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賽
摘 要:根據科技部等5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總體要求,結合高校具體工作實際,從分析“減負”的實質與內涵出發,圍繞推動績效評價機制改革、細化相關管理制度措施、鞏固科研管理隊伍建設、加快科研系統信息化建設、加強對青年科研人員關懷五個方面探討為青年科研人員“減負”的路徑與措施。
關鍵詞:青年科研人員;減負;科研管理;績效評價
2022年7月28日,科技部等五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分嘘P于青年科研人員如何減負,推出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五方面新舉措?!锻ㄖ房傮w要求2022年12月底前,各部門、各地方、各單位完成各自層面的措施辦法制修訂工作;2023年6月底前,各項措施辦法全面開展實施,減負行動全面落地見效。截至目前,浙江省、江蘇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多地印發專項文件,推動“減負行動”落地,天津大學等部分高校也從青年科研人才培養體系、考核評估方面推出具體實施辦法。筆者作為高??蒲泄芾砣藛T,以武漢地區中南民族大學(以下簡稱學校)為例,探析立足高校如何貫徹落實《通知》內容,切實為青年科研人員“減負”以及在當前政策背景下推動學??蒲泄ぷ鞣€步提升。
青年科研人員減負的實質與內涵
1.“減負”本質在“賦能”
對于“減負”的“減”,《通知》中更多體現在增加機會、資源傾斜,所以“減負”不是降低要求,更不是不提要求,除針對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員可適當放寬期限,其科研“質”和“量”的要求都未減少,“減負”的同時也是“賦能”。因此,站在高校角度對《通知》內容落地實施,更多著力點應放在進一步細化科研服務、開展有組織的科研上,在政策層面“暖心”“減負”,增強學校青年科研人員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更多“本土”人才,進而成為學校科研發展“新增量”。
2.“減負”核心在“人”
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核心在“人”,學校青年人才的儲備是關鍵。國家不斷發布利好青年科研人員的政策,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國家各級各類項目也不斷提高對青年人才的資助比例,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管理辦法要求用于資助青年科研人員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3年改革舉措提出要穩步擴大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規模;國家社科基金中資助率最高的也是青年項目。具體結合學校實際,以國家社科基金為例,2020年,武漢大學立項34項,其中11項青年項目;中南民族大學立項22項,其中3項青年項目,相較于武漢大學青年科研人員貢獻了近1/3的項目占比,中南民族大學青年項目占比較低。2021年,武漢大學立項49項,其中青年項目13項;中南民族大學立項17項,青年項目僅1項。2022年,武漢大學立項40項,其中青年項目7項;中南民族大學立項14項,青年項目3項。立項數是申報基數與立項率共同作用的結果,相較于武漢大學在站博士后等多渠道青年人才儲備,中南民族大學掣肘于“學科”“編制”等因素而囿于“量”難以突破。
3.“減負”關鍵在“提質”
如何從“減負”到“賦能”,關鍵要“提質”。國家層面政策多是要求“增機會”,如提高青年人員資助比例,給予不少于五年的非競爭性科研經費支持等。立足學校,更多思考要放在科研經費的支持上,切實提高青年教師的科研質量,做到“放得下去,收得上來”。2022年,學校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對于青年項目的資助比例達到70%;2023年,資助比接近90%,遠高于重點、一般項目資助比。這些項目能否按期結題、取得預期成果是下一步工作重點。如果大量青年項目沒有完成預期目標,不能釋放申報存量,必將影響后續的申報比例,只有形成良性循環,才能釋放更多的科研潛力,進而促使科研工作提質增效。
落實青年科研人員減負的路徑與措施
1.推動績效評價機制改革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中國學術界已高喊了多年的“破五唯”真正推向了改革的拐點,但在新環境、新條件下的科研考核如何開展,科研考核與聘期考核以及人員考核與崗位考核之間的關系,仍然需要進行深入梳理和思考。目前,學校執行的科研考核文件為講師15分、副教授20分、教授30分,寬松的科研考核條件下仍有半數教師考核不合格,反映出來最直觀的問題就是考核不合格對于教師的“負激勵”非常有限。學校須進一步弱化科研考核等以年度為周期的考核,讓聘期考核等中長期考核發揮出更有力的效用,使得青年科研人員壓力與溫暖并存,做得好的科研人員切實得到認同感與獲得感。要把資源盤活,通盤考慮投入產出比,科研考核、人員考核、聘期考核協調作用,人才啟動項目、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平臺與科研團隊經費等校內資金資助項目也要統籌協調。因此,推動績效評價機制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建立多維度的績效評價機制。不同學科之間差異性較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迭代更新快,國際學術會議、學會期刊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發布渠道;美術學、設計學、音樂與舞蹈學等藝術類學科有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鐘獎、荷花獎等學科領域獨有的專業賽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中要求“完善科普工作者評價體系,在表彰獎勵、人才計劃實施中予以支持,鼓勵相關單位把科普工作成效作為職工職稱評聘、業績考核的參考”;資政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是充分發揮高??萍既瞬抛饔茫咝7照?、企事業單位,產學研融合的重要體現;優秀網絡文化成果、中央和地方媒體上發表的理論文章亦是多維度科研成果的組成部分。為全面評價科研人才,諸如以上均應納入評價范疇,建立更為全面的分類評價體系。同時,建議引入同行評議、學科推薦的機制,本著量少而精的原則,鼓勵科研人員發表高質量成果。
第二,關注青年科研人員的實際發展。雖然績效考核轉向長周期,但延長考核時間不等于放任自流,精簡過程檢查報告數量和篇幅要求也不等于不提要求。作為高校科研管理部門,通過信息化建設、科研成果登記等多種措施,可以及時掌握青年科研人員的研究進展,關照到青年科研人員的發展瓶頸,為學校對科研人員進行科學有效、有的放矢的發展指引提供科學依據。
2.細化相關管理制度措施
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要求資助青年科研人員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那么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如何平衡項目數量和單項資助額度?對科研崗位新入職的博士畢業生、博士后給予不少于5年的非競爭性科研經費支持,如何在經費資助中加強引導、提高資助質量?科研經費“包干制”落地,簡化設備招標采購程序、差旅和會議費報銷流程,如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提升青年教師滿意度?諸多方面都需要在具體實踐中,結合各個高??蒲邪l展實際不斷細化、優化相關管理制度及措施。
第一,在規章制度方面。近年來,國家關于科研體系改革、制度創新、“放管服”等方面的指導文件不斷更新,關于落實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的文件密集出臺。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在深入學習相關指導文件之后對學校所有科研管理類規章制度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以“查漏補缺、健全體系”的指導思想對相關制度開展了新建、修訂或廢止工作。僅2022年就出臺了12個文件,包括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橫向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縱向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經費支出審批管理辦法(修訂)〉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科研成果評價指導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科研獎項及成果應用評價指導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科研項目評價指導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科研評價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科研項目間接經費管理辦法〉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科研項目結余經費管理辦法〉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管理辦法〉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學院經費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
第二,在平臺建設方面。針對省部級科研機構,校級科研團隊加強內部管理,強化績效導向,學校多次從政策學習引導、平臺分類建設、日常運行管理、人才梯隊建設、學術活動管理、考評結果應用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臺,有效推動了上級文件的“落地生根”,為學??蒲惺聵I的提質增效提供了制度保障。
3.鞏固科研管理隊伍建設
《通知》中關于“保時間”中指出要“加大科研助理崗位開發力度,鼓勵科研單位從應屆高校畢業生中聘用科研助理,為科研團隊提供專業化輔助服務,將青年科研人員從不必要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边@是“保時間”的基礎人員保證。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矛盾:
第一,高??蒲兄磔o助科研工作的效果有限。一是科研助理社會保險繳納存在現實困難。被聘用的科研助理中,部分人員為準備公務員考試或第二次考研的學生,不愿放棄應屆畢業生身份,無法按要求繳納社保。二是科研助理履職能力和效果有待提升。一方面,科研助理中準備考公或考研的應屆畢業生,基本都抱著“一邊復習準備考試,一邊做科研助理”的想法,主觀上用心做好科研助理有關工作的意愿不強、態度消極;另一方面,部分學校面向未就業的畢業生特別是本科畢業生招聘科研助理時,條件設置較低,導致招聘到的科研助理素質參差不齊,能真正輔助開展科研工作的人才不多。
第二,高校科研秘書隊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性。目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秘書或身兼數崗,或為新進教師等兼職人員。由于缺乏明晰的職業發展規劃,科研秘書往往對自身崗位的認同度不高,加之崗位自身的晉升空間有限。因此,科研秘書往往業務還沒有完全熟悉,就已經進行崗位輪換了。
因此,為更好地給科研人員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的科研服務,建設一支高效且專業的科研管理人員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保證科研管理隊伍的穩定,在工作績效中認可科研管理人員的勞動價值,為其提供上升渠道,如職級的晉升、績效的獎勵等;二是通過開設科研管理相關培訓課程,引導科研管理人員提升理論水平、提高政治站位;三是設立科研管理校級課題、項目,引導科研管理人員加強專業領域的研究;四是組織高校之間、學院之間的調研,引導科研管理人員開拓視野、互學互通。通過“量”與“質”的穩定,不斷鞏固科研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4.加快科研系統信息化建設
《通知》要求建立“信息只填一次”機制,是對高校科研信息化建設提出的具體要求。目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系統還是一個信息“孤島”,與財務、國資等系統無法有效對接,僅滿足登記、統計等基本功能。高校信息化建設不只是機械地將“線下”手續搬到“線上”操作,而是要真正優化工作流程且實現不同處室審批權限的再界定。以經費調劑手續為例,其產生原因多是由于科研預算科目與財務預算科目不匹配導致的,而且報銷時沒有設置預算剩余額度提示,造成科研人員在非主觀原因情況下導致某一科目填報超出預算。調劑手續一般需要科研人員本人寫申請,再經過學院、科研管理部門、財務處審批,一套流程走下來,不僅增加了項目報銷的時間成本,而且難免出現非主觀原因造成的問題。信息化建設不僅要解決科研系統和其他系統的對接,而且還要梳理審批節點,平衡財務防控風險與科研人員經費使用自主權,因此需要多部門的聯動配合。
5.加強對青年科研人員的關懷
《通知》關于“強身心”,提出要組織專訓班,開展職業生涯培訓,以此幫助“青年科研人員少走彎路”。針對學校層面,需要把講座“做實”,不能流于形式,成為“應景性”會議。202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高??蒲泄芾聿块T立足工作本位,要走進學院、走進青年教師群體之中,傾聽他們的想法,解決實際困難。學校科學研究發展院每年會啟動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結題督導,藉此走訪每個學院,了解教師科研項目進展,講解項目結題要求。一方面,面對面交流提高了交流效率;另一方面,也增進了雙方了解,切實有效地提高了項目結項率及結項成果質量。
針對學院層面,要加強校院兩級管理,通過學院將管理政策不斷完善落地,落實政策“最后一公里”,優化小范圍人才生態發展。在平臺建設方面,要鼓勵青年教師進平臺、進團隊,承擔重大任務,將青年人才培養融入到大平臺中,以“傳幫帶”培養青年人才眼界、提升青年人才視野。在個人發展方面,要為青年科研人才“畫像”,對于重點人員重點關注,充分利用技術手段開展全鏈條跟蹤,搭建支持人才成長發展的平臺,培養高?!霸比瞬?,幫助其成為關鍵人,發揮關鍵作用。
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指出,“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薄案咝L貏e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要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高校要在培育優秀青年團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建設,加強有組織科研中有所作為,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宏觀規劃、頂層設計,在國家和地方政策框架下,深入探索“放管服”,將中央專項基本科研業務費和其他學校自有資金作為有力抓手,圍繞高校優勢、特色學科,最大限度凝聚和優化資源配置,研究提出有組織科研的主攻方向,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中彰顯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曦. 減負深入,讓青年科研人員輕裝上陣[N]. 科技日報,2023-01-09(5).
[2]孟凡蓉,張潤強. 給科研“減負”,為創新“增速”[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1-29(8).
[3]鄧暉,楊舒. 減負深一步,“青椒”添動力[N]. 光明日報,2022-08-23(7).
[4]蔣向利.減負激勵并行? 讓科研人員迸發更大創新活力——解讀《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J].中國科技產業,2023 (2):42-43.
[5]楊銳,牛萍.用戶畫像視角下青年科研人員創新動力影響因素模型構建[J].科學管理研究,2022,40(4):150-157.
[6]曹沛.“破五唯”背景下以績效為導向的高??蒲泄芾砟J絻灮芯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3 (3):35-37.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科學研究發展院)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