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斌 徐忠森
使用甲巰咪唑的孕婦可導致胎兒發生先天性頭皮缺損[1-2]。筆者在臨床中發現可能與甲巰咪唑相關的成人頭部皮膚潰瘍1 例,報道如下。
患者,男,65 歲,農民,因“消瘦1 年余”于2020年4 月22 日至衢州市柯城區石梁鎮中心衛生院就診。2019 年4 月開始,患者出現體重下降,但胃納佳,無明顯多食易饑,多汗,脾氣稍急躁,無心悸、氣促,因癥狀長時間未緩解來就診。
查體:體溫36.8 ℃,脈搏86 次/min,呼吸18 次/min,血壓136/76 mm Hg。神清,皮膚完整無黃染,鞏膜無黃染,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甲狀腺Ⅰ度腫大。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率86 次/min,律齊,未聞及明顯病理性雜音。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雙手平舉有細微震顫,雙下肢無水腫,神經系統未引出病理反射。
輔助檢查: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5.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65.2%,淋巴細胞百分比24.6%,血紅蛋白112 g/L,紅細胞計數4.58×1012/L,血小板計數163×109/L。生化:谷丙轉氨酶23 U/L,谷草轉氨酶18 U/L,谷氨酰轉肽酶132 U/L。甲狀腺功能: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19 pmol/L ↑,游離甲狀腺素44.61 pmol/L ↑,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9.31 nmol/L ↑,總甲狀腺素335.10 nmol/L ↑,促甲狀腺激素0.04 mIU/L ↓,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1 300 kIU/L ↑,甲狀腺球蛋白抗體417.7 kIU/L ↑,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10.09 IU/L。甲狀腺彩超:雙側甲狀腺形態、大小正常,回聲稍增粗,血流稍豐富。心電圖檢查:正常心電圖范圍。診斷: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
治療與轉歸:予以甲巰咪唑片10 mg 口服,每日1次,治療1 個月時患者頭部多發皮膚潰瘍,形態不一,無疼痛、出血等不適,未重視,甲巰咪唑在減量過程中皮膚潰瘍無好轉。2021 年4 月21 日,患者到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就診,右額有一處皮膚潰瘍,大小約0.5 cm×0.5 cm;右顳頂部有兩處皮膚潰瘍,分別呈圓形、不規則三角形,大小約0.7 cm×0.7 cm、1.0 cm×0.3 cm(見圖1)。因不能排除藥物性皮損,停用甲巰咪唑,改口服丙硫氧嘧啶片50 mg,每日1 次,皮膚潰瘍未做特殊處理,1 周時自行愈合。

圖1 頭部皮膚潰瘍圖
甲巰咪唑是在非妊娠狀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廣為選擇的口服藥物,不良反應雖涉及全身多個系統和器官,但臨床多以血白細胞減少或缺乏、肝損害及胃腸道反應多見,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關節疼痛、血管炎及皮膚病變等不良反應少見。甲巰咪唑引起的皮膚不良反應多表現為皮疹、瘙癢、脫發,罕見剝脫性皮炎。
本例患者使用甲巰咪唑1 個月出現頭部皮膚潰瘍,無疼痛、出血、瘙癢等,停用1 周潰瘍自行愈合,期間無其他外在因素,故考慮與甲巰咪唑相關。頭部皮膚潰瘍在甲巰咪唑減量過程中無好轉,考慮與藥物劑量無關。陳海英等[2]報道,甲巰咪唑致先天性皮膚發育不全1 例。本例患者皮膚潰瘍的部位、形態與上述文獻病例相似,是否有共同的發病機制有待深入探討。所幸的是,本例患者出現皮損后無特殊不適,停藥后自行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