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壽寧縣教師進修學校 周愛晶

情感是作文的靈魂,也是一篇文章質量高低的重要評判標準。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方面應當從情感因素入手,讓學生在作文的寫作中融入、演繹自己的真情實感,讓內心感悟向更深處漫溯,寫出能夠打動讀者的優秀作文。然而,在當前的寫作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過度重視語文技巧的傳授,卻忽視了情感因素的培養,導致教學活動流于表面形式,學生的寫作呈現出文字堆砌與“假大空”的問題,不利于寫作水平的發展與未來的語文學習。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好寫作基礎的關鍵期,教師應當在這一時期引導學生在寫作中挖掘內心情感,進行真實表達,在寫作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寫出有內容、有思想更有情感的優秀作文。本文以小學語文作文中情感因素的激發與培養為路徑為探討核心,詳細論述了當前學生作文在情感表達中所存在的問題、情感因素在語文作文中的重要價值以及激發培養情感因素的實踐路徑,以期給各位語文教師帶來新的體悟與思考,讓作文教學更上一層樓。
情感因素是一篇文章的靈魂,也是影響作文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當前的寫作實踐中,部分學生都出現了缺乏情感表達的問題,導致一篇文章只有文字的堆砌與事件的敘述,缺乏作者的情感體驗與深入思考,讓人讀來味同嚼蠟,難以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分數。究其根本,因為不少教師在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因素的挖掘與培養,而以“學生能否準確、完整地敘述事件”為作文教學的主要目標,長此以往,學生會認為寫作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并不重要,甚至刻意忽視,而將側重點全部放在敘述過程中。然而,情感因素在一篇文章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沒有情感因素的作文就好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經不起推敲,也難以震懾人心。
從寫作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不少學生作文存在著“假大空”的問題。具體而言,這些作文所表達的情感虛假、夸大與空洞,不僅無法讓人獲得情感共鳴,還會讓文章出現“四不像”的問題。例如,有些學生在寫作“親情”主題的作文時,母親的手指被玻璃碎片劃破一個小傷口,會引得他們淚流滿面、號啕大哭,心疼得難以自抑;在寫作“友情”主題的作文時,朋友的“孤立”會讓他們感到心寒、痛苦、“如同被世界拋棄”。這種較為夸張的情感與事件本身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僅不會成為文章的加分項,還會成為文章中明顯的短板。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教師雖然在教學中強調了情感因素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卻沒有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真實地表達情感,導致部分學生認為生活中細節零碎的日常情感并不重要,只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情感表達才能吸引眼球,導致文章出現“嘩眾取寵”問題。
除了完全缺乏情感表達以及情感表達“假大空”的問題之外,小學生作文寫作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在于情感表達過于蒼白無力。在作文評閱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的情感表達過于籠統生硬,讓人感受到他們“雖有情感但不會表達”的無奈。例如,在游記類作文中,有些學生在最后的總結中會寫“我很辛苦也很開心。”這樣的情感表達顯得蒼白與籠統,讀者無法理解“辛苦但開心”的“開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一問題的產生反映出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因素表達技巧的教學與訓練,最終導致學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感的問題。
法國思想家狄德羅曾經說過“沒有情感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無法感動人心。”在作文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只有融入真情實感,才可能會產生妙筆生花的寫作成果。在小學階段,寫人、記事以及寫景作文尤為常見,然而平鋪直敘的寫作手法并不能寫好這些類型的作文。任何文章都離不開堅實、穩固而深刻的根基,這一根基便是情感因素。如果將一篇作文比喻為一棵樹,情感因素就是這棵樹的根,內容是這棵樹的枝干,技巧是這棵樹的枝葉,只有根基穩固,枝干才能夠粗壯,枝葉才能夠繁茂。由此足以見得情感因素在小學作文寫作中的重要意義。教師需重視情感表達,并且運用科學合理的寫作手法表達自身情感,有利于升華文章主題,讓讀者把握文章的內在邏輯,層層遞進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悟,幫助讀者真正意識到這篇作文究竟想要表達什么,在一定程度上讓文章本身給人更為深刻的思考與體悟。
一篇優秀的習作不僅要打動學生自己,更要打動每一位閱卷教師,而重視情感因素的融入與表達則能夠滿足這一要求。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成長狀態都不盡相同,作為讀者,我們難以感同身受地體會文章中所描繪的具體事件,但我們必然會在生活中產生相同的情感體悟。想要寫出真正打動人心、引發讀者共鳴的好文章,學生應該從情感因素入手,讓讀者能夠通過文章的情感想到自己的體悟,讓讀者感受到文章的內容雖然自己沒有經歷,但是表達的情感卻與自己“息息相關”,從而調動讀者的情緒,也讓作文質量得到提升。
想要在作文寫作中發揮情感因素的重要價值,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寫作中重視真情實感的表達,更要讓學生學會相對應的表達方式。有些學生雖然內心深處有豐富的情感體驗,但是因為寫作技巧、能力不足,導致在實踐過程中難以發揮優勢。因此,想要加強情感因素的表達,學生需要學會豐富多樣的表達方法,并且運用合適的策略將自己的情感進行具體表現,以提升自身寫作水平。
寫作講究“真情實感”,有“實感”才能抒“真情”。在寫作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少學生的作文缺乏情感,究其根本是因為學生的寫作內容并不真實,這些事件學生自己都沒有體驗過又怎么能夠寫得情真意切呢?基于此,教師應當著眼于學生的實踐生活,讓他們在寫作過程中適當“放棄幻想”,從生活中尋找靈感與素材,讓文章變得真實有趣。
首先,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豐富學生的課堂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也可以富有激情與樂趣。不僅如此,教師應當結合具體情況開展多種多樣的班級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打開視野、豐富素材積累,將寓教于樂落在實處,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教師應定期為學生布置“練筆作業”,不給學生設計題目類型的限制,而只要求學生將自己有思考、有感悟、有體會的事件與經歷進行及時記錄。于是,學生的習作本上多了很多五花八門的內容——上學路上看見花壇中第一朵花骨朵時那種欣喜與奇妙,從暴曬的暑夏中走入冰涼空調房的愜意悠然,秋日來臨看到稀稀疏疏枝葉的失落悵然,冬日和同伴打雪仗時的酣暢淋漓……這些生活瑣事都被學生記錄其中,成為日后優秀的寫作素材。這種教學策略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力,讓學生知道“寶藏就在我腳下”,不用“胡編亂造”,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
在寫作過程中,不少學生不知道“何處有情可抒”,因此即使在文章中抒情,也盡顯生硬刻板,這是因為日常生活對學生而言稀松平常,那些蘊藏著情感體悟的瞬間被不少學生忽視了。基于此,教師應當進行引導與教育,讓學生學會挖掘成長中的細節,深化自身的情感體悟。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第六單元的習作主題“我想對您說”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有一些心里話想對別人說,但有時因為羞于啟齒,或者因為無法傳達而被擱置了下來。這一寫作主題為學生創造了說心里話的機會,也為學生創造了情感因素表達的契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以親情為例,啟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及親情,不少學生會深感茫然,認為雖然家庭很相愛,但是父母似乎并沒有為自己做過“可歌可泣的大事”。這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有哪些小事能夠體現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在閱卷過程中,有一篇歌頌母愛的作文寫得內容真實、情感深重。作文的情節很簡單——“我”喜歡吃西瓜,每每夏天到來,從冰箱里拿出冰冰涼涼的大西瓜吃進肚子是“我”最幸福的時刻,然而媽媽卻總在“阻礙”我的幸福,從冰箱里拿來的涼西瓜,她總是要拿出來等很久才讓“我”吃。一開始,“我”很氣憤,但是后來媽媽說“我”的腸胃不好,她擔心“我”吃了涼西瓜肚子疼,所以西瓜從冰箱里拿出來她總會放到太陽下“熱一熱”才給“我”吃。“我”恍然大悟,無比感動,“我”這才發現偉大的母愛不是轟轟烈烈,而是藏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這樣的“小事”在學生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卻很少有學生能夠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價值,教師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挖掘生活細節中的情感因素,進行真實且深刻的表達。
評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既能夠給學生真實具體的評價反饋,又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作文寫作中的主要問題,從而做出調整與改正。然而,在作文評價的過程中,不少語文教師將評價的重點放在是否文從字順、敘事是否完整、有無病句錯字等較為基礎的問題上,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因素的指導。基于此,教師可以在作文評價的過程中給學生搭建情感因素支架,通過評價循循善誘,讓學生進行思考,及時作出改正。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習作練習“我學會了……”習作批改為例,這一單元的習作要求學生寫出自己學會一件事情的步驟、經歷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的辦法,并且要求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變化。在心情變化的描寫中,不少學生選擇一筆帶過,以至于描寫過于突兀與生硬。有的學生寫道:“開始學的時候我很興奮,遇到困難我很沮喪想要放棄,克服困難后我很自豪!”教師可以對此進行批改,利用作文評價向學生發問:“在你學習一件新鮮事物的過程中,心情變化是瞬間發生的還是循序漸進?我們可以詳細寫出這個心情變化的過程,讓讀者也跟著你的‘酸甜苦辣’感受學習過程的‘跌宕起伏’”這樣的作文評價不僅指出了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還給學生的思考與修改指明了方向,讓學生能夠在分析與改正中提高情感因素的寫作水平。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假大空”的作文受到了批評,而真情實感的作文備受好評,能夠在選拔性考試中取得理想的分數。基于此,越來越多學生開始重視情感因素的價值,然而“在何處抒情”又成為學生面臨的新難題。不少學生經常在敘述過程中忘了抒情,而只在文章的最后進行總結性抒情,難以打動教師的心,還有一些學生展開抒情的地方不恰當,讓教師倍感突兀。基于此,為了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重視情感因素,也為了讓學生在情感因素的描寫過程中凸顯邏輯性、合理性以及遞進性,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厘清思路,讓學生找準抒情點,確保作者情感能夠隨著文章中情節的變換而變換。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為例,這是一件敘事作文,要求學生將“那一刻”描寫具體,并且記錄當時的真實感受。既然是敘事作文,就一定具有事件發生的過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粗略地列出來,并繪制思維導圖。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那一刻”重點標注出來,使學生明白這一部分應當著重抒情。這樣的思維導圖能夠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清晰明確地意識到“何處抒何情”,也讓學生感受到哪些地方應該詳寫抒情,哪些地方需要略寫,從而保證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情感因素的融入更為自然、貼切。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重視小學語文作文中的情感因素已然成為作文教學發展與優化的必然趨勢。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入探究當前學生作文中缺乏情感表達、情感表達“假大空”以及情感表達蒼白無力等問題,找到對應的解決措施,同時重視情感因素對作文水平提高的關鍵性作用,通過立足生活感悟、細化情感體悟、巧用作文評價以及運用思維導圖等策略讓學生以我手寫我心,真正做到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