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小的一直“有事”,呼不應;老的總是“找事”,喊不停……中年的日常,事事皆關心。突然理解了一個詞:忐忑。對上關心為“忐”?對下關心是“忑”?所以,中年人要“忠”,心意集中也。
過去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現在,沒那么復雜了。但是,于我而言,每天兩件事,那是“必修課”。
一是點擊或回看“和家親”,查看攝像頭下九旬老母親的行蹤。監控是姐姐妹妹聯手安裝的,室外室內,全域實時。移動看家,確實方便,以前電話只能聽到聲音,現在可以隨時掌握老人家的行蹤。
一是監測家庭群動向。兒子在瑞士留學,學業之余,安全問題始終放心不下。每天看到他主動“吱”一聲,或者轉個帖,心里才踏實,畢竟獨在異鄉為異客已三年多了。如果他一天潛水,兩天“無語”,我和他媽媽就會輪番上陣,在群里發出看似不經意的召喚,不圖別的,只為求證一下是否安全、康健。
不知道,不煩惱。看老家監控,發現母親每天總是忙這忙那,手不住,腳不停。91 歲還在用連枷打黃豆,急忙電話、監控里喊停。嘴上答應了,一轉身,攝像頭下,她又忙去了。氣得沒話說。監測家庭群,兒子常常都是隱身狀態,朋友圈好像也“戒”了大半年。最近一段時間,可能忙于畢業論文、采集數據,每天晚上“艾特”他,問一句“冒個泡”“有空嗎”“吃的啥”,他都要延時許久才發送倆字——有事,間或是——沒空。倆字半天得,急得沒脾氣。
當然,人到中年時段,置身夕陽產業,雖然沒有“如日中天”的事業,也沒有“為霞尚滿天”的氣場,但也每每瑣事、雜事纏身。前天參加一個改稿會,早上9點到晚上9點,盒飯吃完,捋了一遍,已是半夜。躺平之后,心意難平,便到家庭群里發一個“人呢”,凌晨2 點,當地時間是前一天晚上8 點,才等到兒子兩個字:有事。不過,僅此二字,已足以慰籍焦躁不安的空巢中年。
現在,我正在忙于一檔家風節目《我們家》的制作。錄完節目的那天晚上,回程地鐵上我見到一張張神情疲憊的都市面孔,想到我們一家老小各自的狀態,忽然有了發個“圈”的沖動,相冊里找出一張母親勞作的監控截圖,一張家庭群里連續數日“有事”“有事”“有事”的對話截屏,一張《我們家》節目的演播室場景。在鬧鬧嚷嚷的車廂里,更新了我當天的朋友圈——
小的一直“有事”,呼不應;老的總是“找事”,喊不停……中年的日常,事事皆關心。突然理解了一個詞:忐忑。對上關心為“忐”?對下關心是“忑”?所以,中年人要“忠”,心意集中也。
“忐”“忠”“忑”本無關聯,將它們生拉硬拽在一起,望文生義,另類解讀,或許暴露了一種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焦慮。推敲詞句時又發現,“關心”的反義詞原來是“開心”?關者,不開也。難怪,當一個人關心某人某事的時候,一般可能都是揪心的,甚至不開心的。而開心時,往往是心無雜念的,腦子里一片空白的。當然,也有一種窮開心。比如,以上文字游戲,只是哄自己一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