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袁曄 趙英杰 孟習惠
膝骨關節炎(KOA)以膝關節腫痛、僵硬、畸形、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該病具有一定致殘率,且發病群體日趨年輕化,發病率也在逐年增長[1]。本研究采用推拿聯合耳穴壓豆輔助治療KOA,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杭州市中醫院2021 年1月至2022 年6 月收治的KOA 患者96 例,均為單膝患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骨質疏松、膝關節感染、腫瘤、局部皮膚破潰等;曾接受膝關節相關手術,對耳穴壓豆過敏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 例。
兩組均予塞來昔布膠囊,每次1 粒,每日1 次口服。觀察組加用推拿聯合耳穴壓豆治療。推拿:取患側涌泉、三陰交、太溪、陽陵泉、懸鐘、足三里、梁丘、血海、委中、大杼穴及內外膝眼穴,采用一指禪法揉按上述諸穴,每穴1 min;采用?法施于患膝髕周(股四頭肌、髕上囊、髕骨內外側為主)、腘窩及膝關節后方,時長約10 min,再以彈撥法施于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髕韌帶,時長約5 min;取適量紅花油,采用掌根擦法施于膝關節周圍,以局部軟組織出現透熱為宜;最后采用屈膝搖法,屈伸患膝,并配合內外旋活動,時長約5 min。上述治療每天1 次,每周6 次,休息1 d。耳穴壓豆:取雙耳膝、腎、皮質下、神門、交感穴,使用75%酒精棉簽消毒耳郭,將王不留行籽固定在醫用膠布上,貼敷于上述穴位。指導患者按壓上述穴位,以按壓點出現酸麻脹痛為宜,每天3 次,每次按壓3 min,雙耳交替按壓,王不留行籽每3 天更換1 次。兩組均連續治療4 周后觀察療效。
① 中醫證候評分:從6 項癥狀進行評分,每項計分0 ~3 分,滿分18 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②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0 ~10 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劇烈。③ 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OMAC)評分:從疼痛、僵硬、日常活動難度3 個方面進行評估,共24 個條目,每個條目0 ~4 分,滿分96 分,得分越高表示關節功能越差。④ 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共36 個條目,滿分100 分,累計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高。
臨床控制: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等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等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等癥狀較前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等癥狀無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臨床控制、顯效、有效合計為總有效。
應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病程、BMI、VAS 評分、SF-36 評分等)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性別、患側、 K-L 分級)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男22 例(45.8%),女26 例(54.2%);年齡(53.2±6.1) 歲; 左膝21 例(43.8%), 右膝27例(56.2%);病程(4.3±2.2)年;K-L 分級:Ⅰ級23 例(47.9%),Ⅱ級18 例(37.5%),Ⅲ級7 例(14.6%);BMI(24.2±3.1)kg/m2。觀察組:男21 例(43.8%),女27 例(56.3%); 年齡(54.0±6.2) 歲; 左膝23 例(47.9%),右膝25 例(52.1%);病程(4.2±2.3)年;K-L 分級:Ⅰ級21 例(43.8%),Ⅱ級21 例(43.8%),Ⅲ級6 例(12.4%); BMI(24.8±3.0)kg/m2。兩組性別、患側、K-L 分級、年齡、病程、BMI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 0.04、0.17、0.23,t= 0.64、0.22、0.96,P>0.05)。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VAS、SF-36、WOMAC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VAS、WOMAC 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VAS、SF-36、WOMAC 評分比較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VAS、SF-36、WOMAC 評分比較 ()
?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8%,46/48)明顯高于對照組(77.1%,37/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7.21,P<0.01),詳見表2。兩組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目前,西醫治療KOA 主要包括手術與非手術療法。手術適用中晚期KOA,需嚴格把握適應證,具有一定手術風險,且花費高。非手術療法主要包括關節腔注射、口服鎮痛類、氨糖類藥物等,以期達到緩解疼痛、改善癥狀、延緩關節軟骨退變的治療目的,但西醫療法易導致病情反復,長期使用易引起相關不良反應[2]。中醫非藥物療法憑借其操作簡單、價廉、療效佳等優點,越來越多地應用于KOA 的治療。
KOA 屬中醫“膝痹”“骨痿”等范疇。筆者認為,該病責之“虛與瘀”,病機可歸納為“因虛致瘀,虛瘀致痹”。“虛”主要指腎臟虛,KOA 好發于中老年人群,該群體素體虛弱,肝腎不足,腎虛則骨枯髓減,骨骼肌肉筋脈失去滋養,即“不榮則痛”;加之七情內傷等內在因素及跌撲損傷、風寒濕外邪侵犯機體、久勞傷筋損骨等外在因素,導致瘀血漸生,阻滯經脈,筋骨痹著,即“不通則痛”,發為膝痹。故KOA 發病之本為腎虛,標為血瘀,其治則應補益腎臟,兼顧活血化瘀[3]。本文采用的推拿方法中,一指禪法揉按涌泉、三陰交、太溪、陽陵泉、懸鐘、足三里、梁丘、血海、委中、大杼穴及內外膝眼,其中涌泉、太溪為腎經井輸二穴,取此二穴以達補腎之功;陽陵泉為筋之所會,懸鐘為髓之所會,大杼為骨之所會,選此三穴以達強筋健骨益髓之效;足三里、三陰交、梁丘、血海、委中及內外膝眼調補肝腎,行氣活血,舒筋通絡。加之對膝關節周圍組織施以撥筋之法,從而達到滑利關節、行氣活血、舒筋理絡之功。耳穴壓豆是指將王不留行籽固定于相應耳穴部位,通過按壓給予穴位相應刺激,以起到調整臟腑、陰陽、氣血的功效。耳穴壓豆有較好鎮痛作用。本文根據生物全息說選取膝、腎、皮質下、神門、交感為按壓點,其中膝穴為膝病必選穴;腎穴補腎益髓,強筋健骨;皮質下、神門、交感寧神鎮痛,行氣活血;五穴共用有補腎強骨、行氣活血鎮痛之功。兩種療法相結合,相輔相成,在補腎活血同時,又有安神鎮痛之功效。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VAS、WOMAC 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 評分和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推拿聯合耳穴壓豆輔助治療膝骨關節炎,能有效緩解癥狀,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