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副教授)(唐山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
近年來,我國會計職能逐步實現從傳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升級。隨著管理會計的大力推進,管理會計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人社部官網數據顯示:2021 年以來全國招聘大于求職的100 個“最短缺”職業季度排行榜上,會計從業人員一直位居第50 名左右,2021 年第一季度曾升至第36 名。從企業招聘條件看,管理會計人才迎來了更多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有怎樣的需求?基于這些需求如何有的放矢地加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這是亟需各界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當前網絡招聘是企業招聘的主流方式,招聘信息成為人才市場的風向標。有學者基于招聘信息挖掘出了信息管理[1]、互聯網[2]、檔案[3]、人工智能[4]、商務智能[5]等各行業(專業)人才的需求,為求職者求職、高校人才培養和國家人才政策制定提供了建議。有學者基于招聘信息對會計人才需求進行了統計分析、會計信息化能力分析、管理會計綜合能力及人才培養模式分析。如諸波等(2019)運用市場會計人才招聘大數據,刻畫了會計本科畢業生的需求特征,提煉出了新時代高校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了進行會計本科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6]。江燕紅等(2019)基于行業與崗位需求差異對北京地區會計人才市場需求進行分析[7]。隨著研究視角的逐漸多元,相關研究成果也日益豐富,但基于招聘信息對管理會計人才需求進行挖掘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見。因此豐富此類研究成果,從工作實踐層面挖掘分析管理會計人才需求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通常在招聘信息分析中,學者們對于行業類型、人才薪酬、工作地點、工作經驗、學歷要求等結構化數據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數據統計分析法,深度挖掘崗位職責和任職資格等非結構化數據多采用內容分析法[2]。在崗位職責和任職資格文本挖掘中,重要的是管理會計能力和素質維度的確定依據。近年由管理會計基本指引、應用指引、案例示范集構成的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以下簡稱“指引體系”),因其內容具備時代性和前沿性,符合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需求,已成為學者進行相關研究的分類依據。其中,應用指引包括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績效管理、風險管理和其他(管理會計報告與信息系統等)八個子項[8]。職業能力方面,2019年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發布《中國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以下簡稱“能力框架”),除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做統一說明外,對專業能力、綜合能力等均進行了初、中、高、特級不同等級的職業能力說明,為管理會計人才制定了全面、具體、規范的能力標準[9]。一些學者將“指引體系”和“能力框架”作為維度研究依據。如趙宏祥等(2019)根據“指引體系”框架,研究使用的調查問卷中包括了管理會計工具方法主要應用的八個領域[10]。譚茜瑋(2021)總結了“能力框架”對我國管理會計進步和應用具有的現實推動作用,與“IMA”和“CIMA”進行了對比,加以調整完善,構建了我國管理會計能力框架[11]。
綜上,本文擬通過對管理會計招聘信息數據的采集、清洗、統計和分析,梳理出管理會計人才需求的行業類型分布、工作城市與平均月薪分布、工作經驗與學歷要求分布等,以明確管理會計人才需求的基本狀況。進而擬依據“指引體系”和“能力框架”的界定,對招聘信息中崗位職責與任職資格從專業與技術能力、信息處理數據分析能力、管理行為綜合能力和職業道德規范與素養要求四個維度進行深度文本挖掘,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建議,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會計人才的供需契合度。
研究數據來源于某招聘網站的招聘信息。數據搜集時間為2022 年7 月11 日。職位搜索關鍵詞:管理會計;工作地點選擇:全國;月薪范圍、公司性質、公司規模均選擇所有;工作年限(剔除無需經驗選項)選擇:在校生/應屆生、1—3 年、3—5 年、5—10 年、10 年以上;學歷要求(剔除無學歷要求、初中及以下、高中/中技/中專選項)選擇大專及以上;時間范圍選擇:一個月。用后羿采集器采集數據1 756 條,剔除重復、項目不全及歸屬于財務會計職能的相關信息,經人工篩選得到1 099 條管理會計相關崗位招聘信息。每條信息包括職位基本信息、公司所屬的行業與規模、崗位職責與任職資格(刪除其中福利待遇信息,以防影響后續文本挖掘分析)等內容。對崗位職責與任職資格采用大數據技術輔助在線內容分析法,利用文本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的DiVoMiner 平臺,該平臺能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數據技術進行文本數據挖掘與處理。對樣本數據進行隨機抽樣和編碼員間信度測試,信度指標>95%(越接近于1,信度越好),符合信度要求。
1.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行業需求最大。基于該招聘網站標記的企業所屬行業數據,管理會計人才行業需求分布如圖1 所示。圖1 中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行業對管理會計人才需求占比最多,近9%。占比5%以上的行業分別為快速消費品(食品、飲料、化妝品)、專業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機械/設備/重工、計算機軟件行業、互聯網/電子商務、建筑/建材/工程。

圖1 管理會計人才行業需求分布
2.上海市管理會計人才需求最大,北京市管理會計人才平均月薪最高。將工作地點分布區分為“北上廣深”一線、新一線及其他城市,依據《2022 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15 座新一線城市依次為成都、重慶、杭州、西安、武漢、蘇州、鄭州、南京、天津、長沙、東莞、寧波、佛山、合肥和青島。占比2%以上的招聘企業工作地點與平均月薪分布見圖2(注:平均月薪單位:千元,招聘數占比:%)。

圖2 工作城市與平均月薪分布
圖2 顯示,招聘企業工作地點有近3/4 分布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其中,4 個一線城市需求排名為上海、深圳、廣州、北京,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對管理會計人才需求最大。新一線城市中互聯網/電子商務發達的杭州市,管理會計人才工作機會最多。非一線城市常州、無錫,管理會計需求位居前列。平均月薪方面:北京最高,為16 000元,排名靠前的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佛山,除成都9 000元、西安7 000 元以外,其他均為萬元及以上。這些城市中4個是珠三角城市,5 個是長三角城市。綜合來看,管理會計人才需求集中于一線城市且城市和地域間平均月薪差距較大,表明經濟發達城市對管理會計人才的吸引較大。
3.5 年左右工作經驗、本科學歷需求占比高。表1 中只有2%的崗位招聘在校生/應屆生,要求3—4 年經驗、5—7 年經驗的崗位占比分別為37%、29%,表明大部分管理會計工作都要求員工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基本相當于中級會計師水平。學歷要求上:只有1%的崗位要求研究生學歷,本科學歷需求占比69%。進一步從四個一線城市角度分析得出,上海市專科、本科學歷要求占比分別為23%、77%,北京、深圳市有碩士要求的占比僅為2%和1%。這表明一線城市管理會計人才的學歷沒有明顯高要求。用相關分析求得:平均月薪與工作經驗和學歷要求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05、0.302,即平均月薪與工作經驗更相關。

表1 工作經驗和學歷要求分布
1.專業與技術能力需求挖掘。專業能力需求參照應用指引的八個領域而定。技術能力需求用相關等級證書要求加以體現。招聘企業專業能力需求分布見圖3。圖3 中營運管理能力需求占比最高,達22%,預算管理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需求占比均在20%及以上,風險管理能力和管理會計報告與信息系統分析能力需求占比均為10%,投融資管理能力和戰略管理能力需求占比均為7%,績效管理能力需求占比為3%。

圖3 專業能力需求分布
體現技術能力的相關證書要求分布見圖4。要求中級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或優先考慮)的占比均超過30%,體現出中國注冊會計師的含金量很高。要求CMA、ACCA(或優先)等國際管理會計證書的接近20%,要求助理會計師證書的占比最低,為9%。
2.信息處理數據分析能力需求挖掘。信息處理數據分析能力主要通過對辦公軟件、ERP 等管理軟件及常用財務軟件、EXCEL 高級應用、Python、SQL、Power BI 等大數據分析工具等[12]的熟練應用程度加以反映。數據顯示,管理會計人才對辦公軟件和ERP 等管理軟件及常用財務軟件應用需求均為45%,占比較高。對EXCEL 高級應用和Python、SQL、Power BI 等大數據分析工具應用需求占比均為5%,相對最新的大數據分析工具,目前管理會計實務工作中企業同樣看重EXCEL 高級應用能力。
3.管理行為綜合能力需求挖掘。管理行為綜合能力細分及具體分布如圖5 所示。圖5 顯示,語言文字表達溝通能力需求占比最高,達46%,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建設與合作能力、創新能力需求占比均在13%及以上,組織協調與執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占比分別為4%和3%。

圖5 管理行為綜合能力需求分布
4.職業道德規范與素養需求挖掘。職業道德規范與素養細分為:價值觀與道德品質、敬業精神與工作態度、身心健康。圖6 顯示,敬業精神與工作態度需求占比最高,達45%,價值觀與道德品質需求占比為32%,身心健康需求占比為23%。

圖6 職業道德規范與素養需求分布
1.新興行業對管理會計人才需求旺盛,企業更注重實踐經驗。行業需求分布中除自身行業的專業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外,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較大。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這些行業管理會計人才需求旺盛,表明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有力地揭示出了管理會計為國民經濟社會和會計行業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5 年左右工作經驗和本科學歷管理會計人才需求占比較多,說明對于實踐性較強的管理會計工作而言,企業擬定薪資更看重經驗而非更高的學歷。
2.管理會計應用指引被廣泛應用,技術及信息處理能力要求較高。專業能力需求分布廣泛,涵蓋了應用指引的全部領域,尤以營運管理能力、預算管理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需求較高,體現了面對巨大風險和不確定性時,企業正從“規模制勝”轉型為“利潤至上”,追求實現自身的持續性、盈利性和高投資回報率的良性增長態勢。管理會計人才基本要求在中級及以上,注冊會計師(或優先)需求占比最大,CMA、ACCA(或優先)等高等級管理會計證書需求占比不小,說明管理會計人才技術等級門檻較高。從信息處理數據分析能力要求來看,辦公軟件、ERP 等管理軟件及常用財務軟件已成為管理會計人員必備的辦公工具。這表明數智化轉型中,用人單位對管理會計人員的信息技術能力要求有所提升。
3.綜合的高階管理行為能力需求大,職業道德規范與素養要求較高。數據表明,與財務會計相比,綜合能力需求中“善于溝通”“問題導向”對于以價值創造為目標的管理會計更為重要。這是基于管理會計強調業財融合而顯現的,有效溝通和解決問題正是實現業財融合的重要途徑。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領導力之團隊建設與合作能力、創新能力需求較大,這為高校管理會計“金課”的高階性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職業道德規范要求中誠信是根本,責任心、嚴謹等都是被很多企業提及的優秀品質。另外,隨著職場競爭壓力的增大,出差、抗壓等對身心健康和情緒管理方面的需求也日益顯現。
為適應新興行業對管理會計的人才需求,教育部、財政部等相關政府部門可考慮擴大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規模,提升管理會計的指引應用水平,完善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產業結構決定就業結構,就業結構決定專業結構,教育部門應科學合理地引導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與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相適應。2022 年已有高校在招生專業名稱中明確標記出管理會計方向,例如江西財經大學的會計學(CIMA)、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的會計學(管理會計)、武昌工學院的會計學(管理會計師方向)等,但高校數量還較少。教育部門應鼓勵相關高校加強管理會計專業方向建設,以加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13]。從管理會計人才需求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行業企業在管理會計的工具方法應用上有不同側重,因此在“指引體系”的基礎上,財政部門可針對具體行業、重點領域和常用工具,盡快出臺相關的管理會計應用指南,以進一步增強“指引體系”的落地實操。在專業與技術能力推進方面,財政部門可考慮在會計專業技術中級和高級資格等考試大綱中繼續加大管理會計內容權重,適度增加管理會計信息化技術考試內容,將未予包含的管理會計內容納入會計人員后續職業教育范疇,以大力提升會計從業人員的管理會計綜合素質和能力。
2018 年教育部發布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按學生畢業后5 年左右,在社會與專業領域能夠取得的預期成就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加以描述。高校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畢業5 年左右的專業成就、職業能力、工作角色與培養目標的符合情況。上文數據中管理會計工作年限需求主體正是5 年左右,因而需求分析相關數據對高校本科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有諸多啟發。
1.依據不同類型確立多元化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不同類型的高校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各不相同,如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專業的管理會計方向是“旨在培養適應企業管理會計、專業咨詢等工作要求的高級管理會計人才”。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CIMA)專業的培養目標則是“致力于培養具有戰略思維的國際化卓越管理會計人才”。管理會計強調工作實踐,學歷需求以本科最多,在工商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會計學專業)專業的培養目標中提到:“會計學作為應用學科,應用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相比研究型大學,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可根據自身特點與資源條件,明確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促進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職業標準相對接;把提升學習者專業技術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職業能力擺在重要位置”[14]。
2.對應工作(技術)領域構建智能化管理會計課程體系。數智時代企業需求的管理會計人才要將“知戰略、懂業務、精財務”融為一體。實務工作中,顆粒化業務數據的多屬性決定了管理會計數據的多維度和智能化系統需求。智能化管理會計系統至少包含一個目標(創造價值)、四個基礎(管理基礎+技術基礎 +數據基礎+人才基礎)、七大領域(戰略管理+預算管理+績效管理+成本管理+經營管理+投融資決策+風險管理)、若干工具(戰略地圖、本量利、預算、BSC、ABM 等)、一套報告(績效報告、成本報告等)[15]。調查國內高校近年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發現,很多高校開設了Python、SQL、大數據與商業智能、(智能)財務共享、大數據財務決策、數據可視化、EXCEL 高級應用等課程,但囿于師資短缺、軟硬件設施不足等資源條件限制,體系化設計不足。因此,高校亟需構建對應工作(技術)領域的智能化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如表2 所示。

表2 對應工作(技術)領域的智能化管理會計課程體系
3.強化立德樹人,注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與核心素養提升。《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 年)》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會計人才教育培養的根本任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會計法治教育、誠信自律教育、職業精神培育和專業能力建設,增強責任意識,提高擔當本領,打造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會計人才隊伍”。前文中職業道德規范與素養要求的分布也很好地體現在這一基本原則之中。超過20%的需求占比涉及身心健康和情緒管理,高度契合高校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管理會計人才目標。在溝通等方面,多年來會計實務工作者、高校教師和學生對溝通能力重視不夠。具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晦澀難懂的會計術語的能力,這是業財融合中有效溝通所需的重要行為特征和核心素養之一,高校可在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等加以重點關注。
4.職業能力與素養導向加速課程改革創新步伐。高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以學生成長成才”為根本。各高校應從人才需求與自身實情出發,分析管理會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以管理會計職業能力與素養提升為導向,加速推進課程改革創新的步伐。例如對《管理會計學》的課改創新,可用“指引體系”界定課程內容改革范圍,用“能力框架”界定課程能力和素養目標,可從職業道德規范、知識技術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管理行為能力四個維度,進一步明晰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對標知識能力,可通過打造仿真實踐、課外研習和學科競賽等立體實踐環節,創新BOPPPS+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可采用案例討論、行動學習等多元教學方法,形成學生主體的過程性考核與評價機制,得以提升學生管理會計職業能力與綜合素養[16]。
圍繞企業的管理會計人才需求及變化,社會各界應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政府、產業、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協同聯動育人模式。可多方合作共建產業研究院,深度對接產業的管理會計人才需求。加強校企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促進管理會計人才供需的無縫對接。數智化軟件企業可針對高校智能化管理會計師資短缺、師生管理會計實踐應用有短板等問題,提供包括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應用、業財融合相關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支撐,通過校企聯合申報項目或智能化管理會計系統平臺搭建等,深入落實產學研合作。科研院所可充分發揮智庫優勢,將管理會計理論與我國實際相聯系,凝練本土優秀企業案例,為中國特色管理會計發展提供強大理論支持。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國家會計學院等可進一步強化管理會計人才培訓及職業能力水平評價工作,研究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人才能力框架、資格認證制度和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