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歡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67
隨著高職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愿意選擇創業,以此代替就業。現如今,雖然政府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并給予創業大學生充分保障和培訓支持,但是總體上表現為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不高,且意愿不強。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我校”)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探索,為了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率,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發現問題,拿出對策。本文以我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針對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現狀開展問卷調查,為后續研究與實踐提供基本依據。
意識是物質的一種高級有序組織形式,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統能夠感知的特征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在一般的認識中,自我意識被看作意識中最重要的部分。自我意識就是個人對外界刺激總體性的、獨特的反應[1]。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將“意識”概括為兩類:一是指認識活動;二是指知識、思想、觀念等與物質相對獨立活動的結果。創新創業意識是在創新創業活動中對人類主觀能動性的心理驅動力,決定了創新創業者的行動和態度,是創新創業必備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它是開展創業活動的前提條件,國外學術界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研究集中在以心理學為基礎,以定量分析為方法,主要分析創業意識的影響因素[2]。國內學者的研究大多選擇調查報告,采取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同時以面對面進行訪談交流,構建出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影響因素的關系模型[3],并針對性提出可行性對策。
近幾年,應屆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不高,堅持下來或有所成績的寥寥無幾。在校大學生大多處于創業初步設想階段,有些學生僅參加過校內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真正將創新創業作為就業選擇的比例不高,通過創業成功的也僅限于參加比賽獲獎,而在獲獎之后并沒有將創業項目延續下去。
研究選擇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生作為問卷調查對象。2020 年12 月進行預調查,之后局部修正,最終定稿問卷。2021 年1—6 月對我校部分學生開展了正式問卷調查,發放問卷710 份,回收有效問卷700 份,有效率98.59%。學科門類覆蓋文旅類、藝術類、教育類等,數據真實、寬泛、可信度高,能夠相對全面地反映我校在校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現狀。
文獻資料中多見采用單維度或多維度衡量創業意識的方法。本文借鑒已經證明可靠的方法,采用單維度變量對創業意識進行討論[4]。經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布針對性強的調查問卷,問題覆蓋創業認知、動機、興趣、領域選擇、信息來源、資金來源以及阻力等方面。研究工具為SPSS。
當代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意識形成的因素中,除了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的影響、相關創新創業信息的宣傳與發布、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地域分布、年齡、專業、技能證書等因素的影響,還包括性別、參加比賽及獲獎情況相關活動經歷等因素,對創業意識同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在設計模型時,將以上影響創業意識的指標作為控制變量一并考慮(表1)。

表1 變量與賦值
在回收的694 份有效問卷中,女生填寫的有效答卷354 份,占51.01%。調查對象覆蓋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三個年級的在校生。
對“創業意愿”這一問題,具有創業意愿的學生360 名,占調查對象總數的51.87%;處于迷茫中、尚未決定是否創業的200 名;完全沒有創業意愿的134 名。調查得知,一半學生有過創業想法;部分學生處于迷茫期,猶豫不決,沒有考慮清楚是否創業。
調查數據反映了具有初步創業想法學生的情況。我校學生在選擇創業項目時,與自身所學專業的關聯性不大,選擇“關聯度不大”及“完全無關聯”的學生合計占調查對象總數的60.09%。創業領域以自己感興趣的為主,其次才是與自己所學專業相結合,二者分別為54.9%和30.26%。由此可見,我校大部分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創業領域。
調查對象創業意識與動機主要是尋找富有商機的項目賺取可觀收益是我校在校大學生對創業的主流直觀印象;創業動機主要源于家人支持,若有良好的合作伙伴,此項占比高達84.01%;創業資金來源主要是合作伙伴籌集的資金,而向銀行貸款以及通過政府資助來進行的創業活動的比例相對少一些。一方面,說明我校學生對于資金的籌集僅停留在向創業伙伴募集資金,而對政府的創業資金支持政策了解較少。另一方面,由于現有政策規定學生只能在創業所在地申請資金支持,而大部分學生都想在家鄉或學校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創業,同時又希望在不離開學校學習的情況下自主創業。因此,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與學生創業愿望發生矛盾,間接導致現有政策難以有效落實[5]。
創新創業意識是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重要前提條件,意識的產生及強化需要時間去實現。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應當建立在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的基礎上,依據高職學生年齡、性別及特點,逐步改變創新創業意識教育的重點,注重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普及相關政策,塑造并培養學生溝通交流、團隊協作、發現商機、防范風險、抗壓等方面能力[6]。
在校園內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首先,鼓勵學生更多參與校內外的創業實踐,參加學校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通過比賽加深對自主創業內涵的了解,強化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其次,廣泛邀請創業成功人士或自主創業典型進校開辦專題講座,分享成功經驗,剖析創業過程中的執著、挫折及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親身經歷,鼓勵大學生學好專業課,憑借勇敢的膽識、聰明的頭腦、對項目的熱衷闖出一片天地。最后,激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領域的社團或與志同道合的“創客”組建團隊,尤其是跨專業組建創業團隊。通過實踐項目強化創新創業意識,并內化為自主創業驅動力;通過撰寫創業計劃書,展示創業理念,經校企專家老師共同指導,最終共同完成打磨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加強創新創業相關師資隊伍建設,這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首要任務。可從校內校外選拔一批具備專業知識和高技能高水平的教師兼任創新創業導師,定期赴企業交流、學習,提高專業技能水平。也可以聘請企事業單位專家擔任實踐顧問或導師,定期為大學生及創新創業教育教師或導師提供相關指導和技術咨詢,傳授創業實踐經驗。
構建產學研創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強調將理論基礎、實踐經驗、課程開發與應用相結合,通過校內校外實踐實訓等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意識。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產業支持,如美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具有良好的互動關系,企業為高校提供實習崗位和實踐場所,高校與企業聯合成立創新創業研究基地,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再如,廈門東海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BSE 系統實訓平臺”,通過在校內營造虛擬商業社會環境,設置企業運作的崗位、產品、流程等,使用時必須嚴格遵守企業規定。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工作崗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執行能力、復雜情況判斷能力和決策部署能力。
根據在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進行的大學生創業意識調查,在“互聯網+”時代,建議高職院校做好創新創業工作,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鼓勵學生加入自主創業浪潮;不斷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學生敢創勇創的自信心,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和水平,切實保證學生可行性創業項目順利開展,有效緩解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