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思政素材的選擇是決定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文章通過對“大學俄語”課程生源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大學俄語”課程教學的特點,并以此確立“大學俄語”課程教學中思政素材的選擇標準。在依據標準挖掘出合適的“大學俄語”課程思政素材后,教師應運用適當的方式將其融入課堂,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大學俄語”課程;思政素材;思政融入;選擇標準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10-0024-03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俄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深入合作,中俄兩國的關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從2019年兩國關系定位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到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續簽,再到2022年兩國元首跨越8年實現冬奧之約,中俄關系這列快車疾馳向前,正處于歷史上的最好時期[1]。2023年3月,中俄雙方簽署并發布的《關于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中指出,中俄兩國將在貿易、物流、金融、能源等8個重點方向開展雙邊經濟合作,致力于2030年前使兩國貿易額顯著提升。隨之而來的是相關行業對俄語人才,特別是對“專業+俄語”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因此,各高校除了加強對專業俄語人才的培養外,亦開始重視大學俄語公共教學的發展,力求為“專業+俄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
二、“大學俄語”課程生源現狀分析
“大學俄語”作為語言類公共課程,針對非俄語專業的本科生開展公共俄語教學。目前,該課程的生源主要由以下3部分構成。
1.高考外語學科為俄語的考生?!岸碚Z作為第一外語的情況持續了近十年……近六年,每年高考俄語考生人數一直保持在9 000人左右,從2018年開始有增長趨勢,2019年考生人數仍有小幅增長”[2]。該類學生進入大學后仍將俄語作為第一外語進行學習,因此,其是“大學俄語”課程的主要學生群體。
2.零基礎俄語課程選修生。近年來,部分高校根據需求開設了俄語零基礎類公共選修課,用來滿足其他專業學生學習俄語的需求,同時也豐富了高校素質拓展類課程和通識類課程的構成。以西北某高校為例,該校每學年選修俄語零基礎類公共選修課的學生約有350人。除此之外,將俄語作為第二外語進行選修的英語專業學生亦可被歸為此類。
3.中俄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非俄語專業學生。中俄科技合作和交流是兩國戰略合作優先發展的重要方向[3],在此背景下,“專業+俄語”模式的中俄合作辦學成為為各領域輸送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陣地。截至2021年12月,獲得教育部批準或者省級教育主管機構批準的中俄合作辦學機構有20個,本科層次合作項目有70個[4]。與俄方合作辦學的國內高校一般會為該類學生開設個性化俄語課程,在學生達到俄方高校要求的俄語水平之后,才允許其進行境外學習。
由此可見,“大學俄語”課程教學已成為高校公共外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大學俄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被提上日程?!按髮W俄語”課程授課教師在傳授俄語語言知識與文化的同時,肩負著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其應發揮課程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大學俄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方面,也是實現“大學俄語”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舉措[5]。因此,“大學俄語”課程教學中思政素材的選擇標準和融入方式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三、“大學俄語”課程教學中思政素材的選擇標準
根據“大學俄語”課程的生源構成可以發現,選修“大學俄語”課程的學生具有俄語基礎薄弱、俄語學習動力不足、俄語學習熱情不高等特點。因此,“大學俄語”課程教學中思政素材的選擇需要把握“四個度”,具體如下。
(一)思政深度
思政素材選擇的首要標準是要具有思政深度?!叭嫱七M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6]?!按髮W俄語”課程授課教師在選擇思政素材時需考慮該素材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的“三觀”,是否能夠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是否能夠喚起學生的家國情懷等因素。
(二)難易度
與專業俄語教學不同,“大學俄語”課程教學以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用俄語進行溝通和交流,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交流的需要[7],因此,課程的難度相對較低。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學俄語(東方)》系列教材為例,在正常教學進度下,“大學俄語”課程僅能完成該系列教材前3冊或前4冊的授課(專業俄語的教學進度為全8冊),仍處于基礎俄語教學階段。因此,教師選擇難度過高或篇幅過長的俄語語料作為思政素材是不合適的,應選擇難度較低或適中的素材。
(三)傳播度
“俄羅斯橫跨亞歐大陸,是東、西方文明交融之處……但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處于國家發展的探索階段,為降低西方國家的警惕、減少發展阻礙,通常在對外傳播中淡化與意識形態關聯緊密的內容,導致彰顯俄羅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感染力不足、認同感不強,使國家軟實力長期處于較低層級”[8]??梢哉f,俄羅斯文化在中國學生群體中并不流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俄語學習的熱情。因此,“大學俄語”課程授課教師可選擇傳播度較廣、學生耳熟能詳的俄語語料作為思政素材,以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四)融合度
“大學俄語”課程授課教師在挑選素材時還需考慮素材與課程大綱的融合度,融合度越高越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作者在西北工業大學“大學俄語”課堂上就“哪種素材的思政效果較好”進行了可多項選擇的問卷調查,選項包括:(a)純知識點的俄語素材;(b)中俄名人軼事俄語素材;(c)含知識點的新聞時事俄語素材;(d)含知識點的大眾熟悉度高的俄語素材;(e)純思想政治教育的俄語素材。根據學生投票結果可知,選擇(a)與(e)選項的人數最少,占比分別為11.2%和10.9%,而選擇(c)與(d)選項的人數占比高達93.9%和90.8%。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純知識點的俄語素材或純思想政治教育的俄語素材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更傾向于學習將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相融合的俄語素材。由此可見,思政素材能否與課堂知識點進行融合,是“大學俄語”課程教學中思政素材選擇的重要標準之一。
教師把握以上“四個度”,并在此標準上進行思政素材的選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俄語”課堂上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在挑選出合適的思政素材后,教師應運用適當的方式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四、思政素材融入“大學俄語”課程教學的方式探析及案例講解
“大學俄語”課程授課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融合課外思政內容,結合高校自身特點,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點,構建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新模式,挖掘思政素材融入“大學俄語”課堂的方式。
(一)由內及外:挖掘“大學俄語”教材中的思政素材
由于“大學俄語”課程教學以教材為依托,因此,教師首先應挖掘教材本身蘊含的思政素材,由教材內拓展到教材外,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俄語”課程教學的基本方式。以《大學俄語(東方)》系列教材為例,前4冊共54個單元,每單元聚焦一個主題,其中不乏優秀的思政素材。鑒于學生的俄語基礎較薄弱,教師在教學前期可嘗試從一些簡單的俄語知識點出發,拓展延伸至課外思政素材。
以初級俄語學習階段對單詞утро的講解為例。教師除了對該單詞的語音、語義進行解釋外,還可結合2021年熱播的諜戰電影《懸崖之上》進行拓展講解,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學生通過教師講解可知,貫穿電影始終的“烏特拉行動”這一名詞就來源于單詞утро,因此,“烏特拉行動”也可翻譯為“黎明行動”。部分看過此電影的學生還能進行拓展聯想,提及電影中的其他俄語臺詞,如“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等,繼而帶領其他學生回到那個無數革命先烈為共產主義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接受一次愛國主義的洗禮。經過這一由內及外的教學過程,學生在牢記單詞утро語音、語義的同時,還通過回顧電影表達了對革命先輩的敬意。
在該案例中,教師從教材中的簡單知識點出發,延伸到課外的思政素材,由內及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領悟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責任與擔當,達到了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的目的。
(二)由外及內:關注熱點,挑選合適的思政素材融入課堂教學
在新媒體和短視頻盛行的時代,學生將大量時間與精力放在網絡媒體上。因此,教師應抓住學生對新聞及重大事件接受速度快的特點,由外及內融入思政素材,即充分整合熱點,挑選合適的思政素材融入教學,將學生的注意力由教材外的素材引至教材內的知識點上。
以初級俄語語法知識點“俄語動詞過去時的變化規則及用法”的課堂教學為例。該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為使學生掌握俄語動詞過去時的變化規則及用法;思政目標為使學生理解思政素材蘊含的愛國主義內涵及思政素材所體現的中俄友好關系等。
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場上關于歌曲《喀秋莎》的趣聞為切入點,隨后播放2020年俄羅斯勝利日紅場閱兵彩排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高唱《喀秋莎》的視頻,并與學生開展思政討論:《喀秋莎》在這些場合出現的意義為何?經過課堂討論與教師補充,學生認識到,《喀秋莎》這首歌對于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有重大意義,實質上是反法西斯主義、愛國主義、保家衛國精神的一種象征。
在《喀秋莎》俄語歌詞的學習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歌詞前兩段中的動詞過去時變形,并結合教材進行動詞過去時知識點的講解。講解完畢后,教師再次拋出思政討論問題:為何《喀秋莎》在中國有著如此高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對于中國人民來說,《喀秋莎》又意味著什么?學生經過討論和資料查閱,了解到《喀秋莎》是最早傳入我國的俄羅斯經典歌曲之一,是中俄兩國友誼的見證。1950年,隨著《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署,中蘇關系進入蜜月期,《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一大批蘇聯歌曲在國內廣為傳唱。因此,這首背后有著深刻歷史意義的歌曲也是對中俄兩國友誼的一種紀念。
在該案例中,教師選擇《喀秋莎》俄語歌詞作為思政素材,通過課堂導入、知識點詳解、思政拓展等教學環節將知識點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俄語動詞過去時的變化規則及用法,還通過思政討論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使學生正確認識中俄兩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拓展國際視野。
(三)思政特色化:結合高校自身特點,挖掘各高校獨有的思政素材
“大學俄語”課程教學中思政素材的融入方式還應根據高校的自身特色進行設計。選修“大學俄語”課程的學生來自不同專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兼顧學校定位和人才培養定位,實現與學校定位、學科專業布局的協同,進而實現由泛在化到品質化、特色化的轉變。同時,課程思政要實現特色化發展,應立足學校人才培養所支撐的行業進行建設,即在學習者的認知框架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轉化為個體的認知活動[9]。以西北某高校為例,該校同時發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據統計,該校選修“大學俄語”課程的學生中約有40%來自航空航天相關專業,因此,該校“大學俄語”課程授課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結合專業特色,打造獨有的思政素材融入方式。
以《大學俄語(東方)》系列教材第4冊第9課的課堂教學為例。該教學內容為介紹蘇聯宇航員Ю. A. 加加林(Ю. A. Гагарин)的生平、介紹蘇聯宇航員A. A. 列昂諾夫(A. A. Леонов)完成人類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的情景。教師在對課文知識點進行詳細介紹的同時,應結合中國航天發展史和學校特色進行適當拓展,以達到思政育人的目標,具體來說有以下相關素材可用。
1.在學生借助課文了解蘇聯宇航員和蘇聯航天史的同時,教師通過補充神舟五號飛船、神舟十二號飛船等相關素材對中國航天史進行概述,并解析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的基本內涵和“中國夢之航天夢”背后的意義。
2.教師結合學校校史和專業特色,重點講解學校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成績,讓學生在校史中深刻理解航空航天對國家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同時,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職業道德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更加明確的職業奮斗目標。
在該案例教學中,“大學俄語”課程授課教師不僅由內及外,從教材延伸至中國航天發展史,解析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的基本內涵,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結合學校特色專業,對校史和航天成績進行介紹,提升學生的專業興趣,使學生樹立更加明確的職業奮斗目標,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五、結束語
文章通過對“大學俄語”課程生源現狀進行分析,明確教師在選擇“大學俄語”課程思政素材時應當把握的“四個度”,即思政深度、難易度、傳播度、融合度。在依據標準挑選出合適的“大學俄語”思政素材后,教師可運用由內及外、由外及內、思政特色化等方式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 嚴瑜.中俄關系為何煥發勃勃生機?[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2-10(9).
[2]? 郝欣.尋堅持改革方向? 保持俄語特色:新高考俄語改革探索及思考[J].中國俄語教學,2020,39(1):67.
[3]? 宋鴿,祖雪晴,許雁.中俄聯合辦學“生物+俄語”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經驗總結:以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2):30.
[4]? 靳會新,曲萬濤.中俄高等教育合作[J].俄羅斯學刊,2022,12(2):96.
[5]? 王金花.大學俄語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1,19(1):37.
[6]? 王麗娟.大學俄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探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12):190.
[7]? 嚴婷.大學英語課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J].黑河學刊,2019(5):107.
[8]? 尚秋芬,牛澤儀.俄羅斯國家形象建構的經驗及其借鑒[J].對外傳播,2021(11):77.
[9]? 翟文豹.課程思政建設:邏輯起點、基本前提與實踐路徑:以行業特色型高校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21(9):39.
收稿日期:2023-02-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03-28
作者簡介:黃西萌(1988—),女,湖北武漢人,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俄羅斯文化符號學、俄羅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