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華
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云:“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意思是說,情理是文章的經線,言辭是情理的緯線;經線端正了緯線才織成,情理確定了言辭才會暢達,這是寫作的根本所在。相較于語言表達的技巧,立意準確與深刻更為重要。中學生的命題作文與作家創作有一個巨大的不同——寫作內容、文體、字數等限制條件更多。這種不自由性決定了學生在寫作時,還有一個前提:審題要準確。這考驗著學生是否能夠讀懂別人。而立意是寫作的靈魂,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準確表達自己。
徐雪婷老師的這節寫作指導課,通過宋代皇家畫院的命題考試引入,讓學生站在主考官的角度辨別最佳作品,初步感受命題作文中,作品的高下與審題立意的重要關系;通過回顧名家經典,指導學生掌握提升文章立意的方法;通過寫作實踐強化落實,讓學生在看得見的作文品質提升中,獲得進階的成就感。
“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思想立意對于一篇文章而言,好比三軍主帥。沒有主帥的士兵,只能算得上雜湊在一起的無組織、無紀律的散兵游勇。同樣,沒有基于準確審題基礎上的高深立意,一篇文章即使“繁采”,也會因“寡情”而“味之必厭”。
初中階段,一些教師的作文教學重點往往停留在言辭的表達與修飾上,只注重“添加細節”“補白心理”等技法的訓練,頗有些“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意味。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審題不準,立意不高,下筆自然無情無思,不見活氣與精神。材料作文寫作離題萬丈、自說自話的現象司空見慣;題目較長的命題作文在審題時把握不住重點,或執其一端,不顧其余的現象也不在少數。此外,因審題意識被弱化,不少學生寫出的作品立意膚淺,千篇一律,既缺乏見識的廣度,又缺乏思維的深度。
針對這一現狀,作文課上教師重點“教什么”往往能夠體現出教師的眼界。而教師的眼界將更為持久地影響學生的眼界與思維方式。徐老師的這節寫作指導課以命題作文為例,為提升學生的審題立意能力做了嘗試。
1.抓住“核心詞”,緊扣題眼
以短語或較長句子為題目的命題作文在審題時,務必要看清楚短語或句子的結構。對于偏正結構、動賓結構的短語,首先要抓住其中心詞。對于較長的句子,首先要明確句子所表達的中心意思。對于肯定的判斷句,要明確其強調的重心;對于否定的判斷句,要明確其否定的對象。例如“翻過那座山”,一定要緊緊扣住“翻山”,無論是寫現實意義,還是寫隱喻義,都要扣住這個核心。寫隱喻義還需要建立起“翻山”的本義與隱喻義之間的聯系,避免牽強附會。
2.挖掘“限定詞”,多維分析
抓住核心詞,就基本抓住了審題的大方向,好比打靶,保證能打在靶子上。但如果想命中十環,還需關注“修飾詞”,要從修飾詞的正反面思考,讓審題更加聚焦,讓立意走向深刻。例如“翻過那座山”,除了關注“翻山”這個核心以外,還可以從其他限定詞中尋找角度。“那座”提供了與山有一定距離的寫作視角。“翻過”強調結果,寫作時既可以從“翻過”的結果著手,強調“翻過”后的感觸,也可以重點寫“翻山”的過程,順便點出“翻過”的結果。在這一點上,徐老師做了很好的示范。
3.依托“非限定”,拓展想象
發現“限定詞”的從屬維度,并能夠進行同級詞的聯想拓展,是思維品質的重要體現,也是作文立意從千篇一律走向脫穎而出的關鍵。比如“一個春天的黃昏”這道命題作文,題目是對時間的限定,教師在引導學生抓住核心詞、挖掘限定詞之后,還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寫作要素中與“時間”同級的其他維度,比如“地點”“人物”“事件”等。這是題目中沒有限制之處,學生可以拓展寫作空間,嘗試將立意拓展為“一個春天黃昏的菜場”“一個春天黃昏的鄉村路口”“一個在春天的黃昏歸家的人”等。這樣寫作“束縛力”背后的“創作空間”被發現,為有高遠立意的寫作提供了可能。
審題立意能力作為一種思維能力,具有內隱性的特征,需要教師通過設計評價量表等方式來完善評價,以評價促教學,讓教師“教的程度”與學生“學的程度”建立起正相關的聯系。
有些命題作文,言近旨遠,意蘊豐厚。第一層,表面意義;第二層,比喻意義;第三層,文化心理意義。這需要教師通過評價方式的進階推動學生審題立意能力的進階。例如“我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一命題作文,首先要明確來源與自身義:語出《伊索寓言》,一只因饑餓想吃葡萄的狐貍費盡全力卻依然吃不到葡萄,便自我安慰葡萄是酸的。第二層,比喻義:通常用來比喻達不到目的便以自己不想要或目標不夠好為理由自我安慰或自我欺騙,以平衡自己失落的心情。第三層,文化心理層面: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導致人們對此產生迥異的看法。東方文化普遍認為狐貍是可笑的:人不能因為自己達不到目標而反過來自我欺騙;而西方文化里,狐貍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人在努力之后依然不能實現目標,不妨換個角度思考,或許目標本身就值得懷疑。通過這樣的多維評價,學生的審題立意能力會逐步得到提升。客觀地說,徐老師的課堂評價,還有提升的空間。
總之,命題作文是在出題者給出既定題目的情境下進行的寫作,常被稱為“束縛力最強”的命題類型。寫作“束縛力”背后的“創作空間”只有被引導者發現,學生才有可能多維度、多層次地表達自己的認知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