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降臨,似乎是現代人釋放自我的開始。
如果說城市的夜是魅惑與躁動的,那么鄉村的夜無疑是靜謐與療愈的。周國平說:“在鄉村中,時間……是季節和光陰,在城市里,時間卻被抽象成了日歷和數字?!笔前?,沒有城市的燈紅酒綠、車水馬龍,鄉村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單純的夜。正如海子眼中的,鄉村的夜是“黑夜的兒子”。
葡萄牙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也說:“鄉村就是我們不在的地方。在那里,只有在那里,才存在著真正的黑夜,真正的樹林?!倍疑卩l村,長于鄉村,對我而言,鄉村的夜,就是故鄉的夜。
鄉村的夜,視覺上是黑色的。每每熄燈入睡,周圍漆黑一片,望向窗外,也捕捉不到一絲光亮,不由贊嘆“伸手不見五指”一詞的表述之確切。大約定睛十幾秒吧,那被月光、也許是點點星光所映亮的世界,才會慢慢回歸視線。這樣的夜,已不允許你在外多待,哪怕是一分鐘。躺下入夢,才不會打亂它應有的秩序。躁動放肆的斑斕,不屬于這里。也許,這才是夜該有的樣子。
鄉村的夜,聽覺上是寂然的。形骸放浪之音,不屬于這里。夜幕降臨,世界便靜了下來。人們的心跳聲、呼吸聲與窗外的蟲鳴、風聲或雨聲融合交會,從來沒有感覺到這樣鮮活,生活的軌跡也悄然清晰起來。
我小時候家里種著果園,父母忙于生計,沒有時間照顧我,便把我寄養在姑姥娘家里。天黑便是母親來接我的信號,然后母親會牽著我的手回家,所以我從小便習慣了走夜路。再長大一點,即使我自己回家,也不會感到害怕,感覺母親一直陪伴在我的身邊。
如今,鄉村的道路上都已安上了路燈,那段夜色中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記憶也漸漸模糊了。三十多年過去了,姑姥娘已故去,她養育的幾個孩子中,有兩個也因故去到了另外的一個世界,讓人嘆息。
鄉村的夜,感覺上是淳樸的、充滿味道的。夏季納涼消暑,冬季圍坐于爐前,聊心里事、村里事、世界上的事,比起現在刷短視頻要快樂得多,飽滿得多。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一到了節假日就喜歡往鄉下跑,喜歡回到老家。相信除了家人的牽掛,那種與鄉里鄉親促膝長談的親近感、那熟悉的聲音與不曾變質的味道,都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釋放壓力的途徑吧。在這里,沒有表情管理與言不由衷,真是給五官放了個假。線上世界與線下世界時不時地失聯一下,生活才能更好地重啟。
可我們又能有多少時間流連于鄉村的夜呢。
它也許已經超脫出了現實世界,更像是對我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慰藉。帶著這份慰藉,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充滿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再出發,在路上。
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回歸與重啟之間,白天和夜晚,此消彼長,相互成全。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愿鄉村夜晚安靜的黑色,所傳遞出的,是我們永葆探索未知的熱情。
黑色的盡頭便是黎明。愿那份寂然,時不時把我們拉回,審視我們的處世態度,還有那份淳樸,將是我們為人的本色。
鄉村的夜,是故鄉的夜,注定會拴住在外游子的心。
作者簡介:郭明,系濰坊市寒亭區作家協會秘書長,現供職于濰坊市寒亭區濱投公司,作品散見于《青海湖》《濰坊日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