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星
(宜興 214221)
紫砂文化以藝術性和富有文化底蘊而聞名天下,憑借紫砂藝人代代相傳的精湛技法而不斷發展,一直延續至今,紫砂行業至今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許多生活中的素材都能夠被紫砂創作吸收利用,在文化盛行的今天,紫砂壺的創作更應注重文化、藝術修養的提高,這是一把紫砂壺成敗的關鍵所在,這就需要紫砂藝人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現就以這把《竹石清幽壺》(見圖1)為例,展開對其造型特征和文化意蘊的詳細論述。

圖1 竹石清幽壺
紫砂壺的造型豐富多樣,經過歷代紫砂藝人的不懈努力,紫砂行業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就像這把《竹石清幽壺》一樣,在傳統壺器的基礎上不斷加入自己的創新思路,提煉生活中的美景,將紫砂壺打造成極具藝術氣息的藝術品,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大氣、沉穩、素雅的氣質讓這把《竹石清幽壺》變得與眾不同,讓人愛不釋手。紫砂作品的造型結構是選壺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就要求紫砂藝人對紫砂的技法有極為熟練的掌握度,能夠將紫砂的造型表達得精準。
《竹石清幽壺》具有大氣沉穩、干練素雅的四方造型。壺器整體色澤古樸溫潤、細膩柔和,有一種清風拂面的感覺,壺身的腰線將面分成兩部分,整體的造型比例更加協調,上半部分貼塑著一根翠竹,挺拔有力,向上生長,竹葉茂盛。與之相呼應的是壺流與壺把,壺流的三節段造型出水流暢,兼具美觀與實用,壺把自然彎曲,圓形的結構造型美觀、使用方便,竹節的造型與主題統一,設計的竹元素與宜興自古就有“竹的海洋”之稱有關,引用竹元素,可見紫砂與文化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人們對于竹子的喜愛從未停止。壺蓋與壺口的做工十分緊密,嚴絲合縫,壺蓋微微向上凸起,拉長整體的作品比例,十分協調。壺鈕的造型是一座太湖石假山,在蘇式園林中,太湖石是重要的元素之一,與竹元素相呼應組成極具江南水鄉特色的風景畫。從整個空間上分析,作品簡約卻不簡單,處處展現細節,在作品的創作中流露出對于傳統文化的喜愛和重視,《竹石清幽壺》不僅僅是一件紫砂作品,更像是一位翩翩君子,訴說著時代文化的底蘊。
紫砂壺傳統制作技藝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它的存在證明了文化的重要意義,展現了民族文化的底蘊。紫砂壺的發展由來已久,面對歷史的潮流、文化的遷徙仍不改本色,以最樸素的面貌展現到大家的面前,迸發出驚人的表現力,紫砂壺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結果,一件優秀的紫砂壺能夠兼顧造型和內涵,在表現力上融入眾多文化元素,見證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強盛,紫砂壺藝發展至今,在世界陶藝之林中占據著一席之地,是因為人們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性都在提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溫飽,而是更加重視心靈上的慰藉和享受,隨著茶文化的盛行,人們對于紫砂壺的喜愛愈發濃烈,人們能夠在一件紫砂壺器中感受到文化的韻味以及藝術的熏陶,因此紫砂壺已經不是簡單的茶具,而是一種文化的符號,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圖騰,這就是紫砂壺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
紫砂壺發展至今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代,人們對于紫砂壺的喜愛已經超越了簡單的泡茶工具,而是將它作為一件藝術品。一件優秀的紫砂作品必須具備造型和文化底蘊,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作品的底蘊,這就要求紫砂壺創作者加強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總結,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善于總結概括文化中的精髓,并且運用到紫砂壺的創作中,賦予一件作品深刻的文化底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出色的造型,只有具備文化深度的作品才能夠經受住歷史的考驗,不被歷史的潮流所淘汰,紫砂前輩們正是不忘初心、不斷學習、打磨技藝,兢兢業業地將心血全部無私奉獻給紫砂事業,才會有現如今如火如荼的紫砂壺現狀。
綜上所述,紫砂壺是我國陶藝的寶貴財富,也是紫砂藝人的智慧結晶。將紫砂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打造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元素,這就是紫砂壺的獨特性,它永遠能夠迸發出新的生命力,帶給人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