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芳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地方紅色文化是各地方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通過革命實踐活動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精神和歷史遺存,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思政的“活教材”,開發利用好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其特有的價值引領作用和培根鑄魂的育人功能,既能發揮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增強學生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又提升了學生跨文化交際及文化互鑒的能力,為樹立文化自信和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鑄魂注入新元素。文章以龍江紅色文化為例,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與地方紅色文化的融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大學英語”課程的課時多、學時長、跨度大、選課學生專業范圍廣,而且,學生長期接觸西方語言文化和思想觀念,潛移默化地受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影響,加上重知識技能輕人文素養的功利性及教育理念、配套體系欠缺等原因,存在著重考級輕考量、重外語技能輕人文素養、重西方價值文化輕中國價值文化的問題。黑龍江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承載著厚重的革命歷史,在運用紅色文化培根鑄魂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龍江紅色文化,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具有重要意義,為構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的依托”[2]。“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重視中西方文化的學習和比較,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作為中國主流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方紅色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正確理解文化對話和互鑒,提高文化自信,拓寬“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增進課程思政的文化品質和地域特色,為外語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地方紅色文化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正向協同發展的關系。一方面,地方紅色文化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也為當地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載體。龍江紅色文化起源于革命戰爭年代,是黨中央帶領人民群眾在黑龍江開展工作時所產生的先進理念和實踐,是黑龍江省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含有多種資源整合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珍貴留存,它扎根于北大荒黑土地,是當地生活的每個人所接受、所經歷、所實踐的地方本土文化,對生活在此的黑龍江人具有最內在、最深層的在地性意義,在實現其育人功能的同時,文化也伴隨著人的成長進步而不斷創新發展。課程思政背景下積極探索地方紅色文化融入的方法路徑,不僅能夠推動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為地方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合理路徑。
“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除了語言知識技能外,還有思政育人目標,與語言知識能力不同的是思政育人目標要遵循潛隱性原則,即明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素質目標、思想目標和價值目標,將其潛藏在教學過程之中,實行隱性教育,運用靈活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方法,注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自然浸潤課程思政元素,不硬塞、不突兀、不露痕,避免學生產生反感心理,潤物無聲地達到思政育人目標。
“大學英語”課程與其他專業課一樣容易出現生搬硬套思政內容,或是與思政內容脫離形成“兩張皮”的問題。專業課程內容是基礎、是載體,思政內容是方向、是靈魂,外語教師需要有意識地結合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課前準備、課上教學到課下作業、指導、互動,將優秀地方紅色文化完美契合于教學活動之中,在專業內容之“湯”中加入思政之“鹽”,兩者有機融合、內在聯通、一體發展,達到“育人”與“育才”相統一的效果。
價值引領遵循“呈現—思辨—理解—認同”的思維邏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思維過程。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淺入深、自然漸進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從思維邏輯角度來看,紅色文化的學習可以分為3 個層次,即知識層面的了解認知、意識層面的思辨理解和文化層面的認同傳承。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漸進地將紅色文化的認知、認同浸潤于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過程之中,完成學生知、情、意、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充分考慮國家發展的需求,從國家所需、時代所需出發,為國家和地方發展培養有用之才,一是要有新使命、新擔當,新時代面臨意識形態的嚴峻考驗,在全球文化交融、交流、交鋒的背景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增強文化自信,推動外語人才培養向價值塑造轉型。二是要有明確的國家意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將國家意識的思政理念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對外傳播能力。在頂層設計中,首先明晰龍江紅色文化的思政育人目標——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龍江紅色文化,從認知領域的角度可將目標進一步細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龍江優秀文化價值觀的“識記”和“理解”;中外文化對比、互鑒的“應用”和“分析”;傳播、弘揚龍江紅色文化的“評價”和“創造”。牢記目標潛隱性原則,將細化的育人目標有機融于整個課程設計,統籌規劃各教學環節,從而形成目標明確、特色鮮明的頂層設計“施工圖”。
龍江紅色文化是從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實踐中孕育而生的優秀文化,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教育資源可以從以下3 方面著手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之中。
第一,龍江精神與課程內容的融合。龍江紅色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方面的歷史遺存和非物質方面的龍江精神。龍江精神以“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4 大精神為核心,并在改革建設中不斷豐富時代內核,展現了幾代龍江人熱愛祖國、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嚴實精細的寶貴精神,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適于融入課程思政內容中。“地窖子”“馬架子”“人拉犁”等生動感人的艱苦奮斗精神、“用帶傷的身體攪拌泥漿”的忘我拼搏精神、“守著大堆糧食吃糠咽菜,甚至因嚴重營養不良患上浮腫病也要超額上交糧食”的胸懷大局精神、“一息尚存,誓死抗日”“不為名利、不計得失,一心為祖國獻石油”的愛國主義精神,都是當今改革攻堅的關口推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法寶”,體現了愛國、富強、敬業、誠信4 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龍江精神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特點。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挖掘、提煉出蘊含課程思政元素的關鍵詞,當這個關鍵詞能完美契合龍江精神的某一基本內涵時,即是融入的最佳切入點。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一課:Never,Ever Give up!(永不放棄!)它蘊含的思政元素關鍵詞是:百折不撓、不懈奮斗,與東北抗聯精神的基本內涵“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是非常契合的。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在課前導入、課堂討論、課后反饋環節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與思辨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東北抗聯精神的基本內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第二,龍江英雄人物、英雄事跡與“聽、說、讀、寫”基本知識技能的融合。黑龍江省作為一方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熱土孕育了眾多革命英雄人物和感人的英雄事跡,這些感天動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號召力,以及價值引領作用,對于學生特別是本地學生而言,極易產生情感共鳴。在14年抗戰中涌現出的趙尚志、楊靖宇、趙一曼、李兆麟等東北抗聯杰出代表,以及建國后的王進喜、馬永順、馬旭等英模代表人物終其一生詮釋了愛國、奮斗、創業、實干的龍江精神,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理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力的素材。將這些黑土地上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跡融入到聽力原文、口語練習、翻譯項目、閱讀文本、寫作素材,讓學生在學習“聽、說、讀、寫”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不忘本、不忘根,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例如,在口語練習中,以Iron Man為主題,提前布置學生自查資料,精心準備,用英文講述鐵人王進喜的故事,學生互相點評,教師最后總結評價。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既鍛煉了學生語言交流能力,又融入了鐵人精神事跡的學習教育,是龍江紅色文化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的積極嘗試。
第三,地方革命歷史遺存、紀念場所與教學實踐的融合。黑龍江是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省份,充分利用地方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將龍江紅色文化融入學生實踐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對龍江紅色文化的認知、踐行龍江精神的有效途徑。如組織“講好龍江故事英文演講比賽”“最美龍江英文書寫者”“校史館英文解說大賽”等系列校內實踐活動,在鍛煉語言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對龍江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組織東北烈士紀念館、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大慶精神育人展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等紅色實踐教育基地的參觀活動,并開展英語現場講解及翻譯實踐活動;組織社會公益服務活動,如地方紅色旅游文化、體育場館外事志愿者、紅色展館英文標識翻譯等;組織學生社團利用假期到紅色歷史文化濃郁的雞西、尚志、富錦、海林等地進行支教、體驗生活,讓學生在先輩奮戰過的地方了解龍江文化的精髓,使學生真正認同新時代龍江紅色文化的價值內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原則要求教師避免生硬說教,做到教學過程的自然融入、潤物無聲,傳統單一講授的授課方式顯然無法達到,因此,積極采用先進教學方法、創新多元教學方式是必然選擇。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根據授課內容靈活采用情景教學法、任務驅動法、體驗學習教學法、討論式教學,等等,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龍江紅色文化和其英文表達,用理性思維和辯證視角對比分析中外文化,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平等互鑒的態度,提升文化自信。在具體的教學方式上,教師要注重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背景下對現代新媒體新技術的使用,線上學習平臺相對靈活、共享性強、方便管理督查,微課、慕課、影視資料、電子文獻等線上教學資源能夠提供大量生動形象的學習內容,極大地豐富授課內容,而線下傳統授課方式能夠給予學生系統性的知識傳授,如頭腦風暴、分組討論、情境扮演等,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習興趣。在運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和手段互為補充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教學法與學習法相統一,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建設優秀的師資隊伍,既要求教師精通專業知識技能,做好“經師”,又要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融通中外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做好“人師”。長久以來,英語教師比較側重于知識性、技能性教育,對自身的、主體性的教育重視不夠,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和課程思政意識、能力不足,難以應對新形勢新要求。因此,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自主提升課程思政意識,從政治素養、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和科研等方面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另一方面,高校各層級要共同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形成協同發展效應。學校層面可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資源,搭建共享育人平臺,并通過設立思政專題項目、實施特色育人建設工程、制定配套的教學評價體系和獎懲制度等,大力推進師資隊伍的課程思政建設;學院層面形成以院黨委統一領導的特色鮮明的工作格局,重點建立起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中英文語料庫、示范課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機制;系、教研室層面可通過組織英語教師定期開展課程思政的集中學習、集體備課、交流研討、優秀示范課等活動,共享集體智慧和資源,打造一支信念堅定、專業過硬、課程思政能力強的英語思政師資隊伍,推進“經師”與“人師”“育人”與“育才”相統一。
為了提高龍江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效,高校應建立健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管理體系,在頂層設計中突出龍江紅色文化育人目標,形成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充分挖掘、運用龍江紅色文化,創新多元教學方法,注重與教學內容相契合,使龍江紅色文化有機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之中,著力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并在教學管理中注重優化制度保障,同時積極構建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項建設工程,如以傳承弘揚龍江紅色文化為主線進行系統設計,整合黨建、師資等各方面資源,打造龍江紅色文化資料庫建設工程、龍江紅色文化課程群建設工程、龍江紅色文化實踐育人工程等,不斷提升思政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