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詩
廣東省嶺南院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00
城市綠地景觀單元的類型、數量和空間分布的定量描述是認識景觀結構布局和功能的基礎,對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也十分重要。本文中基于RS與GIS技術,所獲取的揭陽市綠地信息高清影像數據的云覆蓋率低于5%、空間分辨率為1m。基于景觀生態學原理,利用Fragstats4.2軟件生成景觀格局指數,從斑塊、類型、景觀層次等角度定量分析揭陽市主城區綠地景觀格局,為綠美揭陽的規劃提供依據和參考。
揭陽市,位于廣東省東部。市境東接汕頭市、潮州市,北連梅州市,西鄰汕尾市,南臨南海。地處韓江三角洲西部,粵東沿海丘陵與榕江沖積平原區,地勢西高東低,低山、谷地與平原相間,分布不均,西北、西南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為榕江和濱海平原區。西北部為蓮花山脈,中南部為大南山、小北山。全市國土面積526650.62公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足雨沛,終年無雪少霜,多年平均氣溫21.40℃。該市境內河流由榕江、練江、龍江三大水系和沿海水系組成,其中以榕江流域面積最大。其森林植被基本為南亞熱帶常綠混交林,典型植被如:黃毛草、崗松、桃金娘、馬尾松、黎蒴、紅椎、濕地松、桉樹、荔枝、臺灣相思等。
本文采集揭陽市云覆蓋率小于5%、空間分辨率為1m的綠地信息圖片。基于圖像校正、波段融合等處理手段,結合相關資料,對揭陽市主城區城市綠地類型進行信息提取分析[1-2]。據相關標準[3],將揭陽市城區綠地分為五類,如圖1所示,包括:公園綠地、廣場綠地、附屬綠地、防護綠地和區域綠地。獲得綠地柵格數據后,景觀格局分析借助Fragstats 4.2對綠地景觀特征進行分析,主要涉及斑塊相關特征、景觀構成特點、景觀破碎化程度、分維數及多樣性等。

圖1 揭陽市主城區城市綠地現狀分布圖
揭陽市主城區研究區總面積為10759公頃,其綠地斑塊總數為874個,綠地總面積為3620.18公頃。參考相關城市綠地景觀格局研究[4-5],根據揭陽市城區特點分別按照面積小于500、500-3000、3000-10000和大于10000平方米的斑塊綠地劃分為小型斑塊、中型斑塊、中大型斑塊和大型斑塊。據表1得,揭陽市主城區中大型綠地斑塊所占面積最大,達96.21%,其構成優勢景觀并對城市綠地系統起著主導作用,是揭陽市的一道生態屏障;中型及中大型斑塊數量較多,兩者斑塊占比之和高達60.3%,但占總綠地面積占比較低,僅為3.62%;小型斑塊所占比例也高達23.11%,但其面積僅占總面積的0.17%。由此類現象可推測,揭陽市主城區的綠地景觀呈破碎化趨勢。雖然這三類景觀的分布較為零散,但是其對改善城市生態格局、美化城市環境依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1]。

表1 揭陽市主城區綠地斑塊分類
由表2知揭陽市主城區公園綠地和區域綠地的斑塊數量占比均較低,分別為9.84%和7.90%,但是二者面積占比分別為50.63%和40.61%,之和高達91.24%,遠大于其他綠地類型。可以明顯地看到,揭陽市主城區的公園綠地和區域綠地面積比和空間分布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并被認為是整個城市區域綠化的重要制約因素。附屬綠地雖然占據總綠地斑塊數量的80.43%,但在面積方面只占據總數的7.39%,這表明在總體上附屬綠地仍有加強的空間。此外,廣場綠地和防護綠地數量和面積相對較少,分別僅占總綠地斑塊數量的0.57%和1.26%,面積僅分別占0.50%和0.87%。這表明,在廣場綠地和防護綠地方面仍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規劃和開發,以實現最優化。總的來說,揭陽市主城區的綠地覆蓋率較高,但各類綠地分布不夠平均,特別是在廣場綠地和防護綠地方面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除此之外,一些單位及居住區的附屬綠地也需要加強綠化程度以提高整體綠化水平。

表2 揭陽市主城區綠地斑塊特征
根據表3表明,各類綠地在揭陽主城區的密度從大到小依次是:附屬綠地(19.4189個每平方千米)、公園綠地(2.3756個每平方千米)、區域綠地(1.906個每平方千米)、防護綠地(0.3039個每平方千米)、廣場綠地(0.1381個每平方千米)。相對于其他類型綠地而言,附屬綠地的斑塊密度最為突出,這表明綠地分布呈點狀顯著特征,從而破碎程度相對較高。相對的,其他綠地類型的密度則較低,因此景觀相對完整。由分離度指數和平均斑塊面積可知,公園綠地和區域綠地破碎化程度低、為片狀分布;防護綠地和廣場綠地的分離度極高,呈現破碎化趨勢,這是人為規劃建設所造成的。

表3 揭陽市主城區綠地景觀破碎指數
揭陽市主城區各類綠地斑塊平均斑塊分維數整體不高(見表4),各類景觀類型的分維數均在1.2以下,該數值較小時表示研究區內的斑塊形狀相對規則和簡單,且斑塊形狀指數與平均斑塊分維數是相互對應的。通過平均斑塊周長與面積比的值可以發現,附屬綠地斑塊周長與面積比的差值最大,這表明該類綠地的斑塊邊界復雜程度受限于城市規劃,不同地區具有較大差異。上述結論表明揭陽市的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綠地、區域綠地均處于建設初期,受規劃影響其邊界相對模式化、斑塊形狀較為簡單。附屬綠地因多依附于城市建筑,受地形地貌影響,因此其斑塊形狀指數值較大。

表4 揭陽市主城區景觀分維數分析

表5 揭陽市主城區景觀多樣性及聚集度
景觀多樣性反映了在一定時間序列上,景觀元素和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豐富度[1]。揭陽市主城區綠地景觀香農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分別為0.9708、0.6032,辛普森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分別為0.5732、0.7165,說明揭陽市主城區綠地景觀類型豐富度較好。散布與并列指數和蔓延度指數表明揭陽市主城區各綠地類型整體上具有較好的聚集與連貫性,特別是公園綠地和區域綠地成片分布且面積占比較大。
揭陽市主城區內的黃岐山森林公園、紫峰山公園、榕江北河濱河公園、牛嶺山等綠地具有較好斑塊面積、景觀較為完整、具有較好的聚集與連貫性,為城區綠色生態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城市居民充分享受綠色帶來的生態福祉。但建成區綠化仍存在一些問題。
(1)揭陽市主城區綠地整體情況較好,但各類附屬綠地存在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尤其是防護綠地、廣場綠地、附屬綠地三類綠地總面積比低于10%,且呈現出破碎化趨勢,表明部分老城區的綠地規劃由于歷史原因缺乏統一規劃。
(2)從揭陽市主城區綠地分布現狀來看,建成區現有綠地分布不均。從綠地面積可知,綠地主要分布于建成區南北兩端,建成區中心及東西兩側的綠地面積有較大提升潛力。由于城市公園及區域綠地分布不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態資源的浪費。
(3)從防護綠地和廣場綠地來看,主城區防護綠地和廣場綠地斑塊數量和面積相對于其他綠地類型均占比較低,尤其面積僅占0.87%和0.50%,表明揭陽市主城區防護綠地和廣場綠地的建設相對滯后,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針對主城區綠地景觀格局存在的問題及綠美揭陽的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1)鑒于揭陽市主城區內綠地“南北多、東西少、中間碎”的分布現狀,急需提升森林城市建設水平。著力解決森林城市建設中生態斑塊破碎化、區域性大尺度生態連通不強等問題,提升森林城市建設品質、著力解決森林城市建設不平衡的問題。同時應深入推進森林城鎮建設,鼓勵更多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及公司積極參與森林城鎮創建,依托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打造集景觀展示、休閑游憩、利于發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特色森林城鎮。
(2)針對建成區中心綠地占比少的問題,應提升主要交通干線等“快行系統”和綠道、碧道、步道等“慢行系統”的品質,在高速公路、鐵路、國省道兩側具備條件的一公里范圍內的非耕地上進行綠化美化。重點推進高速公路、鐵路、國省道綠地品質提升,強化道路兩側紅線內、服務區的綠化品質。建設森林步道,完善配套服務設施。保護修復沿江防護林,實施斷帶連接、窄帶加寬、災損林帶修復、老化林帶更新。
(3)完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古樹名木圖文檔案和電子信息數據庫,全面落實管護責任,推動簽訂古樹名木管護責任書,將已登記的古樹名木全部納入管護范圍。建立健康巡查信息檔案,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古樹公園,全面、依法、科學保護古樹名木。持續開展古樹名木資源補充調查,摸清古樹資源狀況,落實“一樹一檔”要求,明確古樹名木的管護責任主體及相關權力和義務,推進全面簽訂管護責任書。與時俱進開展古樹名木保護與發展工作。在城市建設中,堅持科學決策,科學規劃,采取有效措施使古樹名木與城鄉基礎設施和諧共存,最大限度避免傷害或遷移古樹名木。按照程序開展古樹名木認定、遷移、死亡注銷等工作,從嚴審批古樹名木遷移砍伐,嚴厲打擊破壞古樹名木和違法遷移古樹行為。嚴格保護古樹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定期開展巡查,及時搶救復壯。大力推進綠美古樹鄉村建設,打造特色鮮明、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的綠美古樹鄉村。
(4)調動社會各級力量,全面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打通義務植樹“最后一公里”。廣泛開展關注森林活動,營造全社會參與綠美揭陽生態建設的良好氛圍。全市范圍內林長帶頭、聯動開展推進綠美揭陽生態建設義務植樹活動。充分發揮各級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的示范帶頭作用,積極調動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力量,廣泛開展義務植樹。建設“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推動全民義務植樹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打通義務植樹“最后一公里”。同時推動愛綠植綠護綠進課堂,開設愛綠植綠護綠特色黨課、開學第一課,將愛綠植綠護綠知識納入各大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新進員工入職培訓、繼續教育課程。并且開展關注森林主題活動,宣傳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動在揭陽市成立關注森林活動組織機構,統謀劃全民愛綠植綠護綠各類主題活動,營造關注森林活動的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