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梓,甘佩靈,張依好,孫鵲,余孝敏,王帥偉,簡永利,劉素貞,段龍川,韓青松*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 浙江溫州 325006)
雞蛔蟲屬于線蟲科、禽蛔蟲屬成員,成年雌蟲長60~110 mm,雄蟲長50~76 mm,呈淡黃色或黃白色[1]。雞蛔蟲成蟲主要寄生于雞小腸中,感染嚴重時還可見于嗉囊、肌胃、盲腸和結直腸[1]。雞蛔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各年齡段雞群均可被感染,雛雞最為易感,尤其是采用地面平養、生態放養模式的雞群有較高的發病率,癥狀也較為嚴重。成年雞群一般具有抵抗力,通常不會發展成明顯疾病,但會成為蟲源攜帶者[2]。雞群可通過飲水、飼料和采食蚯蚓而感染雞蛔蟲病。雛雞感染雞蛔蟲病的臨床癥狀較為明顯,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愿走動、食欲不振、雞冠蒼白、羽毛蓬亂、腹瀉甚至血便、生長緩慢等,死亡率也較高[3]。成年雞感染雞蛔蟲病通常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嚴重時出現腹瀉、消瘦、產蛋下降和蛋品質下降[4]。目前,雞蛔蟲病呈全球流行,給養雞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2022 年1 月,溫州市鹿城區一地面平養模式肉雞養殖戶,存欄約1.6 萬羽,50 日齡肉雞出現精神委頓、食欲減退、不愿活動、腹瀉、呼吸不暢和消瘦等臨床癥狀。由于當時處于冬季寒冷季節,該養殖戶以感冒對雞群進行了處理,使用磺胺類藥物和麻杏石甘湯進行治療4 d。雖然使雞群呼吸道癥狀得以改善,但是雞群腹瀉、精神萎靡和食欲不振并沒有得到徹底好轉,約5 d 后日死亡數量有所增加,每天可達到15 只。求診時間為明顯發病第9 天,當天死亡數量為19 只。
接到養殖戶求診后現場查看發現,雞群密度過大、地面潮濕;料槽和水槽衛生狀況較差。雞群在約40 日齡時即出現進料增長不明顯情況,50 日齡出現明顯的羽毛松亂、縮頸垂翅、不愿活動,部分雞最后衰竭死亡,如圖1。對病情嚴重的個體檢查發現,雞冠蒼白、出現肉色糞便,見圖2、3。

圖1 患球蟲病雞群

圖2 雞冠蒼白

圖3 肉色糞便
挑選5 只癥狀明顯的雞進行剖檢發現,病雞胸骨高突、消瘦、肌肉不豐滿、血液稀薄。在小腸空腸前段可見乳白色、細豆芽狀線蟲,長度約3~6 cm,見圖4。小腸黏膜腫脹、充滿未消化完全的飼料和水樣內容物,同時可見腸壁的塊狀出血斑。

圖4 雞小腸內蛔蟲

圖5 雞體消瘦

圖6 雞蛔蟲卵(400×)
根據雞群臨床癥狀和病雞剖檢變化,初步診斷為雞蛔蟲病。同時,采集雞群新鮮糞便,自來水搖勻后用雙層紗布過濾,濾液經5 000 rpm 離心5 min。棄去上清,沉淀用少許自來水重懸。用膠頭滴管取一滴懸濁液,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橢圓形的蟲卵。根據臨床癥狀、病理剖檢變化和實驗室蟲卵檢查,確診雞群罹患疾病為雞蛔蟲病。
根據診斷結果,采用鹽酸左旋咪唑飲水對雞群進行驅蟲,1 次/d,連用2 d。同時使用復合維生素進行飲水,連用5 d。5 d 后雞群精神和腹瀉明顯好轉、采食增加,雞群恢復健康,表明治療效果確切。
雞蛔蟲病是對養雞業危害較大的動物疫病之一,疫病的傳播與流行和場內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有較大關系。因此在場內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意義重大,比如嚴格控制人員和物資在場內流動、嚴格控制人員和物資在不同雞舍的交叉等。此外,加強雞群營養能提高雞群抵抗力,有助于雞蛔蟲病的防治。最后,在場內進行定期消毒也有助于殺滅病菌和蟲卵,提高雞蛔蟲病防控效果。
雞蛔蟲蟲卵可在潮濕的環境中存活較長時間,一般雞蛔蟲在場內出現后很難徹底清除。雞蛔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后,會污染環境、生產工具以及其他物體等。對雞場糞便進行及時清理并進行堆肥發酵是控制雞蛔蟲卵擴散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地面平養肉雞場,實行全進全出顯得尤為重要。每批雞出欄以后,糞便和墊料一起清除,經徹底消毒和空欄以后,再引進下一批雞,避免不同批次雞之間的交叉污染。
大量實踐表明,定期驅蟲對防治雞蛔蟲病至關重要。在雞蛔蟲病流行較為嚴重的地區,雛雞1 月齡左右開始驅蟲,每月進行一次,直至成年[1]。在對于全進全出的地面平養模式肉雞養殖場一般在25 日齡和50 日齡各進行一次驅蟲。在雞蛔蟲影響較小的地區,可在每年的4—5 月和9—10 月發病高峰來臨之前,提前1 個月進行驅蟲[5]。
首先要做好國家強制免疫家禽疫病的免疫,防止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其次要做好本地區流行疾病的預防,以減小本地區動物疫病對養殖場的影響。最后在進行雞群蛔蟲病治療的時候,需要防治繼發疾病的發生,常常需要預防細菌感染及感冒。
發展養雞業是我國廣大農村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生態放養、林下散養、地面平養是主要的養殖模式。由于這些養殖模式雞群和地面接觸,雞蛔蟲病發生尤其普遍[6-7],在一些放養雞群中,蛔蟲病常年存在。雞蛔蟲病在我國雞群中的廣泛流行,給養殖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阻礙了我國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引起了廣大農業農村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只有堅持科學的防治措施,才能確保雞場養殖效益,助力鄉村畜牧產業振興。
目前對雞蛔蟲病的確診主要依靠蟲體的檢出和蟲卵檢查。通過發病雞場的臨床調查見雞群食欲減退、精神萎靡、消瘦、腹瀉及肉色糞便可以初步懷疑系蛔蟲病。進一步通過對病雞剖檢見到蛔蟲或糞便顯微鏡檢查見到雞蛔蟲卵可確診。此外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雞蛔蟲DNA 是近幾年進行雞蛔蟲病流行病學調查常用的方法[8,9]。上述診斷方法都是建立在雞群體內出現蟲體或排出蟲卵為基礎,而在雞蛔蟲卵感染雞體到出現蟲體的過程中還無法進行診斷。雞蛔蟲的潛伏感染診斷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市場還沒有針對雞蛔蟲的疫苗,雞蛔蟲的防治主要依賴藥物。左旋咪唑、芬苯達唑、阿苯達唑等藥物都是被臨床證實具有良好驅蟲效果的藥物[10,11]。何慧芳[12]提供了七種治療雞蛔蟲病的中藥方案,但生產中使用中藥防治雞蛔蟲病的依然較少,這可能與用藥效果有關。高效的抗雞蛔蟲中藥制劑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