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刁曉蓓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教師發展中心 殷飛 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重視家長工作正在教育系統內形成廣泛共識,這是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科學性認識,也是對學校(幼兒園)辦學水平高質量提升的系統性認知。從管理的角度看,重視家長工作也是學校(幼兒園)獲得家長支持的必然要求,甚至是避免家長誤解,消除家校(園)矛盾的必要舉措。
教育系統的家長工作需要學校(幼兒園)和家長共同重視,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合力。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不少中小學家長工作的主要模式是問題驅動型的,即在孩子出現了學業或者心理行為問題后會加強和家長的溝通,而預防性的系統性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幼兒園的日常家長工作是較為系統的,家訪、家庭開放日、家長會、家長學校、親子活動等日常家長工作能夠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但是聚焦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針對性家長學校工作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在工作中,問題驅動型的家長工作更容易得到家長們的重視,但是孩子們在中小學階段呈現的問題解決的難度相當大,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且干預效果一般。對這些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后發現,它們的出現不是一朝一夕的,更多是前一階段問題的積累,如青春期階段的親子沖突和矛盾,不僅源于青春期生理驅動身體快速發育帶來的情緒和認知的變化,更多問題來自在幼兒階段親子就沒能形成恰當合理的互動模式。因此,我們的心理健康工作要從幼兒階段予以加強和重視,避免在孩子成長的幼年階段隱藏問題;幼兒園家長工作要進一步加強深度探索和心理科學的指引,進而形成中學、小學、幼兒園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心理健康干預的工作機制。
幼兒園加強家長工作需要在問題驅動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加強頂層設計、系統建構,努力做到“預防為主,協同為要”。接下來,我們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精神,分析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幼兒園的家長工作不僅要鼓勵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方式與規律,更要引導家長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系統知識;不僅要求家長配合幼兒園的教育,更要幫助家長積極創造有利于幼兒成長的家庭氛圍。
幼兒的理性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健全,他們的心理狀態很容易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家庭作為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成員作為影響幼兒心理的重要他人,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影響深刻而久遠。精神分析流派有一句話流傳甚遠——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是否幸福,與家庭成員間的和諧程度關系密切,家庭成員善于溝通,積極經營,幼兒就生活在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中,他們就容易表現出樂觀、積極和主動,反之,就容易出現消極、沖突和退縮,甚至出現乖張的行為,導致出現與其他幼兒頻繁發生沖突、不服從教師合理教育引導等集體適應不良的現象。
因此,幼兒園的家長工作要擴大指導范圍,主動將家庭建設的內容納入家長學校的課程體系,引導一家人理解家庭成員間的互動不只是成人的事情,也是幼兒的心理背景和生活世界,提升教育意識和愛護孩子的意識,要從優化家庭成員關系入手,要在夫妻和睦、長幼和諧方面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重要論述生動而精辟。家庭教育的內在邏輯是親子互動,有什么樣的親子互動就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分析家庭教育模式和孩子發展之間的關系時,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但是,家庭教育的影響是重要的一環,對未成年人而言,家庭和家長的影響是最深遠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有問題的家庭教育更容易造就問題孩子。
家庭教育能力對家長而言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過學習形成的,是隨著孩子的誕生,父母從學會扮演生物性父母開始,通過有意識的學習、思考與練習逐步提升了陪伴與教育孩子的能力,學會成長為孩子的社會性父母的過程。
因此,幼兒園的家長工作要通過多種渠道,如家訪、家長會、家長學校和各種類型的親子互動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讓家長更了解孩子,讓孩子更貼心,讓親子互動更符合規律,為后續的中小學階段的親子互動奠定堅實的親子關系基礎,以便孩子能應對更為復雜的學業壓力和成長挑戰,保證孩子在面對挫敗時能夠具有健康的心理韌性。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很多,有內在的生物生理性基礎,有外在的社會環境壓力影響,還有在外界熏陶下經過內化形成的價值觀基礎。中國有句老話: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所表述的正是一家人通過長期的生活影響、互動交流、共同事務處理等逐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這些外顯的行為表現背后正是家庭成員一代代如風似水,對后代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價值觀——家風。
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家風,有的家風積極向上、與人為善、境界高遠,有的家風則相反。不同的家風對孩子的影響不同,積極的家風培養積極的孩子,消極的家風容易讓孩子不知不覺形成自私自利、不求上進,甚至反社會的人格。因為家風中的價值觀的潛隱性,處于某個家庭中的成員不容易對自己的家風有明確的認知,但是與之交往甚密的其他社會成員,如鄰居、親戚和孩子的老師等,卻有具體而深刻的感受。
因此,幼兒園的家長學校要通過教師系統的調研與觀察,整理分析本園家長所反映出的家風類型,鼓勵、發揚、分享積極的家風,提醒、批評、抵制消極的家風,以塑造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家庭價值觀,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重視幼兒園家長工作,對孩子成長而言也是一種培根固本,它能為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發展注入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