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淼 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江暖幼兒園

幼兒主題課程活動以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性、趣味性、游戲化和生活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強調生活教育在幼兒階段的重要性,深刻詮釋了生活教育的影響和作用。將微生活化引入幼兒主題課程,密切聯系幼兒生活經驗與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圍繞幼兒需求設計、制定主題課程內容,適時引導幼兒主動探究,以區域活動、親子活動、日常活動等形式開展微生活化主題課程,促進幼兒學習興趣、能力、認知等的全面發展,推動幼兒教育高質量發展。
微生活化主題課程強調教師在課程中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動態設計、調整、優化課程內容,而非照本宣科式地開展主題課程教學。在課程中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生活內容,當幼兒發現興趣點時,不設置幼兒下一步具體要求,而是激發幼兒說出自身想法,創造性地生成主題課程,通過聆聽幼兒想法,理解幼兒需求,使主題課程按幼兒興趣與需要生成。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4至7 歲的幼兒處于“直覺思維階段”,體現為幼兒會問很多問題,初步掌握了許多事物與現象的知識,但并不理解事物與現象背后的原理,開始使用原始的推理理解事物的現象。如將等量液體的燒杯放在幼兒面前,兩個燒杯容積不同,幼兒側重于燒杯的高度與寬度,而對于等量液體則缺乏整體概念。結合該階段幼兒發展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幼兒園環境動態性開展主題課程,引導幼兒自主探究,促進幼兒對自然環境和生活經驗產生完整體驗。例如,在秋天落葉時,教師可組織幼兒到室外,引導幼兒發現落葉,發散幼兒思維,激發幼兒利用葉子創意,如部分幼兒要尋找是哪棵樹落下來的、分辨不同葉子之間的異同、玩扔葉子游戲、用葉子畫畫等,通過開展以葉子為主題的微生活化主題課程,由幼兒自主調查、研究、討論葉子相關內容,形成符合幼兒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的主題課程。
陳鶴琴先生強調:“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以自然客觀存在、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素材融入主題課程,將課程內容與表現形式回歸到幼兒生活中,并從中發現幼兒的需要與興趣,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造符合自然生活的主題課程。對于幼兒而言,生活是自然、流暢的,教師應立足生活化的主題課程實踐發現真實的幼兒,并將幼兒的自然真實表現與幼兒教育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引領主題課程教育。
主題課程的主體是幼兒,其宗旨是滿足幼兒興趣需求,在課程中激發幼兒主動性,促進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到主題課程中,因此,主題課程不宜脫離幼兒生活經驗、認知規律,應圍繞幼兒常見的、感興趣的、富有趣味性的內容設計課程主題,充分調動、激發幼兒積極參與,使幼兒在主題課程中獲得多元化發展。
在主題課程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于課程內容充分考慮幼兒生活環境、生活經驗和認知,課程材料可就地取材,以生活化物品資源為幼兒主題活動的材料。例如,在“我會數數”主題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身邊的材料進行數字教學,包括區域材料、紙張等,無需刻意追求材料r 材質和形狀,以幼兒身邊的事物支持幼兒知識建構。
在主題課程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回歸生活,制定脈絡清晰的課程走向,以便于將生活、幼兒和課程有機銜接,即從幼兒零散的信息中提取結構化的內容,總結制定主題課程內容。
例如,幼兒園栽植青菜后,幼兒每次經過都會提問,并熱衷于給青菜澆水。但對此類現象習以為常后,幼兒就會將對蔬菜的喜愛拋之腦后。結合幼兒給青菜澆水的行為,教師可制定“與蔬菜做朋友”的主題活動,以幼兒生活中常見的蔬菜為切入點,引導幼兒分享不同蔬菜的味道、形狀、做法等,使幼兒在討論、溝通中感受蔬菜的特點,體會蔬菜帶給幼兒的感官之旅,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又如,圍繞環保主題,教師制作了將礦泉水瓶變廢為寶的微課程,組織幼兒觀看生活中常見的廢棄物變為實用物品的案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環保教育,并幫助幼兒掌握生活技巧。
只有從幼兒生活經驗中提取課程主題,選擇和設計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主題,才能真正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增強其好奇心與求知欲,才能拓寬幼兒視野,在主題課程中獲得生活經驗和有效發展。
游戲化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游戲活動中,幼兒處于放松、心情愉悅的狀態,教師通過觀察、捕捉幼兒在游戲中的新發現、新問題,實施因勢利導的微主題課程活動,能夠實現主題課程與幼兒興趣的相連接,提高主題課程教學的針對性。
例如,在區域游戲活動中,教師發現兩個幼兒在玩“過家家”游戲,并對“誰帶孩子”“誰干家務”產生了分歧,由此引發了討論。教師可以就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延伸至家庭中成員如何相處、相互關心、承擔責任、分攤家務等問題,從而生成《我愛我家》的微生活化主題課程。又如,在戶外游戲活動中,部分幼兒在跑步、玩滑梯時不注重自我保護,與器材設施、幼兒發生碰撞,教師可以針對該問題生成“我會保護自己”的微主題活動,指導幼兒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防止出現運動損傷、運動傷害等問題。
陶行知先生強調“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依據該理念,教師可將園內主題課程活動拓展至社區、社會,以幼兒切身體驗開展主題課程活動。例如,通過到體育中心健身館參觀各種健身器材,讓幼兒和健身教練一起跳體操、練習舉重、跑步,使幼兒真實體驗體育運動的樂趣和強身健體的舒暢,從中感受運動的樂趣。
例如,在“我會保護自己”主題活動中,教師可結合部分幼兒安全主題教育內容,組織幼兒開展消防演習活動,搭設簡易器材形成消防云梯、消防通道,組織幼兒扮演消防搶險和緊急疏散活動,能夠進一步豐富幼兒社會知識與經驗,提升幼兒對主題課程活動的學習興趣與信心。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化教育的關鍵在于回歸生活。在幼兒微生活化主題課程中,教師應結合幼兒生活實踐與探索,體驗生活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例如,結合幼兒打疫苗的節點(已有部分幼兒打疫苗,但部分幼兒存在畏難恐懼心理),教師可組織幼兒開展“我是勇敢的孩子”主題課程,讓打疫苗過程中表現勇敢的幼兒和其他幼兒分享打疫苗的心情,并設計“打疫苗”環節,由幼兒借助軟性材質器材相互“打疫苗”,并講解打疫苗的益處,鼓勵幼兒做堅強勇敢的孩子。又如,結合部分幼兒不愛刷牙、出現壞牙的問題,為消除幼兒對牙醫的恐懼心理,教師聯系附近醫院口腔科,組織幼兒參觀牙醫工作,并請醫生講解牙齒結構、刷牙的作用和護牙知識,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齊聲唱《刷牙歌》。此外,在科學區域中,教師通過投放牙齒模型、鏡子和牙刷等材料,引導幼兒了解牙齒的結構,練習正確刷牙的方法,并不定期組織開展“口腔醫院”活動,由幼兒扮演牙科醫生,為幼兒檢查刷牙情況、開具治療方案、囑咐“患者”勤刷牙等。
通過以生活化手段開展微生活化主題課程,將幼兒生活中的微小生活片段植入幼兒教育教學中,能夠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主題教育內容和形式,實現幼兒主題教育內容的拓展。
微生活化主題課程內容不僅要銜接幼兒生活,加深幼兒對生活知識的理解,促進其形成正確認知,還要結合微生活化主題課程設計導向,從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實現主題課程教育目標與課程內容的有效融入。例如,在互動中,教師了解到幼兒對中國茶的理解不足,于是設計了“我愛中國茶”的主題活動,并與當地茶園溝通,去觀看采茶、制茶過程,讓幼兒感受茶的來之不易。同時,在欣賞制茶過程后,以教師的茶杯為設計靈感,引導幼兒用彩泥自己設計、創作茶壺和茶杯,在微生活化教育中感受動手實踐的樂趣。又如,在主題課程中,教師提前準備藍色繡花的手絹,并提問:“大家覺得這塊手絹好看嗎?想不想知道手絹是如何制作的呢?”在得到幼兒的回答后,教師播放提前準備好的微課程資源,使幼兒通過觀看微課程的方式了解手絹制作、印染、紡織的過程。在幼兒觀看微課程后,可在區域活動中組織幼兒借助染料制作印花手絹,使幼兒通過自主實踐活動獲得成就感,體驗生活的樂趣。
在微生活化主題課程活動中,教師既要面向幼兒整體組織管理,還要關注幼兒個性化的需求,實現幼兒整體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合理選擇微生活化主題課程開展的方式,保證主題課程有效開展。結合幼兒教育實踐,教師可選擇區域小組游戲、親子活動、日常活動等形式。
以區域小組游戲探究方式開展微生活化主題課程活動,即通過區域小組活動開展主題課程。如在樹葉主題活動中,教師將幼兒分為美術組、益智組、閱讀組等。美術組幼兒根據樹葉的種類、顏色進行美術繪畫和創意設計;益智組幼兒按樹葉顏色與種類進行分類,對比發現樹葉的多樣性;閱讀組幼兒閱讀繪本《樹媽媽的一年》,從中感受樹木的四季變換。通過區域活動的形式開展主題課程,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生活的秘密。
結合主題課程教學實踐中幼兒提出的個性化問題,如“世界上有多少樹葉”“最大的樹葉什么樣”“最小的樹葉什么樣”等,結合幼兒的問題,教師可組織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相關資料,并在主題活動中分享答案。同時,鼓勵家長帶著幼兒利用節假日、周末參觀自然博物館,了解不同品種的樹種、樹葉,使幼兒對生活知識形成新的認識。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園內碎片化時間開展主題課程,將微生活化主題活動融入日常活動。例如,在晨間活動、自由活動、區域性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幼兒興趣適時開展微生活化主題課程活動。如在樹葉主題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幼兒運用樹葉進行藝術設計,提升其想象力與創造力,從中體會自然創造與自身創意結合形成的創意作品的自然情感,萌發熱愛、保護自然的情感與感悟。
微生活化主題課程評價,即通過反思主題課程中師生互動的情況,反思和優化主題課程教學過程,提高主題課程教學質量。
根據認知發展理論,該階段幼兒邏輯思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缺乏對事物的整體認識,在微生活化主題課程中體現為幼兒踴躍回答但缺乏整體邏輯,如在樹葉分類時混淆顏色、形狀等特征。針對該問題,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展示思維導圖,從葉片形狀、顏色等方面逐層細分,引導幼兒發現不同葉片中的差異,厘清幼兒思路。同時,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工具,結合幼兒表現進行相互評價和教師點評。
為提高主題課程教學質量,提升主題課程適宜性、科學性,幼兒園應建立健全教師、幼兒、專家團組成的“三方”評價體系,對主題課程適應性、科學性、可行性和發展性進行評價,推動主題課程規范化發展。
微生活化主題課程應尊重和保護幼兒的主動探究意識,防止挫傷幼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樹葉主題課程中,部分幼兒提出了“樹葉承重”的觀點,教師可引導幼兒動手實踐驗證,通過動手實踐獲得答案,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到主題課程中。
在微生活化主題課程中,教師應從“顯性”的主題活動、幼兒表現情況和“隱性”的幼兒發展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顯性評價即根據幼兒參與微生活化活動表現的積極性、主動性等進行評價。隱性評價可通過在后續活動中對微生活主題課程知識內容掌握情況進行回顧性提問,檢查幼兒對知識的掌握和思考情況。通過將“顯性”評價與“隱性”評價相結合,實現“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達到評價賦能幼兒和“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合、以評促質”的效果。
總之,在微生活化主題課程中,教師應在尊重幼兒認知規律、認知心理的基礎上,了解主題課程與幼兒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將幼兒生活經驗融入主題課程中,促進主題課程回歸幼兒生活,調動幼兒參與主題課程的積極性,使主題課程成為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教育陣地,推動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