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看的從不是戲,而是人。
在《社戲》一文中,他說:“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頭一回為了“見世面”,第二回為了“捐款賑災”,兩回卻都是“冬冬喤喤”“紅紅綠綠的晃蕩”。魯迅對當時看戲的第一印象便是亂和嘈雜,不能適應。
魯迅是一個把筆鋒磨成刀槍的人。因為魯迅的內心是強大的,一切不符合他內心的人物,都可能被他的筆鋒猛刺。因此,魯迅先生對當時的京劇和演京劇的人也稍有評判。
《社戲》撲面而來的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社戲》展現的是一幅記憶中理想的農村畫卷,這些都活在魯迅先生的回憶里。作者筆下外祖母家的平橋村,這個偏遠的海邊小村,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純樸的氣質,是一方“凈土”。抒情的筆調將月下水鄉描繪得清新幽遠,散發著江南泥土的芬芳,作者對故鄉的摯愛之情也隱然可見。不唯景色優美,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里的人純樸好客,也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年幼的作者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戲。夜里行船的時候,在這臨海的小村里,自然與人情融為一體。平橋村不僅是作者的樂土,也是作者精心營造的“桃花源”。
《社戲》所描繪的“實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鄉圖景。魯迅很早就離開故鄉,故鄉給予他的并非都是溫馨的回憶,其中還有許多不幸與白眼,魯迅對故鄉仍有一種割舍不斷的復雜情感。中國人對故土家園的深情厚愛,大多來自儒家思想的人倫親情。魯迅生于書香門第,對故鄉的眷戀實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故鄉的山水之美,深深植根于魯迅的心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風波,自然先想到故鄉的完美,所用的常是記憶中理想的故鄉圖景。
暫且拋開一切,《社戲》從頭到尾,魯迅先生懷念的是以天為幕,以地為臺的那夜里的好戲。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戲”“那夜似的好豆”,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童年的回憶,可是更多的是隱隱的無奈和時光易逝的憂傷,再加上事情已經過去了那么久,作者未必記得那么清楚,也許那夜的戲和那夜的豆本身就索然無味。從常識的觀點看來,記憶是對過往所經歷事件的重現,回憶的過程就是一種再體驗的過程,只是多年以后作者追憶這段往事的時候,主觀地增添許多意趣,自己編造一段美好的過去。《社戲》可說是對于故鄉之夢的具體描繪,蘊含著對故鄉的一腔摯愛。
關于《社戲》里的那個夢,夏夜行船、月夜歸航,這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
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月下歸航,寫了一群小伙伴吃羅漢豆的趣事。魯迅在小說中善用“月”的意象烘托環境,展示了濃重夜色籠罩下的一片寧靜與一絲希望。魯迅甚至不惜以少有的抒情筆調將鄉村景物仙境化,鄉村世界彰顯出溫馨的柔情,那樣透明,那樣沁人心脾,田園牧歌般的溫情,仿佛整個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個柔媚而富有韻味的光環。從少年雙喜、阿發到六一公公,都對他懷著熱情,甚至偷了羅漢豆還受夸獎。
魯迅的作品,規律性地運用一種“秘密武器”,那就是“人生經驗通感”。為什么我們會被作品中悵然若失的感情強烈感染呢?因為結尾一句話撥動了讀者的心弦,使人聯想起永遠失落了的童年,從而攪動心靈深層的積淀,引起“心弦的共振”。魯迅用這句話激起了讀者的“人生經驗通感”,點燃我們追憶童年的情感之火,而且人人都具備這種“通感”的燃點。
作者簡介:朱蕾,系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濰坊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已在省市各級報刊發表文藝評論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