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關于中國債務規模的測算和化解,一直是人們關注和探討的話題。人們給出了不同的測算,也貢獻了很多化解債務的建議。一個普遍的共識是,雖然人們需要警惕中國政府和準政府債務規模增加的速度,并及時加以解決,但總體而言中國政府擁有化解債務的充分資源和諸多手段。中國不會陷入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化解債務是為了減輕地方政府負擔,建立更先進的發展理念,減少對舊發展模式的依賴,打造新引擎新動能。總之,化解債務是為了更好地再出發。
化解債務的方案不少,最終的版本將綜合考量各方面,既要避免造成道德風險,又要預留發展空間。除了債務化解方案,人們也對地方債務總是“非理性增長”這一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充分探討,以期能對地方預算軟約束覓得釜底抽薪之計。不健康的政績觀導致的非理性地方競爭,無疑是地方債務非正常累積的根源。
除此之外,人們可能還輕忽了梯度發展模式內含的風險。一些地方試圖像當年沿海地區那樣靠土地財政來反哺工業化和城市化,靠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來“筑巢引鳳”,卻可能高估了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消費能力也即土地財政的可持續性,與此同時又低估了產業轉移的成本和市場需求變幻的風險,以及新舊動能轉換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此消彼長之下,債務的階段性超常規累積自是難免。目前債務問題比較突出的幾個省份的經驗和教訓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這也意味著人們需要進一步回歸靠市場來決定資源配置的事實。這一方面意味著地方政府要更多順勢而為,圍繞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把工作做實,真正發揮出比較優勢,對市場主體形成可持續的吸引力,而不僅僅靠稅收土地優惠和重金“砸”出的超標準基礎設施。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論者認為,中央各部門也要減少圍繞產業集群規劃和產業基地建設所進行的各種“選秀”。由于這種“選秀”意味著產業優惠扶持政策,一旦“花落誰家”便意味著巨大的現實利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誘發一些地方政府的非理性沖動,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進而造成業界所說的中國式產能過剩,進而加劇那些競爭敗北者的債務負擔。
在投入足夠的財政和金融資源充分化解當期債務壓力,為整體債務的化解預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并對非理性債務產生的根源性頑疾進行根治之后,著眼于未來靠增長來化解債務當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治久安之道。靠增長來化解債務意味著要算總賬,要在國家層面達到資產負債表平衡,而不意味著遍撒胡椒面,全國各地一起大干快上。
國內外的經驗都表明,特大城市群、綿延城市帶和一小時生活圈等生產、生活和創新要素聚集程度高的地方,生產和消費的能力、研發的強度、投資的回報率、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同等水平的社會保障投入的覆蓋率等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就意味著其可持續發展能力、以發展紅利化解債務的能力和以先進帶后進的示范帶動能力,可以得到長期堅實的保障。事實上,多年以來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無論是以有形的就業機會供給、地區間轉移支付、打工人群收入返流和跨地區投資,還是通過無形的制度和技術外溢效應,都對內陸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相對于強行拉動條件不太充分的地區進行拔苗助長式趕超,未來一段時間內將發展的重點再度適度向發達地區傾斜,更充分發揮資源的市場配置效應,將更好地實現總體發展,也將更好地實現化解債務的目標。
在避免區域發展差距過大,以及因勢利導培育新增長極的前提下,綜合考量債務壓力、資源稟賦、市場體系完善程度、產業集聚度、消費潛力等諸多要素,一些地方發展得快一點,一些地方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發展得慢一點,當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常態。中央及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面臨區域發展差距在合理范圍內再次拉大的局面,應保持戰略定力,為相關地區的基本民生提供充足的保障,為市場主導型和市場驅動型新動能新引擎再度拉動這些地區的增長創造充裕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