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州民族高級中學 羅先桃
高中時期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綜合發展,以及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審美素養至關重要。本文分析高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意義,提出結合數字資源,引發學生對名作的分析與思考;結合生活資源,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探索與發現;結合教學主題,引發學生對藝術的內化教學建議。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審美解釋為“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素養解釋為“平日的修養”。
審美素養的培養是讓學生對美進行欣賞和思考,是對美的欣賞與創造的活動,也是凈化心靈和陶冶情操的過程。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實踐探索,是讓學生認識美和創造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在助力學生思想道德能力提升、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必要的途徑。
在具體的實踐探索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諸多優秀的藝術作品,體現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在欣賞藝術作品中能夠從中獲取美的感受,思想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高中學生的思想活躍,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但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讓學生時刻觀察生活中的美,辨別生活中的丑,區別雅與俗,讓學生真正地意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使其浸潤于一個良好的、美的環境中,在潤物細無聲中助力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進入新時代,教學強調綜合能力教育、素質教育等。傳統的美術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之一是強調美術技巧與理論教學,強調提升學生的繪畫能力。這樣的教學不僅使高中美術功利化,也導致美術教育的意義難以充分發揮出來。素質教育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培養畫家,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擁有感知美的能力,能夠提升對美的感受力和欣賞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審美興趣和態度。例如,學生在發現生活中不一樣的美時,可以從形狀、結構、顏色、形式法則等方面進行觀察。這種觀察與欣賞的過程,既是學生發現美的過程,也是再創造美的過程,是學生藝術素養與能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有助于其藝術水平與表現能力的雙重提升。
在3 年的幼兒園生活中,教師為了讓孩子靜下心來,多數選擇讓其參與畫畫這一個活動。基于目前幼兒園教學與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畫畫持續時間是受教育中最多的,這一時段小孩的繪畫多是較隨意的線條和隨意的上色。到了6 年小學教育階段,孩子的繪畫仍然是線條為主。貴州多是50 人以上的大班教學,繪畫課上教師無法一一對應指導,加上初中與高中都存在升學壓力,所以主要以美術鑒賞為主,但學生卻表現出不敢、不愿鑒賞,即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還是表現出不自信,不想表達、不敢表達,懷疑自己。學生的繪畫內容多是單色線條,且在有材料的前提下學生仍不敢大膽地畫畫。
到了中學階段,初一初二多是開設3 個學期,高一高二也開設了3 個學期,一學期10—13 節美術課,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二一共為180—234 節美術課,如果每名學生都完成180 節美術課的學習,再加上作為課堂教學有效補充的學校課外活動或者培訓機構美術培訓繪畫技法等教學,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看畫展、看電影、做陶藝、畫石膏人物等,這都是美術學習機會,能給足時間慢慢積淀,進而提升高中學生的審美素養。
中國書畫是中華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中國畫、書法(含篆刻)藝術的統稱,在世界藝術中獨樹一幟。書法基本可以分為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但多數學生只是寫過楷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及針對用筆、用墨、用色的理論與實踐明顯不夠。
在目前黔東南州的中小學中國書畫學習方面,普遍停留在文字層面的理解,關于書畫特點也僅為轉述別人的評述。教材多運用中國畫插圖形式,但有不少學生難以深入理解其內涵。為了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文化自信,教師可以采取如下途徑開展教學。
首先,引導學生畫同學或自畫像,這比單純臨摹更有意義,能將在臨摹中掌握的繪畫技巧落實于實際;其次,引導學生繪畫我們居住的環境,基于臨摹古代山水畫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取法于自然,更加熱愛生活。最后,創造實踐機會。教師可以用班費購買宣紙、顏料、毛筆,帶領學生嘗試寫意畫和工筆畫,為系統性學習中國書畫創造條件,讓學生了解中國書畫的審美特征、筆墨關系以及結構章法等。
提升學生審美素養,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是用諸多的藝術作品引導學生進行鑒賞,以此引發學生對美的探索和思考,然后通過針對性教學提升其審美素養。因此。教師需要基于教材,利用數字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欣賞素材,如引導學生對梵高的《向日葵》進行欣賞與探究。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從構圖、色彩、筆觸以及表達的情感等方面進行分析。《向日葵》作品運用了大量的黃色,而顏色越少就更需要細心調色,否則只會是一團“黃色”。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黃色出發進行分析。梵高用土黃色描繪花瓣的邊緣,使花瓣不至于完全沒入背景之中,同時還在花瓶的邊緣抹了金色,使花瓶跟金色產生更強的對比。此外,梵高在綠色的花心周圍抹了幾筆紅色,讓紅色跟綠色產生對比造就縱深感,讓向日葵的形象從背景中更加凸顯出來。
其次,教師還可從畫家生平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先用一位37 歲去世的年輕畫家激起學生的探究意愿,再帶領學生欣賞梵高的其他作品,如《星夜》《臥室》等,從而了解梵高的作品特點,最后和其他畫家的作品進行比較式鑒賞,進而通過欣賞世界名作的形式助力學生進入深層思考,讓學生能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和欣賞名著作品,既提升學生的審美建設能力,也讓學生在名作的熏陶下實現審美素養與繪畫能力的雙重提升。
教師可以利用數字資源,通過諸多藝術作品對比的形式培養學生立體性的鑒賞思維,使其在中國化和西方化的對比中實現審美能力的再次提升。
以中西方的人物畫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我國歷代帝王圖、《韓熙載夜宴圖》和《宮娥》《夜巡》等西方代表名作,讓學生在對比中講述自己對中畫與西畫之間不同的見解,引導學生自由發言,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了解學生對不同畫作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
在此之后,教師需從中西方繪畫兩方面對學生進行欣賞指導,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畫更注重情感表達,西方畫更加注重真實存在的思維與邏輯。在學生了解中國畫與西方畫的大致不同之后,教師再利用繪畫作品對比引發學生進行深層思考與探索。比如,學生在欣賞中國歷代帝王圖時發現,中國傳統繪畫更加注重主次關系和尊卑觀念,常常把主體畫得較大。而西方畫更加注重焦點透視。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分析中國畫和西方畫差別的原因,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探尋藝術之間的差異性,在多維度對比和分析中提升鑒賞能力。
人文美是指人類文化中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多元的,也是震撼我們心靈的美好事物。北京師范大學張志勇教授解讀“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教育的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提出“要在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轉變育人方式上下功夫。”高中美術課以美術鑒賞為必修課,必須改變灌輸為主的傳統的工業化時代教育方式。美術鑒賞除了要結合藝術作品引發學生對美的思考和認識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中的資源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探索與發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發現美的眼光審視身邊人的行為,探索生活中的人文美,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
首先,通過比較式提問的方式有效引發學生思考。教師需設置有選擇性的問題,使學生在對比鑒賞中找出答案。例如,教師提問學生:“這兩個作品中哪個是宗教題材,哪一個是人文美題材?我們該如何從哪些方面欣賞這些美?”或者“黔東南州的風景哪里最美?黔東南州少數民族服裝美在哪里?”通過提問的形式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探究生活中有哪些“人文”美。
其次,教師可以結合一些藝術作品引發學生對美的探索,加深學生對人文美的認知,使學生在美術鑒賞中深刻體驗人文美。
最后,教學不能只停留在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還可以嘗試利用提問的形式進行教學,或者仿教材上的同一主題或形式進行擴展,以繪畫或文字描繪畫面等方式進行展示。
比如,在欣賞梵高《星夜》與金農《月華圖》兩幅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夜晚”的畫面,聯想記憶最深刻的夜晚,同時注重體驗、聯想獲得圖像的對比,使學生不自覺地參與課堂教學中。
再如,唐朝仕女作品《搗練圖》是勞作的生活場景,畫面正在對白絹這種絲綢進行搗練、織補、熨燙,使之變得更加柔軟的勞作情景,畫面眾多人物之間的關系自然而合理,兩端的女子為了把絹拉直,身體微微著力后傾,中心的女子則手持熨斗,輕撫絲絹。畫面還有一個淘氣的小女孩,使整個畫面靈動起來。畫中的女子看起來恬靜而嫻雅,使欣賞者不由得忘記了她們正在從事勞作,轉而欣賞這些女子的綽約風姿,將注意力停留在那些高聳的發髻或者華麗的服飾上面。黔東南州人擁有獨特而美麗的頭飾和服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仿《搗練圖》繪畫創作,使其能結合繪畫作品引發對藝術的思考和欣賞,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生活,體會人文之美,以一種善于發現的眼光看待周圍一切的事物,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也讓學生不斷地創造美和踐行美。
講到生活中的美,自然離不開自然與環境之美。但是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對生活中的這些自然與環境之美的認識還較為局限。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認為的一些生活中美的元素或情境,如春夏秋冬的感受描述,用自然環境引發學生對生活中美的探索。
其次,探尋中國畫中的托物寄情。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鑒賞“四君子”、松等有代表性的中國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造一個更直觀的意境,營造特殊的氛圍,引導學生感悟梅傲雪、菊傲霜、竹虛心有氣節、蘭高潔、青松挺直、向上、堅毅的美,進一步引發學生對線條繪畫和寫實繪畫的感悟。
最后,以美術鑒賞教材為指導,利用藝術作品引發學生對生活當中美的探索,使其探究這些美景背后所蘊含的真正意義,增強學生審美意識的同時提升其對美的抽象感知與深度思考能力。
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主題,引發學生對藝術的內化,讓學生在動手實踐探索中感悟不一樣的美。
例如,在學習《各異的風土人情——中國民間藝術》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探索生活中有哪些民間藝術的課后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了解我國傳統藝術的發展史,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風俗背景的“美”,并根據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進行繪畫創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更具象化地繪畫,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思維和情感進行抽象繪畫創作,讓學生在實踐中將審美鑒賞知識融入繪畫中,既提升其審美能力,也提升其繪畫能力與藝術水平。
總而言之,審美素養并非朝夕之間即可培育,是需要持續的過程,也不是把所有學習美術常識和繪畫的學生都培養成未來的畫家,而是為美術常識普及做應有的努力,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是由內而外慢慢改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高中美術教師需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美的獨特感知能力,既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也需讓學生擁有獨特的審美視角,讓學生能夠在美的環境中獲得心靈和思想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