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實驗小學 李愛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然而,受應試思想的影響,“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比較常見,不少學生的數學學習較為被動、學習興趣與熱情不高,致使教學活動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學習應當是學生的主動行為,而不是被動接受?;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數學成績,還能夠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當保障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勇于思考、敢于探究,獲得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真正做到“會學習”。
在任何階段的學習中,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最佳催化劑。然而,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下,數學課堂經常呈現出“師為主、生為從”的狀態,教師是課堂的主體,而學生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難以對所學知識產生熱情,更不會積極主動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與探究,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成果不佳。
而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意味著教師應當做好課堂“配角”身份主導教學活動,而學生則應當作為課堂的“主體”積極參與其中。當教師“還給”學生充足的探索時間與空間,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便會得到激發,切實做到享受主動學習的過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把握課堂節奏,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具體知識,實現了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思想轉變,學習興趣也會因此得到提高,教學成果也能夠得到切實提升。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處于剛剛進入系統化、科學化數學學習的初期,在學習活動中存在“大手拉小手”的問題。雖然在小學低年級階段,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然而隨著年級的升高,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難度會逐漸增加,學生又會因為個體的差異性而在學習活動中出現不同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會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班級整體上,對個體的問題關注較少,因此“大手拉小手”的教學模式難以適用于高年級的學習情況。
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自主學習能力能夠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在學習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與改正,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與效果。不僅如此,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作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未來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在“唯分論”思想的影響下,“填鴨式”教學屢見不鮮,導致不少學生淪為了只會做題的“考試機器”,這種教學模式與當前的新課程改革理念相違背,也難以培養出社會所需的新型人才。基于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打破思維桎梏,更多地關注到知識本身,將所學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深入的理解與靈活應用。不僅如此,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夠得到培養與發展,為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思維基礎。
在教學實踐中,想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真正做到對教學內容有好奇心、求知欲與探索欲望。部分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專斷獨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情況,導致教學設計生硬死板,學生表現出“被迫主動”的學習狀態。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還有可能會讓學生形成厭學心理,阻礙教學成果的理想化發展。
基于此,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教師應當遵循趣味性原則,在設計教學活動時盡可能地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學習的魅力,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中。
學生學習、落實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引導方面也應當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但部分教師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急于求成,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并不理想,久而久之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對數學學科產生畏難心理。
基于此,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層次性原則,一步一個腳印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學實踐中,不少學生離不開教師的幫助與指導,此時教師應該慢慢放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逐漸獨立,保證學生每一次自主學習活動都有理想的成果,幫助學生獲得獨立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就感。層次性原則要求教師真正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逐步放開“牽著學生的手”,讓教學設計順應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真正學會學習。
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當營造一種和諧友好的教學氛圍。學生時常會因為思維能力與學習水平的不足,而難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面對這種情況,一些教師秉持“嚴師出高徒”的教育理念,會對學生進行批評。然而,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教師的批評很有可能會讓學生失去信心,形成“我不行”“我自己做不到”的思想認知,導致自主學習能力難以得到切實性提升與發展。
教師的鼓勵與贊美是對學生最好的獎勵,教師只有不吝惜激勵自己的學生,學生才能夠更有動力地不斷前進?;诖?,在自主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激勵性原則,對學生自主學習活動進行表揚與鼓勵,幫助學生樹立“我能行”“我自己做也可以做得很好”的意識,為后續的學習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課前預習在學習全過程中是重要的一環,既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具體的理解與認識,又是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路徑,在教學設計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雖然不少教師會布置課前預習作業,但很多學生因為這項作業不是書面作業而選擇無視,課前預習的成果不理想,自主學習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培養,自然難以在課堂教學中取得出色的表現。為改善這一現狀,也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開展教學,推動課前預習朝著細致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也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機會與空間。
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為各行各業帶來了便利,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教育行業。在傳統的預習活動中,學生認為只要把書中的內容通讀一遍即可以完成預習任務,這種模式效率低下、成果不佳。而微課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現狀。微課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預習,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不僅如此,還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新課的脈絡框架,精準地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換言之,微課能夠引導學生利用相關的工具輔助自主學習,又讓學生認識到了自主學習的路徑,為學生指明了初步的方向。因此,為了提高課前預習的效率與成果,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學生提出幾個簡單基礎的問題,以考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引導學生重視課前預習,進行自主學習。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只注重消化吸收所學知識,卻并不思考與探究,存在囫圇吞棗的學習情況,不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多設計一些具有思辨性、靈活性與深入性的課堂提問,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形成“我能解開懸念”的心理,激活學生的挑戰欲望。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具有思考與深入探究價值的問題:“小強滿12歲時,只過了3個生日,請問他的生日是什么時候?”這個“不同尋?!钡膯栴}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本中尋找答案。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與思考,很快便鎖定了“閏年”相關的知識點,并且順利地找出了答案。這種教學設計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也給學生自主學習創設了充足的時間與機會,更重要的是靈活化的課堂提問能夠幫助學生改掉“一遇到問題就找老師”的學習狀態,而是先選擇自覺探索與主動探究,憑借自身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與成果。
傳統的數學課堂容易出現沉悶、刻板的教學氛圍,導致學生產生畏懼情緒,課堂參與度較低。而想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當營造民主、和諧、寬容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活動。而想要營造這種課堂氛圍,教師應當豐富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樂于參與其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真正感受到自主學習的魅力所在。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教學為例,該課包含“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一知識點。教師不應當開門見山地將知識點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在草稿紙上隨意畫出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并且測量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經過實際操作能夠成功地發現,無論三角形是何種形狀、大小、類型,其內角和都是180 度。這種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主動發現者”,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大膽嘗試、不斷分析、逐漸深入。
又以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該課教學目標是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積公式。在學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經過一番觀察與思考,很快便能夠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于是順利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此時,教師還可以“乘勝追擊”,引導學生利用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這部分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學生經過不懈努力依然得出了結果。這一教學氛圍能夠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我們不僅要吸收新知識,更要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成為自己的探究依據,在學習活動中進行靈活應用,從而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將教學設計拘泥于課本與課堂,缺少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加強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學習數學,能夠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服務生活。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百分數(二)”教學為例,在完成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布置一項生活化的作業,讓學生利用周末和父母一起逛超市。大型超市每周都會有打折促銷活動,家長可以鼓勵學生運用百分數的知識計算商品折扣究竟省了多少錢以及如何購物才能夠將優惠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應用了所學知識,還提升了運用能力,學會了關注生活中的數學,認識到了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養成了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為后續的自主學習活動奠定堅實的思維基礎。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自主學習能力備受教育教學者的高度重視,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當始終遵循趣味性原則、層次性原則以及激勵性原則,通過做好課前預習、巧設課堂提問、營造課堂氛圍以及創設實踐情境等方式,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顯著發展,也讓學生會學、勤學、愛學數學,真正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