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敏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三實驗小學

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勞動興趣,磨煉其意志品質,健全其人格,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使其能夠擁有創造美好生活和自我進步的能力。讓學生在勞動中學習,在學習中融入勞動教育,可以進一步發揮勞動教育的導向作用,減少勞動教育中的不良現象和薄弱環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融合,普遍具有較大的難度。首先,一些學生認為勞動教育并不影響考試成績,導致學生普遍將勞動教育視為一門具有休閑屬性類的課程,這種觀念顯著提升了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融合的難度。其次,學生家長普遍過于溺愛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并不重視孩子的勞動過程。在很多父母眼里,文化課學習大于其他一切,甚至從不讓自己的孩子參加任何家務勞動,導致學生缺乏勞動技能。最后,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的結合,給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不僅增加了教師的備課量,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一些教師為了避免在融合勞動教育中影響語文教學效果,從而選擇性忽略了勞動教育的開展,導致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效果不佳。
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都認為勞動僅僅是體力勞動,而勞動教育的目的只是為了培養體力勞動技能與勞動基礎知識,卻普遍忽略了勞動不僅包括體力勞動,更包括腦力勞動,而勞動教育在培養勞動價值觀與創新精神中體現出了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然而,就目前來看,現階段的勞動教育尚存在定位不清晰、缺乏統一標準等諸多問題。在現有的相關研究中,勞動教育盡管具有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能夠基于語文教學角度滲透勞動教育的研究少之又少,實際教學實踐中缺乏完整的指導建議,即便在個別學校中已經推進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進行結合的工作,但其中多存在形式主義現象,未能夠真正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出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導致實際融合教學存在盲目性。
教學評價需要結合既有的標準要求,針對教學活動與教學結果進行客觀性評價,其目的是為了形成更為準確的評價結果。教學評價過程中一般需要考慮評價主體、評價方法以及評價手段等因素,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可以使評價結果更全面。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進行結合,還要能夠建立相應的教學評價體系,能夠在語文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勞動實踐結果進行客觀評價,并將其納入學生的語文考核總分當中,在實際評價指標中不僅要體現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參與勞動實踐的次數與表現,還要體現出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態度、過程以及結果。但事實上,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勞動教育中,由于教學評價體系過于單調,導致教學評價未能在其中發揮應有的價值,實際勞動評價很難體現出應該有的作用。
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其中的滲透意識與勞動素養尤為關鍵,是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重要因素。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語文教師在勞動教育方面缺乏應有的勞動教育滲透意識,未能夠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也未能找到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科人文性之間的契合點,導致勞動教育在滲透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整體過于突兀,甚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導致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變得越來越形式化。因此,加強師資隊伍素養尤為關鍵,提高小學語文教師勞動素養與滲透意識不僅要重視對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工作,還要提高教師的課程融通能力,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突破學科界限,真正將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學科進行有機結合。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載體,將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融合,首先要充分研讀語文教材,從教材中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勞動教育元素,并在應用勞動教育元素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學生在閱讀與勞動有關的經典書籍中體會勞動的意義與價值。
1.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勞育元素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含有豐富的勞動教育文本素材,如《朱德的扁擔》《大禹治水》《鄧小平爺爺植樹》《手術臺就是陣地》等,為勞動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創造了重要的基礎條件與教育契機。在兼顧勞動教育目標的前提下,與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進行結合,幫助學生在了解勞動的意義與價值,使學生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品格,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與勞動常識。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井水的來源,并理解挖井對供水的意義,繼而從視頻演示中引導學生觀看挖井的過程,使學生在機械挖井和人工挖井的對比中體會人工挖井的艱辛和不易,從而養成尊重勞動人員與勞動成果的意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加強對勞動的認識與了解,使學生懂得勞動的重要性,從而在培養良好的勞動意識中學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
2.從教材內容中體會勞動情感
為了使學生在勞動教育中體會到課文中的勞動情感,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體會、感悟,激發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興趣。例如,在《祖父的園子》一課教學中,“我”錯誤地把狗尾巴草當做谷穗留下來,反而把谷穗當做狗尾巴草割掉,這時候祖父并沒有責怪“我”,反而是“我”自信滿滿地給祖父帶來屋子里的谷穗,讓祖父看狗尾巴草和谷穗的外形,這時候祖父耐心地告訴“我”谷穗是有芒針的,而狗尾草并沒有。從這樣的課文片段中,學生一定很好奇芒針是什么,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大屏幕,向學生展示谷穗的外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谷穗,并理解種植稻谷與飲食之間的關系:“我們日常中所吃的大米飯都是用稻谷中的米所做成的,你們經常吃的蛋糕也是用小麥做成的,沒有這些勞動,我們還能吃到米飯和蛋糕嗎?”學生一致回答“不能。”通過這樣的教學,幫助學生在體會課文內容的勞動情感中,加深學生對勞動的印象,使學生產生對勞動的尊重意識。另外,還可以利用《慈母情深》這樣的課文,使學生理解“母親”在酷暑炎夏與一群婦女腳踏縫紉機縫補衣服的辛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使學生懂得尊重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尊重勞動果實,甚至可以引導學生在嘗試做家務活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從而更加理解父母的辛苦。
3.在課外閱讀中提高勞動興趣
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還要重視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使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加深對勞動的了解,培養他們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與勞動興趣。比如,在學習《刷子李》一課中,學生從課文內容中了解到刷子李盡管是一名生活在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他的身份僅僅是一名普通的手藝人,但是他能夠出現在課文所摘選的《俗世奇人》一書中,必然會有他自己的獨特才能。通過這篇課文教學,引導學生在認識艱苦勞動、努力學習中,收獲本領、掌握技術,更能夠在其中贏得別人的尊重。這篇課文的描述手法巧妙,在人物形象描述過程中體現出了鮮明的人物特點,使學生在了解刷子李的“奇”過程中體會到這個人的“規矩奇”“打扮奇”以及“手藝奇”,在細節描述過程中給學生帶來一種回味悠然的閱讀趣味性,學生在閱讀完這篇課文后,對原文所在的書籍《俗世奇人》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這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嘗試閱讀這本書,從這本書中了解到更多勞動人物的形象,如“蘇七塊”“泥人張”“張大力”等人物,使學生在品味“蘇七塊”處世的智慧、“泥人張”技藝的高超以及“張大力”心胸的闊達中,加深學生對勞動人民的崇敬感,培養學生對勞動的興趣與熱愛之情。
1.從情境教學中開展勞動教育
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屬于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與價值,使學生從情境教學中體會到勞動的偉大。比如,可以在課堂上開設勞動主題“勞動的價值與意義”,通過這樣的主題活動組織學生討論勞動的意義,引導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勞動的敬仰之情;也可以將課文《落花生》帶到主題活動中,使學生從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中意識到做人的道理。通過這樣的情境主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認識勞動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對勞動的尊重和熱愛之情。
2.在文本解讀中培養勞動價值觀
培養勞動價值觀屬于勞動教育的重要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教師要善于選取適宜的教材內容,從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客觀看待勞動、正確認識勞動。比如,很多學生對勞動的態度相對比較反感,甚至錯誤地將勞動看作一種體力懲罰,并對勞動具有一定的厭惡感。還有個別學生僅僅將勞動看作一項任務,在完成任務后絕口不提勞動。僅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對勞動始終具有飽滿的熱愛之情,因為他們從小就能夠幫助父母做家務活,懂得為父母分憂解難。從這些現象中不難想象,學生厭惡勞動的主要原因是勞動之后會給人帶來明顯的疲倦感以及骯臟感。為了改變這樣的現象,教師要改變學生對勞動的態度,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只有在參加勞動的過程中保持積極向上、樂觀對待勞動的心態,才能更好地提高勞動效率。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勞動態度,為培養勞動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所謂生活處處皆學問,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進行融合,還要重視生活實踐教育,從生活實踐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在此之間形成優秀的勞動品格,培養學生勤奮的心態,提高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勞動內涵,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1.家校合作培養勞動技能
家校聯動促進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在相互結合中進一步發揮勞動教育價值,從而幫助學生形成主動勞動的意識,完善學生的勞動技能。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在校內開展家校合作勞動教育的相關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家長介紹自己的工作,最好能夠利用幻燈片文件向學生講述自己的勞動過程,讓學生對社會上的各類勞動過程有最基本的認識,使學生懂得父母的辛苦,并在未來生活中能夠懂得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活,也可以在每次教學結束后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勞動作業,使學生在完成勞動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樂趣,從而促進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另外,教師還要與家長加強溝通,提高家長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度,使家長可以更好地監督學生完成勞動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提升勞動技能。
2.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新精神
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正所謂天道酬勤,我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歲月里,勞動人民的創造力與奮斗決心是建設現代化社會的重要前提,充分體現出了中國人民開拓美好未來的雄心壯志。在小學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還要關注學生的創造性精神的培養過程,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勞動創造力,使學生懂得勞動可以創造一切、勞動是帶來幸福的重要基石,創造美好未來的前提在于踏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參與勞動活動,在勞動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而言之,在語文學科這樣人文性與工具性相互統一的基礎學科中,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進行結合,已經成了現代語文教育的重要發展目標。在幫助學生培養勞動意識、發展勞動價值觀以及提高學生勞動技能與創造性精神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鼓勵學生在勞動中感悟勞動的偉大,加深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培養勞動情感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