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勤慧 張李濤 朱金君 周海航 鄭葉平
經腹股溝股動脈穿刺途徑是進行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術的常規途徑,更是診斷腦血管病的一個“金標準”[1]。然而經股動脈穿刺造影術后,常規給予沙袋持續壓迫穿刺部位6 h,以免加重下肢腫脹[2]。臨床上一般采用沙袋放置于腹股溝穿刺敷料包扎處,但使用中發現由于腹股溝部位凹凸不平,沙袋易滑落,不能妥善固定,亦不能很好地保護患者隱私。因腹股溝穿刺處加壓固定不穩定,進而引起穿刺處出現瘀斑、滲血、血腫等,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3]。為此,筆者研制了一款股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帶,并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ZL 2021 2 0710098.5),使用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股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帶材料包括網布、纖維材料、塑料、不銹鋼材質。
股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帶主要由供患者穿戴的腰帶和電子報警組件兩部分組成(圖1-2)。腰帶上設置有用于調節腰圍的調節件和用于放置醫用沙袋的網兜,還間隔設置位于網兜兩側的卡扣,插扣和卡扣均為塑料件。網兜設置于腰帶的內側壁,并與腰帶可拆卸連接。電子報警組件包括依次串聯的光源、感光元件、信號處理器及蜂鳴器。電子報警組件設置在網兜內,在感應到患者穿刺點的敷料處有出血時進行報警。電子報警組件中光源用于發出照射到穿刺點周圍紗布的光線,感光元件用于檢測紗布的反射光特征并發出檢測信號,信號處理器對檢測信號進行處理并判斷穿刺點是否出血,蜂鳴器用于根據信號處理器的穿刺點出血信號進行報警。

圖1 股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帶結構示意圖

圖2 電子報警組件
患者術后返回病床,操作者將股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帶平鋪于病床上,可以直接穿戴于患者腰上,旋轉腰帶并調節松緊度,使網兜對應穿刺點的位置,將1.0 ~1.5 kg 臨床醫用沙袋放入網兜,關閉開口,直接壓迫在腹股溝穿刺點位置(圖3)。詢問患者舒適度,適當調整位置。護士6 h 后從網兜內取出沙袋,24 h 后取掉腹股溝壓迫止血帶。臨床使用一段時間后,經課題組成員討論對該裝置進行改裝,電子報警組件由于患者滲血時才蜂鳴報警,對預防滲血現象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最終由兩根可調節松緊固定帶取代。操作者從術側大腿根部沙袋上、下緣分別纏繞一圈,把沙袋固定在內。

圖3 股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帶使用圖
收集我科2022 年2—8 月收治的首次行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110 例,其中男51 例,女59 例;年齡33 ~81 歲,平均(62.8±9.2)歲;原發病:動脈瘤59 例(53.6%),動脈狹窄31 例(28.2%),腦梗死20 例(18.2%)。使用股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帶后,108 例(98.2%)患者認為舒適,無疼痛、腫脹,發生皮下血腫、瘀斑2 例(1.8%)。
股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帶在腰帶上設置了調節腰圍的調節件,以滿足不同腰圍患者的穿戴需求。在腰帶的一側設置能夠固定醫用沙袋的網兜,可將沙袋直接放入,精準覆蓋在腹股溝穿刺部位,避免患者家屬或護士人工手持醫用沙袋壓迫穿刺點,有效減少其工作量和護理工作難度,進而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患者行股動脈穿刺造影術后易發生穿刺點皮下血腫、穿刺部位皮膚瘀斑等并發癥,主要原因與按壓位置不確切及力量不充分、穿刺肢體過早活動、凝血功能異常有關[4]。傳統方法通過放置沙袋持續壓迫在術側下肢易滑落,不能保持力量適中和有效固定止血。改進后的裝置,不僅有網兜固定沙袋,另有術側大腿根部纏繞可調節的兩根松緊固定帶,增加了沙袋固定的牢靠性和穩定性,更能有效起到壓迫止血作用。本組病例中并發癥發生率僅1.8%,患者經延長沙袋壓迫時間、抬高患肢等處理后血腫消退。
股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帶是穿戴式裝置,左右腹股溝穿刺點都適用,采用白色網狀材質放置沙袋,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靈活性強等特點,可采用含醇型消毒濕巾擦拭表面,符合院感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