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吉 藍柳婷 林自認 黃定金 吳永芳
燒傷是常見的兒童意外傷害,發病率高,不僅會導致創面形成、致殘、心理疾病等并發癥,還為患兒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2001—2007 年我國軍隊衛勤系統醫院兒科燒傷病例多中心回顧性研究顯示,燒傷患兒占燒傷患者總人數的35.5%[1]。盡管超過90.0%的燒傷可以預防,但由于我國不同城市和地區間的經濟狀況、教育水平、醫療條件、地理和社會環境等差異巨大,燒傷在國內仍很常見,是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2]。本研究對百色市226 例燒傷患兒病歷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當地兒童燒傷的流行病學特點,為預防兒童燒傷提供參考依據。
百色市人民醫院2016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收治的燒傷患兒226 例。納入標準:① 病歷資料完整;② 年齡0 ~14 歲;③ 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將病歷資料按性別、年齡、地區、時間、致傷原因、受傷嚴重程度等進行分類整理。
① 將患兒按年齡分為<1 歲、1 ~3 歲、>3 ~6歲、>6 ~14 歲4 個階段。② 致傷原因:意外由沸水、熱湯、熱油、熱蒸汽等導致的熱液燒傷;燃放煙花爆竹及意外火災導致的明火燒傷;嬉戲游玩意外觸摸插排、電源及其他導體接觸電源所造成的各類電燒傷、電擊傷;意外接觸各類化學物品及其他危險物品所引起的化學燒傷或其他種類燒傷。③ 受傷嚴重程度:根據兒童燒傷診斷標準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燒傷。其中輕度燒傷:總面積<5.0%;中度燒傷:總面積5.0%~15.0%或Ⅲ度面積<5.0%;重度燒傷:總面積16.0%~25.0%或Ⅲ度面積5.0%~15.0%;特重度燒傷:總面積>25.0%或Ⅳ度面積>10.0%。面積不足但伴有全身情況嚴重或休克,有嚴重創傷或合并化學藥物中毒,伴有重度呼吸道燒傷及嬰兒頭面部燒傷>5.0%者均按照重度燒傷統計。
用Excel 表格記錄數據,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計數資料(性別、年齡分布等)以百分率(%)表示。
226 例患兒中,男152 例(67.3%),女74 例(32.7%),男女比例為2.1 ∶ 1。由表1 可見,隨著年齡增長,燒傷患兒占比下降,且男性多于女性,1 ~3 歲患兒占比最大。

表1 2016—2021 年燒傷患兒性別和年齡構成 [例(%)]
① 熱液燒傷167 例(73.9%):熱水131 例,熱湯18 例,熱油10 例,熱粥6 例,蒸汽2 例;② 明火燒傷43 例(19.0%):明火38 例,煙花爆竹5 例;③ 電燒傷4 例(1.8%);④ 化學燒傷3 例(1.3%);⑤ 其他燒傷9例(4.0%):摩托車排氣管、熱石灰水、洗潔精各2 例,中草藥、氫氣球、熱金屬各1 例。
輕度燒傷96 例(42.5%),中度燒傷84 例(37.2%),重度和特重度燒傷46 例(20.3%)。
兒童燒傷發生季節以冬季多發,為67 例(29.6%),其次是春季57 例(25.2%),夏季、秋季各51 例(各22.6%)。農村居民184 例(81.4%),城鎮居民42 例(18.6%)。
燒傷是意外傷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齡前男童是燒傷高危風險人群[2-3]。本文資料顯示,男童燒傷高發,男女比例為2.1 ∶ 1,≤6 歲患兒占比高達83.6%(189/226),且1 ~3 歲患兒居多,與其他兒童燒傷相關研究[4]結論類似;同時,農村戶籍患兒燒傷率達81.4%,遠高于吳亞軍等[5]所報道的45.0%。造成入住我院患兒集中于農村戶籍的男性學齡前兒童的原因總結如下:① 百色市人口城鎮化率占比低,農村人口基數大;② 因城鎮地區居民經濟基礎、教育水平和居住條件等明顯優于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安全防范意識較強,而農村居民往往對用火、用電等相關安全知識沒有足夠了解;③ 男童天性好動、好奇心強烈,生活中更容易接觸到導致燒傷的危險物品及環境;④ 嬰兒因自主活動能力不強,絕大多數兒童尚不能獨立行走,甚至需要監護人的嚴密監護,被燒傷的可能不大;學齡前兒童已步入幼兒園,逐步接受相關的學前安全教育,且幼兒園學習生活期間有老師陪伴,他能初步分辨危險因素并加以規避,燒傷事件發生的可能不大;學齡兒童已經接受過多次學前和學校的相關教育,心智相對成熟,基本能夠辨別危險因素,遇到危險能夠及時躲避,且白天多數時間都身處學校,被燒傷的可能較小;而幼兒好奇心強,但肢體動作協調性差和動作精細程度不足,自我保護能力尚未健全,故燒傷發生可能性大[6]。
本文資料顯示,熱液燒傷患兒占比達73.9%,其次是明火燒傷,占比為16.8%,與張成等[7]的研究結果相似,但不同于國外的研究結果[8]。考慮原因如下:兒童天性喜歡探索,好奇心強,而飯菜、沸水等所散發的熱氣常誘惑兒童去接觸,導致熱水、熱粥、熱湯外溢發生熱液燒傷;監護人及其他家庭成員在洗澡時未能及時監護兒童,致使兒童接觸未降溫熱水;盛有溫度較高食物或液體的容器擺放不安全(如放在桌緣或無保護措施等),廚房未設置鎖扣導致兒童進入等情形均有造成燒傷的可能。同時,百色地區存在社會環境復雜,民族風俗習慣豐富,煙花爆竹炸傷、石灰燒傷、氫氣球所致爆燃燒傷、中草藥所致燙傷等時有發生。由于交通條件不便,居民常使用摩托車出行,兒童被摩托車排氣管燙傷的情形也有發生。針對以上情況,應注意加強對群眾的健康宣教,在尊重地方風俗習慣的情況下,結合地方特點設置宣教內容,以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百色地區為亞熱帶氣候,因地區經濟、教育、社會環境等原因,一年四季兒童燒傷發生率占比變化不大,考慮可能與其農村人口占比大,基礎條件仍較落后有關。當地群眾目前仍保留燃燒柴火的習慣,部分地區還有燒水洗澡習慣等,導致兒童一年四季接觸明火燒水等危險場景的概率并無較大差異。同時,百色地區民族聚集,民族節日(三月三、火把節、跳坡節、嘗新節、開齋節、盤王節等)分布于各月份,各個節假日亦是燒傷事件發生的高危時期。因此,兒童燒傷事件與發生季節的相關性不強。本文資料顯示,燒傷患兒以輕度燒傷為主,中度燒傷次之,重度及特重度燒傷最少,與其他地區的研究[9]結果不盡相同。考慮原因有:兒童燒傷雖然發生率較高,但發生地點常位于家中的廚房、飯廳、衛生間等,故燒傷程度常以輕中度為主,燒傷事件發生后監護人及父母十分重視,積極帶兒童就診。同時,隨著百色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故兒童燒傷后住院治療人數也隨之增加。
兒童燒傷的治療雖可借鑒國內其他地區的治療經驗,依托三級醫院架構協作網絡開展救治工作,但應注重結合百色地區自身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及交通條件等特點建設符合本地區的治療網絡,依托醫聯體單位、創傷救治聯盟等組織協會,使燒傷兒童轉運途徑暢通便捷;通過網絡多媒體資源,開展各級醫院專家指導協作診治模式,對燒傷患兒進行規范抗休克治療、創面治療及康復治療;對于重度燒傷患兒早期規范處理后,及時進行病情評估,必要時盡快轉至上級醫院診治;同時,地區要定期開展學術講座、病例討論、健康宣教,提高各級醫院醫務人員燒傷救治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