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盈 王 婷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現代人高發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以腰痛、肌力降低、肢體麻木為主要表現,病情易反復發作,已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西醫常給予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疼痛,規范治療效果較好,但易出現胃腸道反應,且停藥易反復,需要尋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2]。我院采用散寒祛濕除痹湯輔助治療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21 年6 月至2022 年7 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04 例。診斷標準:① 西醫診斷標準為腰背痛反復發作,腰腿部僵硬,腰椎活動障礙,下肢放射痛伴局限性壓痛,腰椎MRI 或CT 檢查顯示腰生理弧度消失,提示腰椎間盤突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② 中醫診斷標準:辨證屬寒濕痹阻,即腰腿冷痛重著,腰背酸脹,轉側不利,遇寒加重,得熱則減,肢體寒涼,大便溏,舌苔白或膩,質淡,脈濡緩或沉緊。納入標準:近1 個月未接受針對該病的治療措施,肝腎功能正常,認知功能、表達能力正常,可正常交流并順利完成量表評估。排除標準:已達手術指征,合并腰椎骨折、脊柱結核、強直性脊柱炎、骨腫瘤、骨質疏松癥、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合并感染性疾病。本觀察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 例。
兩組均給予臥床休息、腰部保護等常規治療指導。對照組給予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75 mg/片),每次1 片口服,每天1 次。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散寒祛濕除痹湯治療,方藥組成:制附子、桂枝各12 g,獨活9 g,茯苓6 g,防風、白芍、麻黃、川芎、川牛膝、當歸各9 g,細辛5 g,甘草6 g。乏力明顯者,加人參、黨參各6 g;畏寒肢冷甚者,加肉桂6 g;腫脹明顯者,加澤蘭6 g。每天1 劑,加水煎煮至2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均連續治療14天后觀察療效。
① 腰椎功能:治療前后分別應用日本骨科協會腰椎功能評分(JOA)和Swestry 腰椎功能障礙指數(ODI)評估腰椎功能情況。JOA 量表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受限、膀胱功能4 個方面,總分29 分,得分越高表明腰椎功能越好;ODI 量表包括站立、坐位、行走、提物、睡眠、疼痛、生活能力、旅游、社會生活、性生活10 個方面,總分50 分,得分越高表明腰椎功能障礙程度越高。② 疼痛情況:應用簡化麥吉爾疼痛問卷(MPQ)對腰腿痛程度進行評估,量表包括感覺項和情感項兩個維度共15 個條目,根據疼痛程度分別計分0、1、2、3 分,總分45 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明顯。③ 炎性因子: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檢測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
顯效:腰腿部疼痛、酸脹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腰椎功能恢復正常,直腿抬高≥70°;有效:腰腿部疼痛、酸脹等癥狀有所減輕,腰椎功能明顯改善,直腿抬高30 ~<70°;無效:腰腿部疼痛、酸脹和腰椎功能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直腿抬高<30°。顯效加有效合計為總有效。
應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病程)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性別、科室分布、診療類型及超聲檢查類型等)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男28 例(53.8%),男24 例(46.2%);年齡32 ~75 歲,平均(51.5±12.5)歲;病程(4.1±1.5)年;病變節段:L3~48 例(15.4%),L4~527 例(51.9%),L5至S117 例(32.7%);病變程度:輕度23 例(44.2%),中度29 例(55.8%)。對照組:男30 例(57.7%),男22 例(42.3%);年齡33 ~72 歲,平均(52.5±11.3)歲;病程(4.3±1.5)年;病變節段:L3~410 例(19.2%),L4~526 例(50.0%),L5至S116 例(30.8%);病變程度:輕度21 例(40.4%),中度31 例(59.6%)。兩組性別、病變節段、病變程度、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 0.16、0.27、0.16,t= 0.43、0.68,P>0.05)。
由表1 可見,治療前兩組JOA、MPQ、ODI 評分接近,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JOA、MPQ、ODI 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MPQ、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情況比較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情況比較 ()
?
由表2 可見,治療前兩組CRP、TNF-α、IL-6 水平接近,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CRP、TNF-α、IL-6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
由表3 可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2%,49/52)明顯高于對照組(80.8%,42/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31,P<0.05)。兩組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表3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作壓力的增加,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率逐年遞增,且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已成為骨科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3]。該病以反復腰背疼痛、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為主要臨床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中醫雖無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名,根據癥狀將其歸為“腰腿痛”“痹證”范疇,與虛、寒、濕、瘀等有關,其中寒濕痹阻為關鍵病機,多由風寒濕邪侵襲腰椎而發病。寒性收引,入腰府可致氣血運行受阻,經脈痹阻,筋骨失養,不通則痛。濕邪黏滯,黏聚不化,留滯經脈,致疾病久治不愈。故該病應以溫經散寒,祛濕除痹,通絡止痛為治療大法。
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藥,有解熱、鎮痛和抗炎作用,是治療風濕性疾病、關節炎等疾病的常用藥。本文散寒祛濕除痹湯中,制附子、桂枝為君藥,制附子屬溫里藥,可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散寒止痛,是治療寒濕痹痛之要藥;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善散寒邪、通血脈、化水濕、止痹痛。茯苓、防風、白芍、麻黃為臣藥,茯苓善利水滲濕,可促水濕運化,濕盛者用之最宜;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可散濕風,勝濕邪而發表止痛,治風寒濕三邪者尤佳;白芍溫陽祛濕,祛風止痛;麻黃溫通散寒而通痹,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四藥合用,主利水滲濕,輔溫陽散寒,配伍君藥可發揮溫經散寒、祛濕除痹之功效。川芎、川牛膝、當歸、細辛為佐藥,川芎乃血中之氣藥,內行血氣,活血化瘀,兼外散風寒,祛風止痛;川牛膝活血散瘀,祛風除濕,通利關節,是治療腰腿痛良藥;當歸補血活血,滋養氣血,兼散寒除痹,通絡止痛;細辛祛風止痛,舒筋散寒,回陽通脈。四味藥物聯用,有加強活血化瘀、增強通絡止痛之功效。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經散寒、祛濕除痹、通絡止痛之功效。
腰椎間盤突出癥本質上屬于炎癥性疾病,腰椎管內和神經根管內的神經根被壓迫,導致局部缺血缺氧而損傷或壞死,從而出現炎性細胞浸潤,引發炎癥、水腫[4]。炎癥反應被認為是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的重要機制,減輕炎癥反應是治療的關鍵環節[5]。CRP、TNF-α、IL-6是臨床常見的炎性因子,目前已被證實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體內顯著升高[6]。麻黃、桂枝抗炎,鎮痛,對慢性炎癥有明顯抑制作用;獨活參與了炎癥反應調節,其有效成分有抗炎、抗氧化等藥理活性[7-8]。
綜上所述,散寒祛濕除痹湯輔助治療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有效減輕臨床癥狀,改善腰椎功能,調節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