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概念能充分反映學科的本質特征以及學科的思維方法,與教育改革背景下倡導的單元教學具有密切聯系。教師基于大概念組織單元教學活動,能為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有效途徑,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文章在總結基于大概念實施高中歷史單元教學意義的基礎上,從立足教材內容、細化教學目標、任務驅動、巧用評價總結等角度出發,總結教學策略,意在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概念;高中;歷史;單元;教學
大概念又稱為核心概念,具有包容性,能夠幫助師生整合學科知識,使孤立、零散的知識結構化、系統化。大概念教學的內涵與單元教學所強調的整體化、科學化構建教學活動,突出教學過程的系統性、關聯性理念不謀而合。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為推動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的順利發展,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大概念的重要價值,基于學情合理設計單元教學活動,推動歷史課堂的轉型,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一、概念綜述
(一)大概念
威金斯、麥克泰等專家認為,大概念是一種學科內容的核心概念,它能夠整合不同學科的內容,具有促進知識內容遷移的作用。
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大概念教學具有層次性、持久性以及可遷移性的特征,強調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大概念教學具有整合性,教師匯總學科內容開展整體化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改進零散化學習知識的方式,從而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大概念可以統領教學過程,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學科思維,達成既定目標[1]。
(二)單元教學
單元教學是指教師把一個單元看成一個整體,在明確的教學目標統領下,對一個單元的內容和活動進行系統規劃,進而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單元教學強調整體性以及知識的內在聯系,關注課堂的系統性、組織性。
鐘啟泉教授認為,單元教學設計是教師基于核心素養和學習主題開展的探究性活動,能有效推動課堂轉型。
不難看出,大概念與單元教學都強調整合性,意在突破單元課程內容碎片化、單元教學目標籠統化、單元學習過程淺表化等阻礙,從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二、基于大概念實施高中歷史單元教學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設計單元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總結基于大概念實施高中歷史單元教學的意義。
第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通常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組織教學活動,并未深度關注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教學內容比較雜亂,學生走馬觀花,難以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如果教師可以基于大概念開展單元教學,就可以有機整合教材內各單元的內容,并根據核心概念補充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要素、資料等,這樣可以改善傳統課時之間的割裂式關系,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
第二,教師基于大概念設計單元教學目標,可以將知識進行分層,再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細化各部分知識,這樣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幫助學生在目標的引領下深刻理解知識,從而獲得能力的發展[2]。
由此可見,教師基于大概念組織高中歷史單元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因此,為推動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幫助學生高效地學習知識。
三、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路徑
單元教學設計并非盲目地根據教材內容匯總單元知識,教師需要基于大概念,整合單元內各知識點,再對各知識點進行分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分析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路徑,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一)立足教材內容,提煉大概念
為了發揮單元教學的優勢,教師需要從大概念出發,整合教材內容,分析并提煉大概念[3]。
以部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晚晴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與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教學為例。筆者認為可以將這兩個單元的知識整合在一起,細化單元內各知識點,進而提煉大概念。這兩個單元向學生介紹了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歷史知識。因此,在教學設計階段,筆者以“民族危機”與“救亡圖存”這兩條線索為切入點,讓學生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了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并認識中國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付出的努力。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舊民主主義時期的救亡圖存”為大概念,連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兩次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新文化運動等小概念,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各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
如上,為保障單元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教學設計階段,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分析,基于學情、新課標的要求以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提煉大概念,為后續的教學活動指引方向。
(二)細化教學目標,把握大概念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統領,在提煉大概念后,教師需要以大概念為核心,設計單元教學目標,構建單元內容學習框架,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基于大概念細化單元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以部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的教學為例。此單元向學生介紹了從明朝建立到清朝統一、清朝的鼎盛與危機、明清經濟與文化等內容,意在幫助學生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并幫助學生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等知識。筆者以“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專制的發展”為大概念,細化教學目標。
目標一:引導學生觀察“鄭和航海路線圖”以及“明朝形勢圖”,讓學生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發展學生讀圖、審圖的能力。
目標二:引導學生掌握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內容,讓學生了解清朝時期國家疆域奠定的重要歷史
意義。
目標三: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說清朝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目標四:引導學生聚焦明朝后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各經濟領域出現的新現象。
以上目標圍繞“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專制的發展”的大概念展開,能夠為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指明方向,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三)任務驅動,構建大概念
1.問題驅動
問題是發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達成單元學習目標的重要驅動力。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容易忽視學生的思維體驗,導致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不足。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歷史思維,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問題為引導,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驅動力[4]。
以部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的教學為例。此單元承接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十月革命后國際秩序的演變的內容,向學生介紹了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學生通過學習,需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發生的各種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冷戰及其基本特征、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等知識。通過對此單元內容的梳理,筆者將此單元的大概念提煉為“資本主義國家的自我調節機制”,并據此開展教學活動。在講解冷戰與兩級格局時,筆者為學生補充羅斯福在美國外交政策協會上的演說等史料,并設計主問題“美蘇為何從戰時盟友變成戰后對手?”根據此問題,筆者延伸“國際格局多極化的趨勢是如何出現的”“美蘇關系是如何走向緩和的”等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幫助學生在交流、探究中內化所學
知識。
如上,教師利用問題驅動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深化對大概念的理解,達成既定單元目標,深化對所學內容的認識。
2.任務驅動
學生在高中歷史的學習活動中可能會出現抵觸、厭學等消極心理,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探究任務。值得關注的是,教師需要基于大概念創設真實的情境幫助學生完成探究任務[5],同時教師設計的探究任務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避免給學生增加學習壓力。
以部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的教學為例。此單元包含全球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以及世界格局的演變等內容,是外國歷史綱要的重要部分。15至16世紀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筆者提煉“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大概念,并基于此設計核心問題:新航路的開辟有哪些影響?此外,筆者根據此問題設計探究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構建學習共同體完成任務。
任務一:自主搜集資料,與小組成員分析新航路開辟的條件和動因。
任務二:閱讀教師提供的《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中古部分》的材料,與小組成員解讀材料,從中獲取信息,了解麥哲倫的航海過程。
任務三:分析全球物種大交換對人類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任務四:探究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上述四個探究任務圍繞核心問題層層遞進,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在探究任務的過程中深化對大概念的理解。此外,筆者考慮到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時刻關注學生的合作動向,及時進行介入調控,保障了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四)巧用評價總結,深化大概念
評價是單元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有效的評價能夠起到幫助學生完善自我、推動教學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用。在完成基礎教學的任務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做出評價,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深化對大概念的認識。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大概念設計隨堂練習,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情況,從而有效提高單元教學的質量。
以部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的教學為例。學生通過此單元的學習已經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情況以及早期國家特征,并認識秦漢時期大一統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在教學任務結束后,筆者圍繞“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大概念設計評價任務,要求學生自主整理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內容、列舉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史事、設計思維導圖歸納單元的重點知識。在學生完成任務后,筆者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任務完成度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此外,為保障評價的真實性、科學性,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學后反思和自主評價。
如上,教師利用有效的評價回顧教學過程,并對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有助于及時了解學生的不足,并幫助學生改正、調整;同時有助于及時調整單元教學方案,進一步提高基于大概念的單元教學的有效性。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基于大概念實施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能有效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廣大歷史教師需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關注大概念以及單元教學的內在聯系,再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學生創設開放、和諧的學習情境。相信在教師的努力下,能夠有效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恩雙.高中歷史學科大概念與單元主題教學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1):66-68.
[2]何軍國.學科大概念統攝下高中歷史單元教學的實施路徑初探[J].試題與研究,2022(26):1-3.
[3]陳雅靜.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2022(6):61-63.
[4]陳建玲.探析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J].高考,2022(9):48-50.
[5]楊巍.深度學習視角下高中歷史大概念單元教學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9):27-30.
作者簡介:劉長影(1985—),女,廣東廣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