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東
(高密市畜牧業發展中心 山東濰坊 261500)
動物檢疫全鏈條信息化建設就是將動物檢疫監管中涉及的每一個環節,都納入信息化平臺系統中進行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管理,實現各環節數據的互聯互通、相互印證。
動物檢疫全鏈條信息化建設是破解動物檢疫監管難點堵點、動物檢疫力量弱化、工作手段不足等難題的有效手段。
通過推進動物檢疫信息化建設,可以進一步提高動物檢疫工作質量,完善監督管理手段,加快構建動物檢疫全鏈條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斷提升動物檢疫工作效能。
動物電子檢疫證(B 證)替代了傳統的機打紙質檢疫證,動物檢疫電子化改革的順利實施是實現動物檢疫出證環節信息化建設的關鍵一步,抓住這個牛鼻子,進而可以實現畜禽養殖場的系統統一備案、建立電子養殖檔案、免疫電子記錄、電子無害化處理信息、養殖場投入品使用電子記錄等。建設動物檢疫全鏈條信息化,有利于動物檢疫全鏈條監管與檢疫信息共享互通,有利于保障初級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更有利于公共衛生安全。
動物檢疫全鏈條信息化建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針對養殖、屠宰、運輸、監管等環節的管理亟須建立一整套信息化系統,現結合一線工作的實際情況,簡要介紹一下動物檢疫無紙化出證(電子檢疫B證)取得的成效、動物檢疫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魯牧云”通過設立的養殖場“落地確認”和屠宰場“確認到達”板塊自動建立畜禽到達臺賬,形成產地與養殖場、產地與屠宰場數據閉環管理,及時全面掌握轄區內調入動物的飼養和屠宰情況,合理安排人員對調入動物進行落地監管,實現了“啟運地出證與目的地確認到達在同一系統內信息共享”,實現了從產地檢疫到落地確認的閉環管理,有力促進了動物檢疫全過程監管。
檢疫工作效率低是常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地區養殖戶所處區域分散,不利于檢疫活動的高效開展,這導致檢疫工作效率很低,甚至會對檢疫質量產生影響[1]。
高密市實施動物檢疫電子檢疫證改革工作以來,按照“邊試點、邊完善、邊推廣”的原則,大膽嘗試、勇于擔當,探索出“養殖戶手機申報、官方獸醫指派協檢員到現場檢疫、官方獸醫網上審核后無紙化出具電子檢疫證”的模式,充分發揮三方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形成檢疫申報、現場檢疫、出具電子檢疫證的工作合力。動物檢疫電子檢疫證(B 證)的改革,可以減少紙張物品的使用,可以節省檢疫人力物力,極大提高了動物檢疫工作效率。
動物電子檢疫證(B 證)的改革,實現了動物檢疫從電腦端到移動端出證、從單一電子出證信息記錄到覆蓋檢疫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實現了檢疫實時信息多方面審查,實現了讓數據多走路、讓人員少跑腿的效果,也實現了避免檢疫不到位的問題。此項改革意義重大,開展先行先試,為高密市動物檢疫機制的完善,為現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
信息化建設必須要有統一的名稱管理,規范完整的養殖信息登記。有的養殖登記信息不統一,沒有使用企業注冊時的規范完整名稱,容易造成檢疫信息混亂,對于同一家養殖場戶會出現多條檢疫數據,增加檢疫數據匯總難度;檢疫貨主名稱填寫不規范,還容易造成檢疫工作的漏洞,讓投機取巧者有機可乘。
動物檢疫信息化建設離不開各個生產、經營、運輸等從業主體的積極配合和對智能設備的熟練操作。目前,畜牧養殖從業者大多分布在農村地區,中小養殖規模主體居多,大多以家庭式養殖為主,家庭式養殖從業者年齡普遍偏大。由于從業者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對智能設備不會操作或不熟練,造成信息化平臺數據的錄入遲緩,影響動物檢疫信息在系統中的完整性。
養殖場戶開展落地確認和落地報告是開啟養殖全流程電子化記錄的第一步,順利實施動物檢疫電子檢疫證(B 證)改革為全面開展養殖檔案電子記錄奠定了基礎。飼養動物到達目的地時,有的養殖場戶沒有及時使用“落地確認”功能開展落地報告,沒能及時填寫相關養殖記錄,造成電子化記錄不完整,影響動物檢疫信息化建設。
傳統的檢疫只能采取查看紙質養殖檔案材料進行監管,監管手段相對單一。實施動物電子檢疫證(B 證)的改革,養殖場戶在平臺系統中開展電子化記錄,逐步在平臺上形成電子養殖檔案記錄。
近年來,動物疫情時有發生,尤其是非洲豬瘟對畜牧業生產造成沉痛打擊,給穩產保供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動物檢疫監管和動物疫情的防控工作。
當前的防疫檢疫監督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相對較少,業務范圍較廣,工作壓力相對較大,造成了檢疫工作效率一直難以有效的提升[2]。目前,由于機構改革、人員轉隸,基層檢疫監管人員的工作不穩定,給動物檢疫監管帶來不小的挑戰。
養殖場戶備案是畜牧生產中最基本、最基礎的一項工作。要加強動物檢疫信息化宣傳,廣泛動員養殖場戶在平臺系統中進行備案,不漏一戶,全部備案,分配統一的養殖代碼,建立唯一的檢疫貨主或者養殖場名稱。養殖主體全部備案后,在系統功能上進一步實現檢疫電子出證與備案的養殖主體完全關聯,凡是出具檢疫電子證時,只能從平臺系統中選取檢疫貨主,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為非本地區域內的動物出具電子檢疫證。同時,需要加強對檢疫動物運輸車輛實行備案管理,在系統中也需要實現動物檢疫無紙化出證與備案運輸車輛的緊密關聯,在某一區域甚至全省、全國范圍內實現承運人和運輸車輛的信息互聯互通,盡最大可能避免出現逃避檢疫的行為。
加強養殖場戶備案,又可以促進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推進動物免疫工作與動物檢疫工作的有機結合,促進“先打后補政策”的有效落地實施。
動物檢疫信息化建設離不開畜牧從業主體的參與,他們的素質水平影響著動物檢疫信息化建設。只有通過全方位、多層次、一對一的培訓,才能逐步提高他們的素質水平,充分發揮從業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參與到動物檢疫信息化建設中來,真正實現養殖經濟效益的增長。
每一個養殖場戶在系統平臺上都注冊一個獨立的登錄賬號,對到場的動物進行“落地確認”后,詳細記錄生產情況、動物數量變化情況、飼料獸藥使用情況、記錄免疫數量、無害化處理情況等,逐步在平臺上記錄形成電子養殖檔案。官方獸醫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逐步實現實時化落地監管,也可以在手機上實時查閱養殖場戶的養殖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實地核查,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實施針對性地監督指導。
“魯牧云”設立了養殖場戶“落地確認”功能,養殖場戶可以發揮電子檢疫證平臺大數據的功能,利用移動終端實現實時落地報告,及時將不同區域的數據推送到相關領域,為實現高效率的落地監管提高有力支持。無論是從養殖檔案的建立還是到防疫記錄、無害化處理記錄,大量的信息數據都在平臺中記錄留痕,實現檔案記錄信息化、監管實時化、動態化。
高素質規模化的動物檢疫隊伍是加強動物檢疫全鏈條信息化建設的主力軍,要以電子出證改革為契機,充分抓住電子出證改革的有利時機,配齊檢疫監管人員和檢疫設備,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細、作風硬實的畜牧獸醫檢疫監管隊伍,保障動物檢疫工作的順利開展。
實行協檢員制度,可以通過考試招聘協檢員,解決了官方獸醫人員不足的問題。在協檢服務期間,也需要加強對協檢員的管理,建立以工作任務完成情況、服務對象的滿意率、解決動物防疫實際問題等為主要考核指標的考核體系,采取量化打分和實地測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績效考核,保障動物檢疫工作順利實施。
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官方獸醫和協檢員的培訓,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聘請專業化的培訓人員,結合工作實際需要,開展針對性的檢疫技能培訓,掌握更多專業技能,更好地服務于檢疫工作。
智慧畜牧建設勢在必行。動物檢疫全鏈條信息化建設是智慧畜牧平臺建設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需要大數據的支撐,而電子檢疫平臺的建立正是智慧畜牧的一個強有力的實踐。無論是從畜牧生產、投入品的使用、動物防疫、動物監督、動物疫病檢測,還是到動物無害化處理、糞污資源化利用、畜牧保險等模塊,都需要建立一個綜合的智慧畜牧平臺,實現數據信息資源相互共享,相互印證,為動物健康和食品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