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巖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發展好農業,建設好農村,解決好農民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幾年,國家針對鄉村振興戰略連續發布實施了諸多文件,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8),《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2021)。吉林省也不例外,如:《吉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2022),《吉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2018)等。可見,國家和各省都非常重視鄉村振興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以提民生、促就業和助經濟發展為使命的職業教育來說,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辦好職業教育描繪了更加廣闊的藍圖。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實用性教育,其社會性、經濟性、地方性特征決定了其與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就業、解決“三農”問題關系密切[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也指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明確指出,要快速發展與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穩定、建設先進文化密切相關的中等職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根據2021 年《四平市中等職業教育年度質量報告》統計,四平市有6 所中等職業學校和1 所中職辦學機構,其中市直公辦中職學校(機構)4 所,3 個縣(市)各有1 所縣屬公辦中職學校,開設有加工制造類、農林牧漁類、教育類、醫藥衛生類等14 大類71 個專業,在籍學生共計11951 人[2]。此外,四平市還有兩所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吉林工程職業學院和四平職業大學。近年來,四平市整合了職業教育資源,圍繞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加大了其社會服務力度,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規劃,為了挖掘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各項事業的內在潛力,做出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四平市政府與吉林工程職業學院聯合辦學,成立了四平農村合作經濟學院,已完成首批50 名合作社帶頭人、百名村黨組織書記培訓。這是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隊伍,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生動實踐。梨樹黑土地學院的成立也標志著四平市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四平市職業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上仍存在不足。
四平市(縣)域內的職業院校,特別是縣級中等職業院校,往往集職業教育、學歷教育、對口升學、社會培訓多功能于一身。但這些院校通常把提供學歷教育和對口升學作為首要辦學宗旨,而對急需獲取職業技能的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缺乏必要的培訓,偏離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辦學宗旨。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人們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社會“重學歷、輕技能”思想長期存在,職業教育認可度低。
四平市作為吉林省的重點農業發展區域,近年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不斷加快推動農業升級、農村進步和農民增收。建設了一批鄉村振興典型示范項目。比如,雙遼20萬畝雜糧雜豆國家綠色產品原料基地、梨樹黑土地保護項目、伊通黃牛現代農業產業園等。調查發現,四平市縣域內的職業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去農化”現象明顯,即使是某些涉農專業也僅僅配置掌握初級農作物種植技術的教授,沒有實現與上述產業和項目的有機融合。
2020 年教育部啟動了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修(制)訂工作,新版農林牧漁類專業目錄應運而生。該目錄中農林牧漁類專業立足于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主動適應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需求,以服務鄉村振興為出發點[3]。而四平市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也沒有適當參照該目錄,因而專業設置上的缺陷導致了它們在服務鄉村振興上能力嚴重不足。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 年)指出: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突破人才培養瓶頸。要想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必須把人才振興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從職業教育的地方性特征來看,地方區域人口是當地職業院校培育的重要目標,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和社會開放辦學,必須充分考慮區域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制定出與當地行業和企業崗位標準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目前,四平市(縣)內的職業院校在校外鄉村人才培育主要是提供在校的短期職業培訓,缺乏分類指導和跟蹤服務。而其他以提供學歷教育為主的涉農職業院校在培養鄉村人才方面與當地的產業結構、市場需求聯系也不夠緊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是遠離農村,而去往大城市和大中型企業就業。
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服務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應及時有效對接國家重要戰略規劃目標,政策目標方面將側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質量[4]。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職教師資隊伍的建設。四平縣域職教師資隊伍存在著數量、質量、結構和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雙師型”隊伍建設也有待加強和提升。現有教師年齡老化、知識陳舊、教學實踐能力不足[5],青年教師引進困難,專業課教師短缺,“雙師型”教師自身的水平能力與“三農”人才培養、專業設置不相匹配,既具備農村農業專業知識,又掌握生產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嚴重短缺。落后的教師隊伍建設嚴重制約了當地職業教育的發展,也使得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大打折扣。
職業院校要順應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需要,及時改變辦學理念,使職業院校成為鄉村人才培養、社會培訓的多功能、綜合化的服務實體,成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技術培訓與項目推廣的服務基地;落實以“城市中心導向”向“農村中心導向”過渡的發展定位,解決“服務發達地區”的功能定位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間的矛盾[6]。從鄉村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加強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職業院校要著力轉變辦學理念,不僅要發揮傳統農業和特色農業的原有功能,還要探究將其轉型升級為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和智慧農業,也要關注現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突出“三農”辦學特色,將“興農強農”職業技能培養與“為農愛農”職業情懷養成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大批“留得住、干得好”的鄉村振興人才。
針對專業設置“去農化”現象嚴重、與產業對接不緊密等問題,職業院校應做好前期調研,了解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人才的需求情況。同時要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越性,與當地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共同開發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與產業有效銜接。涉農專業的設置還要適當參照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 年)》。
對現有傳統的涉農專業進行調整優化,向綠色生態農業和智慧農業專業方向轉型升級。同時激活第三產業,開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休閑農業等涉農專業,著力凸顯地方發展特色,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此外,加強計算機信息技術同農用機械使用與維護、農村電商、現代物流等專業的有機融合。并將梨樹縣的遼河剪紙,雙遼市的民間泥塑,伊通滿族自治縣的面塑、薩滿繪畫及傳統油漆工藝等地方特色文化及非遺技藝融入專業建設中。還可以增設與上述非遺技藝相關的專業,同時聘請非遺技藝傳承人參與專業建設,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針對鄉村人才培養機制缺乏靈活性的現狀,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當地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在政策、技術、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優勢,融合多方資源,助力全方位鄉村人才振興。
《吉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規定,鄉村人才主要包括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高素質農民隊伍、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鄉村企業家、鄉村本土人才、返鄉就業創業人員。針對不同的對象,應該開展不同類型的培訓。針對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農業合作社骨干、家庭農場經營者、鄉村企業家等開展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7];針對高素質農民隊伍開展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培訓;而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一些鄉村本土人才可以開展專業服務型培訓,以長短結合、工學結合等靈活培訓形式,提升鄉村本土人才整體素質。此外,對返鄉就業創業人員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創業輔導、政策咨詢等精準服務。
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決定了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及其服務鄉村振興的質量,因此要培養一批與鄉村振興相匹配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首先,應該加強現有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定期輪換式地開展校外培訓與交流,讓更多優秀教師走進田間地頭。同時,將現代農業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等作為考核在崗教師的重要依據,激發職業院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其次,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薪資待遇,吸引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尤其是農村生源畢業生到縣域職業院校執教,解決青年教師引進難的問題。最后,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通過聘請有知識的“文匠人”、懂技術的“田秀才”和善經營的“農創客”等鄉村精英擔任職業院校實訓教師,參與到職業教育教學全過程[8]。另一方面,吸引離鄉發展,具有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前瞻性視野和開拓創新時代品格的企業家型人力資源回歸鄉村,為其提供稅費減免。通過校內校外協同,積極推動師資隊伍建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補齊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短板和決勝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發力點。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任務,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四平市職業院校應該以此為契機,深化職教體系改革,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克服以往以升學和就業為指向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立足區域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實際,設置科學合理的專業,加強多主體合作和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高質量的鄉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