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丹
貶謫詩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統編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情采兼備、意蘊豐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是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的重要載體。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型的文本解讀方式,是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并達成共識的形式。它能有效打通思維壁壘,啟發學生深度思考,在歸納整合與比較辨析中實現閱讀教學實效的最大化。因此,以群文閱讀方式來解讀“貶謫詩”,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文以劉禹錫“貶謫類詩文”的群文閱讀為例,探究基于核心素養的貶謫詩群文閱讀教學路徑。
群文閱讀的主要難點之一,在于如何將紛繁復雜的文本融匯貫穿于一節課中,并形成有系統、有勾連、有層次的閱讀體系。教師在選擇閱讀對象時,應關注文本之間的相似點,如內容主題相似、手法類似、意象相同等,并據此將多個單篇文本串聯在一起,連綴成線,讓學生在自主鑒賞的過程中激發情感共鳴,豐富審美體驗。
劉禹錫一生被貶謫的時間長達23 年,其間所作詩文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他一生被貶朗州、連州、夔州、和州,每到一地都有大量詩作產生。筆者嘗試以此為經,將每一階段的代表作連綴成線,借以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整堂課的線性結構如下:貶謫朗州——比讀《秋風引》和《秋詞》;奉召還京——聯讀《玄都觀桃花》《再游玄都觀》;貶謫夔州——析讀《浪淘沙九首》;貶謫和州——研讀《臺城》《金陵懷古》。在對古詩文的層進式賞讀中,讓學生發現詩歌的韻律美,深入感受詩歌的語言美,真切體會詩歌的情感美。學生在鑒賞中逐步感受劉禹錫“豪”與“沉”的風格變化,思索劉禹錫情感變化背后的內蘊,從而提升審美鑒賞能力與創造素養。
培養初中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是指在夯實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學會熟練、正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不斷提升語文素養。它反映出語文學科的獨有性、綜合性,是一種具有本質意義的素養。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只有真正回歸到社會、回歸到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才能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因此,以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切入群文教學,既能形成真實的情境體驗,貫通學習與生活,也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豐富言語表達,傳遞內心情感,從而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提升。
在劉禹錫貶謫類詩文的群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構建群文閱讀整體情境,同時創設若干子情境。
整體情境:劉禹錫跟蘇州有著不解之緣,他曾經被貶蘇州,擔任過刺史,并與韋應物、白居易共同被譽為“三賢”。現在蘇州市政府打算為他建造一座紀念館,需要同學們幫助進行紀念館的籌備工作。
子情境一:“尋走過的路”。現面向中小學招聘劉禹錫紀念館講解員。假如你想成為其中一員,請簡單說說對劉禹錫的了解。
子情境二:“配適宜的樂”。現在需要為展廳選配一首適宜的背景音樂,你會挑選哪一首?為什么?
子情境三:“訴心中的情”。籌備組計劃給劉禹錫紀念館擬一副對聯,表達蘇州人民對他的敬仰,請你幫助擬寫。
筆者以創建紀念館為整體情境,融入三個子情境。子情境一要求學生以講解員的身份來介紹劉禹錫,既打破了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陳舊形式,又給予學生一定的主動權,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闡述對劉禹錫的理解。子情境二的創設建立在學生對劉禹錫的“豪邁”風格有所了解之后,借助學生對音樂的選擇,加深對劉禹錫人格的認識。子情境三在對劉禹錫進行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后展開,借助對聯的形式來表達學生的思考與感悟。三種情境既和諧統一,又各有側重,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從而實現知識由內化到輸出的精彩呈現,有效促進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的提升。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應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豐富自我認知,開闊學習眼界,從而促進自我思維發展,不斷提升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為了有效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筆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葉嘉瑩先生指出:“吟誦的聲音里有詩歌一半的生命。”多樣化的誦讀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提高學生的感悟水平,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劉禹錫貶謫類詩文的群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以讀為抓手,借助不同的閱讀形式激發學生思考。比如,借助《秋風引》和《秋詞》的比讀,學生深入體會劉禹錫雖有個人身世之悲,更有昂揚向上之“達”;比如,通過聯讀《玄都觀桃花》《再游玄都觀》,學生在會心一笑中真切體會到劉禹錫人格的魅力在于“不管外界環境如何,‘我’依舊不改生命本色”;借助對《浪淘沙》的誦讀,體會劉禹錫對百姓的同情和對養尊處優、不勞而獲的富貴者的批判;借助對《臺城》《金陵懷古》的研讀,更深刻地理解劉禹錫即使身處逆境,依然不改初衷,對國家命運寄予深切的關注與擔憂。
對比是群文閱讀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群文閱讀區別于其他閱讀形式的優勢。因此,在開展群文閱讀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尋找文本的共通之處,更要引導學生著力探究文本的不同之處,從而培養學生的審辨思維,加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在劉禹錫貶謫類詩文的群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先引導學生體會劉禹錫詩歌中所體現出來的“豪邁”,又借助他在夔州和赴和州途中的詩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沉郁”。學生就會產生困惑:劉禹錫一向以“豪”著稱,這些風格沉郁的作品會不會影響他的“豪”?教師順勢激發學生思辨,開展自主討論。學生在討論后明確:面對命運的不公,劉禹錫不抱怨,不沉淪,用豪情消解痛苦,從而實現對困境的突圍;而在無辜被貶的境況下,他依然心系百姓、心系國家,這種沉郁更突顯了他的情懷和格局,從而使他實現了對困境的超脫。
陶行知先生曾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教師通過連續追問、對比思考,讓整個閱讀教學過程更具思辨色彩,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劉禹錫,在思考中融入辨析、判斷、評價等思維活動,促進自我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語文學科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所選的詩文形神兼備,能凈化學生心靈,完善學生人格。因此,教師在踐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尊重并理解多元文化,努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為了幫助學生實現這一目標,筆者在群文閱讀活動結束后,特地將讀寫思相結合,設置擬寫對聯這一環節——籌備組計劃給劉禹錫紀念館擬一副對聯,來表達蘇州人民對他的紀念之情。老師已經擬出上聯,請你結合今天所學和你對劉禹錫的了解,試著對出下聯,上聯為“夢得才情,燦若星辰耀大地”。學生擬寫下聯并進行成果展示。師生互動之后,教師給出示例并齊讀。
整個教學環節,既有學生思維的碰撞,又有教師的點撥與引導;既有對對聯知識的了解,更有對劉禹錫個人人性光輝的理解與表達。對聯展示環節加深了群文閱讀的深度,并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國文化精髓,傳承傳統優秀文化。
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借助綴線于詩、融情于境、激思于賞、鳴感于寫等教學方式開展貶謫詩的群文閱讀教學,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而且使閱讀教學更為科學合理,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助力全面發展,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