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經穎
(沈陽工學院 遼寧 沈陽 113122)
音樂劇是一種融合了音樂、戲劇、舞蹈、舞臺美術等多種元素的藝術形式,其于十九世紀末誕生于英國,主要由對白和歌唱組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音樂劇傳入我國,并且成為一種特有的藝術文化,在民間有著大量受眾,在演變過程中其內涵不斷豐富,使音樂劇的內容變得更加多樣,成為人們心中最喜愛的音樂表現形式之一[1]。音樂劇藝術在表現方式、演奏技巧上都具有獨特性,而且,在其發展進程中,音樂美學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創新,使得音樂劇藝術在基本演唱方法和戲劇行動設計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同時,其作為一種極具藝術美學內涵的音樂形式,為音樂劇學者和教育者的研究提供了參考。
音樂劇起源于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是一種將對白和歌唱相結合形成的音樂歌劇體裁,音樂劇實現了將舞蹈、戲劇、音樂三者相結合的目的,使得故事、音樂變得更加淺顯易懂,更加具有趣味,受到廣大音樂劇愛好者的喜愛。在音樂劇的百年發展過程中,誕生了許多舉世聞名的歌劇,比如《悲慘世界》《羅密歐與朱麗葉》《歌劇魅影》等[2]。在音樂劇的發展過程中,其受到喜歌劇、輕歌劇的影響和啟發,使得音樂劇的內容和演唱的節奏都有濃烈的歌劇色彩,音樂劇要有獨特的表現張力,因此,其很多地方都使用了美聲唱法。音樂劇的表演者需要接受獨特的聲樂訓練,這與流行音樂不同。同時,音樂劇又不局限于美聲唱法,其以故事的講述為核心,還會加入一些流行音樂的元素,使得音樂劇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演唱風格。
古典音樂的演唱方法是音樂劇最早期采用的音樂風格,而較為經典和出名的就是輕歌劇,其是一種在喜歌劇和歌舞劇的影響和啟發下誕生的藝術形式,輕歌劇包括序曲、歌曲、幕間曲以及舞劇,輕歌劇的故事主題非常通俗簡單,歌唱和戲劇內容以抒情為主,且大多表現西化、充滿貴族氣,既具有喜劇性質又不失莊嚴。例如,德籍法語音樂家奧芬巴赫在一八五八年作曲的《地獄中的奧菲歐》就是該種風格的典型代表。但該種風格的歌舞劇仍然延續著傳統舞劇的手段,其采用的和聲、配器、曲式設計等完全是傳統模式,只是在歌聲旋律中注入了輕快、活潑的感覺,有的歌句朗朗上口,強調歌聲的旋律感。但這種新型的音樂風格的戲劇和歌曲的演唱對表演者的要求較高,要求表演者以美聲唱法為主,在音樂劇中表現出歌曲的張力。其主要原因在于,表演者要通過嗓音、歌唱與歌劇內容與觀眾產生較強烈的共鳴,因此,表演者在歌唱高低音時都要充分開放嗓子,在演唱過程中,表演者在下喉位要完全張開嗓子,同時,在喉頭部位使嗓音下沉,進而使聲軌暢通,保障演唱者所發出的嗓音“豎、空”分明,以達到引發觀眾共鳴的演唱目標。同時,在氣息方面,演唱者還要很嚴格地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聲音發出時要先攏到后咽處,然后再聚在眉心部位發出。中低音使用頭腔共振,并高頻使用頭腔共振。只是在歌詞的語言表達方面不像一般歌劇那么僵硬,在吐詞方面比較口語化,旋律能夠充分自由發揮等,不過,其整體的架構與演唱方式仍然是以美聲唱法為主。
因為音樂劇自身發展歷程和流行歌曲演變的歷程具有較強的交叉性,再加上聽眾聽歌的目的以及聽眾群體也需要其具備一定的流行性,于是,音樂劇的發展就逐步和流行歌曲的演變過程融合到了一起。在音樂劇發展初期,古典音樂風貌和流行歌曲的各種類型之間實現了相互交融,從而產生了所謂的跨國歌曲。比如,音樂劇《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十誡》《羅密歐與朱麗葉》《阿里巴巴》等,劇中的一些唱段都是這種音樂風格的代表。而這種類型歌舞劇的制作一方面保留了以往舞劇的音樂形式,另一方面在歌詞中也保留了流行歌曲歌詞的通俗、直白特點。這樣的音樂劇在表演時要求歌手既要有美聲唱法的訓練,也要具備傳統的演唱經驗,這種表演需要歌唱者不刻意追求充分的情感共鳴,可借助麥克風或音響擴聲的功能將嗓子適當放開,在表演音樂時不能像傳統美聲唱法那樣嚴謹,不按照標準的聲音模式,而需要強調音樂的抒情性、情感的真實度,強調音樂中語氣的功效,同時,也融合現代化配器,而演員的肢體動作也不是那樣的不拘小節,演員可以隨著音樂或者情節的發展需要邊唱邊跳,以獲得自然、隨性的聲音感受[3]。表演者在唱高音唱段的部分時,不必過度使聲音聚焦在眉心處,但需要在聲帶完全封閉的情況下合理利用美聲的合唱技巧,這樣的演唱方法對演唱者的要求較高,產生的聲響往往比較“空”,歌唱起來的聲音往往具有戲劇性特征,并帶有一定的流行化特征。總而言之,在這個音樂風格里,古典音樂與通俗音樂的特色各占一半,其既具有古典音樂的莊重、高雅的一面,也有流行音樂通俗、輕松、快樂的一面。既具有氣質高貴的一面,也具有現代生活方式中親切的一面。
1.爵士樂音樂風格的演唱
1914 年,詞曲家埃爾文·柏林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爵士樂曲風的歌舞劇《當心你的步伐》,此后,像《演藝船》《滑稽的臉》《引吭高歌》等作品中的部分唱段都運用了爵士樂風格的歌曲,這些歌曲多創作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些曲風的歌曲在創作上大都以“Shufle”也就是爵士樂中所稱的“爵士八分節奏”為基底,并大量運用切分節奏,或切分歌曲的加花修改,并且運用了三連音。在演奏時常常出現反拍旋律,在樂曲上形成了飄忽不定的游移感。歌曲中經常用到滑音和假聲,和聲以七聲居多,同時可以采取如九音、十一音甚至十三音等重復調化的擴展聲。在歌唱時嗓音要醇厚,并且要將喉嚨乃至全部腔體都開得稍大,使聲道自然變長、變闊,同時,嗓音也要松弛有彈力,要使人產生胸部共鳴,基本上不過分追求頭面部共鳴,而且,語言也要真實、親切,就如同在生活中說話一樣,但這種風格也只是一種比較適合特定劇情和唱段的風格,并且要以演唱者的音樂素養、嗓音實力的總體水平為基準,所以,有時不同的演唱者演唱同一種唱段,或者同一個演唱者在不同場所演唱同一種唱段,或者不同時段的演員演唱同一唱段,風格也會有很大差別[5]。爵士樂類型的音樂劇一般是以憂郁、悲傷的情緒為基調,旋律比較沉重,音色朦朧,具有磁性,強調聲音的高低對比,但又有著濃厚的藍調旋律的魅力。
2.鄉村音樂風格的演唱
鄉村音樂是廣大社會群眾在長時間的生產活動和實踐過程中創作的一種音樂,其逐漸成為人們表現日常生活、抒發情意的主要形式之一,并通過在田間地頭的口頭傳唱而逐步傳播,最終成為一種和廣大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表現形式,其有著簡單樸素和平易通俗的優點。鄉村音樂曲風的歌舞劇通常帶有強烈的鄉土色彩。鄉村音樂由傳統民俗歌曲逐漸演變而來,它有著濃厚的傳統民俗歌曲特色,比較多采用農民本真音色進行歌唱。要求歌手用真實、淳樸的方法演唱,讓喉嚨自然放松、不作修飾,中低音一定要自然、淳樸、親切、放松,中高音部分一定不能太炫技,音色一定要鮮明,還可把聲音高度適當放低,以突出鼻音的作用。總的來說,傳統鄉村音樂風格對音樂的演繹必須保留本真的特色,注重音色的自然感,重視在旋律、節奏上的強弱變化,并突出真實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突出鼻化韻的效果和約德爾唱法的特點。
3.搖滾音樂風格的演唱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流行因素的變化,音樂劇也逐步形成了以搖滾音樂為主要樣式的歌舞劇。在當時的搖滾音樂劇中,有很大吸引力與人氣的要數《長發》了,它是于一九六八年由英國作曲家作曲的,美國的著名音樂家安德魯·韋伯也曾于一九七零年譜寫了《萬世巨星》這一優秀作品,同時還有《油脂》《啊,加爾各達》《你自己的事情》等著名音樂劇,這些名噪一時的精彩音樂劇中的不少唱段也包含了搖滾等音樂風格的內容。美國搖滾音樂劇的這種音樂風格的旋律性十分強烈,大多使用四四節拍,通過架子鼓突出在第二拍與第四拍之間的兩個較弱節拍,以達到反拍旋律的弱起作用:在調式上自由變化;和聲上以三和弦為首,且復調化較強,有時也通過復調畫外音來體現歌曲的特色:劇中的歌曲有較強的煽動力和感染力。演唱者在演唱時要使用沙啞的聲音,不加修飾,呼喊式、宣泄式地演唱。同時,也需要演唱者以近乎癲狂的表演配合音樂表達的需求。
演唱和常規的故事講述不同,在進行音樂劇演唱的過程中,歌劇演員非常容易使戲劇故事情節與生活中的真實對白脫離,使音樂劇演唱過程中演唱和表演分割,導致表演連貫性缺失。進而就更需要演員將戲劇規定的情節和實際具體的表現行動相結合,因此,需要對演員的表演行為進行更加具體的設計。筆者認為,音樂劇行動設計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方法。
根據歌詞內容設計的唱段本身就具備了明確的內部和外部情境,而且還有非常明確的行動,因此,演員的表演行動就非常具體和明確,做飯就是明確的做飯,跑步就是明確的跑步。在這種表演模式下,音樂劇演員歌唱的歌詞就是其所要進行的行動,這種模式能夠更好地幫助演唱者根據歌詞進行肢體和眼神的轉換。例如,在音樂劇《灰姑娘》中,在《我的狹小空間》那一部分的表演中,主人公處于自己的小小空間里,小空間中的陳設、家具、擺設、整體空間的結構和風格等都要很清晰地在演唱者腦海中呈現出來,需要演唱者根據歌詞和舞臺調度來表現。例如,當主人公根據歌詞唱到自己像公主或者貴婦或者獵人的時候,演員就可以根據歌詞來設計一些突出人物形象和特點的動作,使觀眾更加了解演員所表演的人物,也使表演更加具有畫面感。
音樂劇中有大量的抒發情感的歌詞唱段,但是,這樣的歌詞僅僅體現在情景層面,其本質是非行動性的。因此,當出現這樣的唱段時,需要演唱者將唱段內容和歌劇的情境、故事的發展、人物的形象和特征性格等相結合,通過行動設計來表現人物和故事情節的發展。例如,在音樂劇《長腿叔叔》中,唱段內容由女主角完成,大部分唱段都是獨白,女主人公在想“長腿叔叔”的具體身高、胖瘦時,會心內獨白“他是否有收到我的來信……”,若主人公僅僅是坐在房間里進行表演,就會使表演缺乏趣味,行動性也不高。而演員通過在演唱過程中加入很多動作,一會兒做很多拿書、整理被子的動作,一會兒在房間踱步,一會兒坐在小床上等,會把一個女生常見的這類行動表現出來,這樣一來,不僅舞臺調度效果較好,也符合了故事的情景,使人物形象和故事情景更加豐富和飽滿。
音樂劇音樂作為能夠帶給人們愉快感受、陶冶情操的一種藝術,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音樂劇在上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美學價值的音樂演奏形式和獨特的演唱方法和戲劇行動設計方法,教育者在音樂劇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音樂劇音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變化,更好地掌握相關技巧,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