能達到孤高冷寂的精神境界。可見,荒寒的美學理念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高度,也顯現出飄然不群的禪宗意象。寂寥明滅的禪宗精神與士夫階層的人生哲學在內心訴求上不期而遇,二者有著共同的審美志趣,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寒、寂、清、孤渾然一體,這種荒寒的無人之境是他們精神的棲息之地。最后,荒寒是“境”的體現,“境”是中國畫審美的頂峰,而“境”也是中國詩學中重要的文化概念,詩畫之間又有著割舍不斷的精神牽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無疑是對詩畫之間關系最好的概括。所以,境也是中國畫中重要的美學要素。
以山水畫為例,如宋代北派山水畫家李成、王詵、巨然等,此時的山水畫創作開始顯現出與院體畫之間鮮明的意境差異,落筆思致,常常表現出文人士夫階層超逸出塵的情懷。畫面環境之荒寒蕭瑟并非是對頹敗蕭條的消極追求,而是荒寒景象更契合簡遠空靜的內心表現和審美意蘊。中國古人對蕭瑟之境的迷戀,冬山如睡,襯托出的是一個寧靜的精神安居之地。布顏圖論倪云林作品時曾評價:“冰痕雪影,一片空靈,剩山殘水全無煙火?!爆F實環境的空曠、蕭遠、孤寂下的感官情緒呈現出了士夫階層文人畫家淡泊與高逸的情懷。此外,荒寒境界除了體現“澡雪”的美學精神之外,在藝術題材上常以雪景形式呈現,如《早春圖》《雪景寒林圖》等宋元荒寒山水畫,帶給人的正是這種淡遠空靜的審美刺激。寒林、山川的質感在畫家筆下被塑造成自身胸懷之大美,這是一片清涼的水墨世界,蕭瑟而悠遠,使人回味無窮,觀之,頓生可游可居的現實沖動。中國山水畫追求寧靜空靈的審美要求,“欲寄荒寒無畫意”,雪景把幽冷曠遠的精神氣息附著于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中,以無色的筆墨世界還原孤寒的精神旨趣,這是歷代中國畫家選擇以雪景寒林來表現荒寒境界的常用繪畫方式。雪影冰痕,冷寂蕭疏,殘山無塵,剩水無聲,包藏隱逸情思和無礙之態。
二、墨痕簡遠
蕭條淡泊的美學意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繪畫語言來體現。中國傳統道家哲學主張“疏簡素淡”的人生態度,這種哲學思維也是中國畫疏簡畫風的美學淵源。蕭條的美學精神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語言結構來體現。蕭、疏是緊密聯系的美學意境,其中既包含了思想的高度,也體現了具體的繪畫方式。清代黃鉞在其《二十四畫品》“荒寒”一品中描述:“邊幅不修,精采無既。粗服亂頭,有名士氣。野水縱橫,亂山荒蔚。蒹葭蒼蒼,白露晞未。洗盡鉛華,卓爾名貴。佳茗留甘,諫果回味?!盵2]442再者,清人王昱在《東莊畫論》中也提及:“……位置高簡,氣味荒寒,運筆渾化,此畫中最高品也?!盵2]187可見,簡遠的筆墨語言是表現中國畫“蕭淡”精神的物質載體。簡遠強調筆墨的簡淡和對物象刻畫時的趣遠、悠遠、空靜與寂寥,它是表現蕭條境界的主要藝術語言。簡淡而非寡味,這是藝術家藝術修養和人生體驗達到成熟之后渣滓盡消,內蘊外樸的彰顯,蘇軾稱之為“似淡而實美”。簡是對蕭條淡泊藝術氣氛的有力傳達。倪云林的簡遠畫風是中國畫蕭淡藝術精神的典型代表,正如宗白華在評價倪云林山水畫時曾言:“倪云林一丘一壑,簡之又簡,譬如為道,損之又損……它表現著無限的寂靜,也同時表現著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結構?!盵3]一筆著萬境,它是洗盡鉛華之后的平淡與悠遠,散發著寂寥與空曠的美?!耙莨P草草,不求形似”,是文人畫的精神主旨,同時也影響了簡遠畫風的形成。
從美術史的角度來分析,文人畫簡遠畫風的出現正是蕭條淡泊美學意識高度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畫深受傳統哲學觀念和佛教思想的雙重影響。簡遠美學也是佛教“離相”的宗教思想體現。佛家主張禪定是以個體直觀去認識和解讀客觀自然,而不拘泥于外在的物象,要追求離相,與客體之間構成一種空間的距離,以映照本體世界為目的,而又非完全地脫離現實世界,這種觀照方式直接影響了中國畫簡遠畫風的形成與發展。眾所周知,宋代是文人畫的大發展時期。文人畫家的形神觀念,決定了文人畫更注重對藝術家主觀情感、心緒的藝術表現,但它又與西方繪畫中的抽象表現,注重絕對化的自我意識有所區別。文人畫的簡遠畫風是藝術家人格理想的顯現,它受到儒家哲學有所為的責任意識和道家哲學心靈自由不拒的多重影響,兼取二者之長。從根本上來講,打破主體心境是形成集體價值取向的整體反映,這里的“簡”并沒有完全地脫離客觀世界而直接進入抽象范疇,或者說他并非完全意義上的人造視覺自然,而是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心理的彰顯。此外,表現荒寒蕭條審美意境的中國畫除了在筆墨上做到“簡”,在構圖上也有鮮明的簡化意識。以南宋院體畫家夏圭為例,其創作的《雪堂客話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便是南渡之后宋代荒寒山水畫簡遠構圖的代表作品。此幅作品構圖簡潔,筆法清勁,描繪了雪落江南的山野景致,遠景以勁挺方折的筆法勾勒遠山一角,多染而少皴。近處山石、樹木以斧劈皴結合淡墨渲染,縫石之間兩棵老樹,前后相襯。中間水榭之間,軒窗之下兩人正在對弈,人物形象勾勒簡潔,寥寥數筆,神情自然生動。整幅作品構圖簡潔,著墨不多而意境深邃,不失為宋代荒寒山水畫的上乘之作。
總之,簡遠的繪畫方式帶給人可意會而無法言明的無窮意味,以虛勝實,摒棄贅疣而直達妙境。根本而言,這是一種超以象外的宇宙本質體現,而非自然主義的強寫描摹,傳達給觀者的是一種文化暗示,一種詩性的空靈與靜謐,一種凈潔而純粹之美,宛然寄托了士大夫階層的人生寄托與審美理想??梢?,荒寒美學建構下的簡遠畫風把中國畫引入了一種意象山水,理想山水之中,它強調藝術家主體人格和胸襟的淡泊與灑脫,側重于文人群體詩學修為與風雅志趣的建立,以心造境,寄情于象。同時,也把中國畫推進到更高層次的美學境界。
三、淡泊懷抱
中國藝術講究藝術家個體修養與藝術方法之間的一致性。司空圖曾言:“平居淡素,以墨自守”,體現了淡泊的人生態度,也只有具備沖淡的人生態度,才可體悟中國畫中審美藝術深境的超妙。同時,由淡泊入虛靜,也才能更好地感知客觀物象。“寄至味于淡泊”,淡泊不是刻意而為的無欲無求,它如同“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之悠然胸次,是無意之中對自我本心的守護,是平淡沖和的內心安寧,顯現了中國古代藝術家潔身以自守,超脫功利世界的心理狀態。它需要藝術家在思想境界上擺脫現實的羈絆,回歸本源,這是一種哲學境界,也是畫學的延伸。中國畫處處體現出哲學的思辨,是形而上的存在。莊子曾言:“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本也?!边@里出現的恬淡與虛靜正是萬物的本真,是與心勞神往的世俗煙火背道而馳的人生態度,其目的在于內心的安然與和諧。中國哲學追求個體生命的自由與逍遙,以了無之心去觀照萬物。由此可見,淡泊既為人生境界,亦是藝術境界,二者和合與共,化而為一。淡泊是一種內心的澄澈,中國畫發展至兩宋,文人的參與使得中國畫在精神境界上被賦予了更高的追求,不僅是詩文之余事的草草涂抹,還承載著文人階層的現實寄托,這也是為什么對荒寒景物的塑造時,大多以淡遠的筆墨來呈現。
此外,宋代是理學建構的關鍵時期。理學與宋代繪畫觀念和宋人的審美觀念的形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理學,又被稱之為新儒學,它是吸收了儒釋道的思想而發展起來的新思想,從而為宋代繪畫語境的建立提供了關鍵性的文化特質。理學在宋士夫階層有著廣泛的影響,也是涵養性情的重要修為方式。例如,它吸收了佛教心性論的思想而“主靜”,進而形成了淡泊恬靜的審美理念,這些思想都構成了中國畫蕭淡精神的內核?!爸黛o”的思想發軔于周敦頤,以靜坐的方式來達到澄澈思慮,擺脫俗務,它是一種收斂心性的修為方式,此種方式直接影響了宋士大夫群體淡泊的人生觀和審美觀的形成??梢?,宋理學主導“蕭淡”審美觀,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意識和文化心理?!笆挼本裼绊懴碌闹袊嬕呀洓]有了前代恢宏博大的氣魄,轉而向著寧靜、平淡、細膩的審美情緒發展,其理論基礎便是理學思想?!笆挼本裰鲗碌闹袊嬙陬}材和構圖甚至筆墨架構等方面,開始追求敦厚溫情、蕭散淡遠的繪畫境界?;暮?、蕭條的藝術境界要求藝術家始終保持淡泊平靜的心境,這種審美心態使得中國畫在內容和形式上開始朝著以表現寒林、冬景的靜謐、沉靜和筆墨簡遠冷逸的方向發展,為藝術作品附著了一種遠離世俗,毫無煙火氣息的繪畫語境。它是一種絢爛至極復歸平淡的從容和質樸的審美心態的流露,也成為中國畫發展規律中的重要部分。
綜合以上,從藝術本質、創作語言和文化語境等層面對中國畫蕭淡精神進行梳理、解構、分析,感知荒寒、蕭條的美學理念為中國畫賦予了脫離世俗的詩性境界。這種內斂深沉的審美體驗恰恰是藝術家文化品質的彰顯。文人進入藝術創作,開始嘗試運用不同的藝術視角和審美志趣延展中國畫的美學主體。平淡天真、冷逸蕭散的繪畫語境把中國畫的創作主題從世俗的、敘事情節的物理空間轉向帶有濃郁情思的詩性空間,這是藝術家主體心靈虛境的顯現與張揚,奠定了中國畫深厚的民族氣格和品質。雪山、寒江、孤舟一個個凄清冷寂的藝術符號,“近若逼人之寒,遠若極天之盡”?;暮?、蕭淡的美學成為中國文人淡泊的人生表征,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繪畫的社會功能,是一種精神的創新和主體意識的覺醒。構思的靜慮,筆墨的簡遠,都源于文人淡泊的人格情懷和審美品質,讓中國畫更具有詩境的內核,開始真正意義上中國畫的靈魂所在,影響至今。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608.
[2]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卷)[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3]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82.
作者簡介:顧海濤,博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師。
編輯:姜閃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