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八英莊分場,河北圍場 068450)
森林撫育,即森林從幼林郁閉成林到林分成熟這段時間基于培育目標的指導而采取的采伐、修枝、灌溉施肥、補植、割灌等多種營林措施[1]。開展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的主要目的是對森林撫育的效果進行監測,通過對監測樣地進行固定、大量采集數據,以便對森林撫育等經營效果開展客觀、科學的評價。
木蘭林場是京津冀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防風阻沙的重要生態屏障。該林場于2008年1月獲批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林場全面謀劃、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林長制,推廣網格化管理,以確保森林資源管護任務的精細化、責任的具體化,并加大了對林間森林撫育的成效監測,利于實現森林資源數量及質量的雙提升[2]。木蘭林場是河北省經營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場,轄區內經營總面積達到10.59 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9.00 萬hm2,森林覆蓋率超過85.00%,森林總蓄積量達760.00 萬m3以上[2]。為了對撫育后森林內的效能、生態功能變化情況等進行有效的監測,木蘭林管局林科所組織人員開展了森林撫育項目的監測工作,并對監測成效進行了調查,包括標準地內灌木樣方、草本樣方內的生物多樣性及土壤的容重、持水量等,記錄樣方內生物多樣性的增減變化,觀測樹木的生長及更新情況,并進一步加固樣地四周的標記。通過成效監測分析和森林撫育前后的對比,可以掌握森林的生長情況,了解其林分結構以及林下植被等的變化情況,從而為科學地掌握森林資源的動態變化、客觀地評價森林撫育在促進森林質量提升及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的效果提供理論依據。目前,木蘭圍場開展森林撫育成效監測工作已經超過10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現結合實際,對木蘭林場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的實施、成效等進行總結。
木蘭林場在森林撫育項目開展之初時就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由主管場領導、主管科長為副組長,各分場主管副場長為組員,從上至下形成一個職責劃分清晰的領導體系。領導小組對項目層層把關,嚴格落實各項舉措。場主要領導、主管領導多次就樣地建立工作進行現場指導,強調監測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嚴格落實監測技術要求。主管科室協同相關業務科室做好項目管理、監測工作的督導,對全場所有樣地進行檢查、復核,嚴格把控樣地監測技術標準。針對林場缺乏專職監測技術人員,樣地植物多樣性調查季節短、任務重的情況,主管科室積極組織、參與樣地植物多樣性調查工作[2]。在全場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木蘭林場于2014 年末完成了200 塊涵蓋13 種森林類型的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樣地的建立,組成了幾乎覆蓋林區所有林分類型的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數據采集區。后期在實際工作中,根據需求補建不同經營類別、林分類型森林撫育樣地45 塊。截至2021 年11 月,木蘭林場已建樣地數量達245 塊。目前,這些樣地的調查工作均已進行了嚴格的監測管理。
在實施森林撫育項目初期,木蘭林場結合當地實際,自主研究制定了相關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標準地建立的技術要求。該要求從基礎操作層面細致全面地規范了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樣地設立、數據采集與整理等工作的實施。在此過程中,木蘭林場嚴格按照規范及技術標準要求開展工作,同時對之前制定的相關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標準地建立技術要求進行了不斷的修訂,作為當地實施森林撫育成效監測工作的有效補充[3]。
宣傳培訓是提高技術人員開展森林撫育技術水平的有力措施。為提高作業人員的技術水平,木蘭林場就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多次聘請專家對場內相關監測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積極組織人員參加國家、省相關機構組織的培訓[3]。近些年通過培訓,顯著提高了木蘭林場內技術人員對森林撫育成效的監測技術水平。在項目實施的第1 年,樣地森林撫育建設的合格率為64.00%左右。通過1年的實地研討、技術培訓,項目實施第2年樣地建設的合格率就達到90.00%。由此可見,技術支撐是森林撫育成效監測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可加快項目的建設,保障調查數據的準確性、科學性,提高監測效果。
2021 年,木蘭林場將森林撫育成效監測的內容作為單獨章列入科研管理制度中。森林培育的過程較為漫長,其間可能會伴隨著森林經營單位的變革、經營理念的更新及社會環境的變化等多種情況,這些都會影響到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的實施。而通過制度,可固化已有的成功經驗、規范工作內容,以制度的形式對森林撫育成效的監測工作予以規范化,對該項工作的長久穩定、科學有序開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3]。
木蘭林場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的經費來源為場自籌經費,各分場根據本單位內森林撫育成效監測任務的實際對預算進行編制,之后上報,經過逐級的審核,通過研究后列入到場下年度的項目預算中。資金的使用情況依照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合理、科學地實現資金的利用。
為保障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檔案的安全性及查閱的便捷性,木蘭林場科技科將分散于各分場、龍頭山良繁場保存的原始調查表進行集中歸檔。自2022年10月開始此項工作,對分場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檔案的收集、存檔情況進行了系統檢查,并就森林撫育成效監測檔案的整理方式進行了細致商討,必須保證歸檔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2023 年2—3 月,科技科對森林經營(撫育)成效監測檔案按照調查單位、樣地小組、調查年度的順序整理、錄入、歸檔,3月25日完成2013—2022 年森林經營(撫育)成效監測檔案的歸檔工作,最終形成了117 卷27 168 頁的紙質案卷,117 卷14 104 頁(不包含復印件歸檔材料)電子檔案。以新豐分場為例,在將傳統的紙質檔案進行掃描存檔的同時,存儲了大量的巡護、檢查、督導等管護工作開展過程中拍攝的視頻、照片資料,不僅豐富了管護檔案的內容,而且使檔案管理更加高效、快捷。
為了對森林撫育的成效進行監測,木蘭林場在管理上實現網格化。目前,木蘭林場針對轄區內森林資源,劃分的管理網格數量有472個,每個網格配備護林員1名。按照分場制定的關于森林資源管護成效檢查方面的實施方案以及森林資源管護成效考核方面的細則等,護林防火辦以日常檢查和每季度一次的成效檢查為主要管理手段,隨時掌握營林區資源管護情況,為森林撫育項目的開展、成效的監測提供參考。每季度成效檢查時,由分場分管領導帶領護林防火辦、生產資源股、營林區主任、護林員對全體網格員資源管護的成效(包括森林撫育的成效)進行檢查。另外,分場每半年還組織1次資源管護成效的聯查,檢查過程中,在現場填寫資源現狀調查野賬,真實記錄發現的問題,并對檢查結果進行量化評分。護林防火辦從日常檢查、管護面積、季度檢查和半年檢查4 個方面進行打分,占比60.00%;生產資源股從林地管理、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和林地衛生3 個方面進行打分,占比40.00%。同時,將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創新實用措施以及網格員考核評分進行匯總、公示,管護補助的發放以此作為依據。分場根據資源管護聯查的情況,對下一步的包括資源撫育等管護工作的開展有針對性地進行部署。
木蘭林場開展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的時間超過了10年,近些年累計森林撫育面積達9.33 萬hm2,促進了天然次生矮林快速往喬林轉化,天然更新的實生樹苗生長狀態旺盛、健康狀況良好。經過統計,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開展6年后森林蓄積的生長率年均值達到了5.45%,比未開展森林撫育時的4.79%提高了近14.00%,可見通過森林撫育明顯加快了樹木的生長速度、增強了森林的碳匯能力,進而利于全面地提高森林的生態價值。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的實施,為精準提高森林質量、進一步推廣森林撫育項目提供了大量的實踐基礎資料,為場區未來撫育經營活動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參考。2021 年,木蘭林場結合森林撫育成效監測的結果等,修訂完成了2021—2030年木蘭林場開展森林經營工作的方案,顯著增強了森林經營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延續性,走在了全國前列。由于林木生長的特性為周期長,木蘭林場計劃長期地固定森林撫育成效監測的樣地,以使監測的周期盡量得以延長,便于有更加完整、詳實、科學的數據作為森林經營的參考。
2.2.1 經濟效益 木蘭林場近些年經過森林撫育成效的初步測算,2020年木蘭林場內森林總蓄積量比2015 年凈增加91 萬m3,在撫育期間產生的大量木材量直接為林場帶來了大量創收。木蘭林場近些年森林撫育工作的開展,為社會提供了超過24萬個直接勞務用工量,為當地居民帶來了超過3 700萬元的增收,且森林撫育期間的補植等環節,帶動了周邊苗木產業的發展,收益年均值3 000 萬元左右;森林撫育提供的良好生態環境,提高了林下山野產品的品質,如蘑菇、蕨菜等;與此同時,森林休閑、森林旅游等也快速發展起來,預計每年給當地居民帶來的收入超過1.5 億元,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2.2 生態效益 通過森林撫育監測,很好地改善了森林的生態功能。在森林撫育期間,林間的雜草、枯萎的立木、被壓的樹木等均被清理干凈,林分結構得到了合理的調整,林下的通風及光照條件得到了改善,保留下來的樹木之間的空間擴大、利于其根系的發育,可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等多個方面發揮出作用。通過森林撫育,林間密度過大的樹木得到了伐除,一些培養價值高的樹木得以保留下來,一定程度上調整了林間的樹齡及樹種的結構,使林分的演替速度加快,形成了生態功能相對穩定的復層針闊異齡林,生態效益明顯。
2.2.3 社會效益 項目的實施,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增加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收入,社會效益明顯。場區為周邊農戶提供工作機會,促使了場區與農戶之間關系更加和諧。周邊農戶親自參與了森林撫育工作,對其認識到森林撫育的優勢起到了很好的直觀帶動作用,有利于營造重視森林撫育管理的良好氛圍,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4]。
一是開展監測工作的技術員隊伍不穩定。當前監測樣地的數據采集全部為手工測量,不同的監測技術人員在測量同一株木材樣本時,結果會存在差異。此種差異隨著監測技術人員對技術的熟練程度以及責任心等而有所變化,難以長期堅持在監測崗位上。二是開展監測工作的經費不足。受到政策導向的影響,木蘭林場在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中給予一定的傾斜,每年都撥劃部分資金作為該項目的專項經費,但是相對不足。三是開展監測工作的獎勵機制不完善。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的開展具有長期性,取得的成效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由于短期內成績不明顯,需要完善監測工作的相關獎勵機制,增加員工的積極性。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建議林場圍繞森林撫育監測項目的實際需要制定科學的獎勵機制,有利于激發監測人員的積極性,并對穩定該崗位的人員起到一定的保障。二是建議林場向上級申請森林撫育成效長期監測科研項目,通過科研立項的形式為該項目提供較長時間的資金保障、技術支撐。三是加大宣傳力度,以宣傳森林撫育成效監測項目重要意義,并做好培訓,使監測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得以提高,不斷增強森林撫育成效監測工作的水平[5]。
通過長期固定樣地對木蘭林場內森林撫育的成效開展監測,可以客觀地將森林撫育的效果反映出來,為接下來林場制定科學的森林經營方案提供第一手資料。因此,各部門要對此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加大合作,為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