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娟 劉倩影 王帆
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 450000
心力衰竭的發生同患者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等有著密切關系,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肌組織、細胞均會受到持續性損害,該疾病漸近線特點明顯,臨床針對該疾病主要為阻斷病情持續惡化發展,將心肌細胞生存周期延長,增強患者生存能力等〔1〕。但是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與康復工作需要較長時間,部分患者要終生服藥治療,因為醫療花費高等因素影響,多數患者治療結束后即出院,若想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發展必須輔助以系統全面的護理干預〔2〕。雙心護理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注重對患者生理、心理兩個方面進行靶向干預,其目的是緩解患者病情的同時消除患者負性情緒對治療與護理康復工作帶來的影響,提高患者依從性〔3〕。另外相關研究顯示,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是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鍛煉的主要內容,有氧運動可提高患者攝氧量、心排量,改善心肺功能,抗阻運動則能增強患者肌肉力量與耐力〔4〕。此次研究對接治的部分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行雙心護理、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聯合干預。
300例研究對象全部為2019年度在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接受治療的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確診標準,病情穩定時間>4 w;②NYHA分級,Ⅱ級、Ⅲ級,了解研究內容后自愿加入。排除標準:①嚴重性靜脈血栓、嚴重性瓣膜心臟病;②90 d內發生過惡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等;③精神疾病,智力異常,無正常交流能力等。借助統計軟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150例。兩組患者具體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護士為營造舒適安靜的病房環境,進行疾病健康教育,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發現異常立即聯系醫生,給予康復運動指導。
1.2.2研究組接受雙心護理、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聯合干預,內容如下。
1.2.2.1雙心護理 ①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熱情接到,并同情主動交流,詳細介紹病房環境、責任醫師與護士,病房病友,拉近醫患距離,消除患者陌生感、緊張恐懼感等。②醫護人員了解并掌握患者基礎資料,對其心理狀況作出評估,病房中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通過觀看視頻、閱讀書籍等方式將患者注意力轉移,減輕去病痛感,舒緩心態。③全面掌握患者各檢查項目結果,對比患者病情發展情況要第一時間了解掌握,患者治療前,向其耐心講解治療方法、流程、方式、相關需要注意的問題,通過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確面對疾病,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的開展,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信任感。④醫護人員每天要同患者及親屬交流,了解其基本情況,并負責答疑解惑,注意患者情緒變化,發現問題立即查找問題發生原因,有靶向性解決處理。⑤醫護人員將治療進展、患者病情發展情況告知患者親屬,叮囑患者親屬多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提高患者治療自信。
1.2.2.2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聯合干預 ①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前,患者通過慢走、踏步等方式進行熱身,熱身時間5 min,而后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腳踏車有氧鍛煉。每周5次,每次有氧踏車運動20 min。②抗阻運動。開始抗阻運動前同樣進行5 min 熱身準備,而后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通過彈力帶進行抗阻運動。抗阻運動情況要根據身體實際情況、過往運動習慣及運動量來決定,每周鍛煉2~3次,每次鍛煉8~16組,鍛煉時間與彈力帶松緊度要逐漸增加。
1.3.1兩組患者對比護理前后心功能情況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心功能評價指標包括LVEF(心室射血分數)、LVED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S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CO(心輸出量)、SV(每搏量)。
1.3.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借助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其心理狀況作出評價。SAS、SDS量表均將51分作為分界值,<51分代表心理狀況正常,無焦慮、抑郁情緒存在,≥51分代表存在焦慮、抑郁情緒,評分越高負性情緒影響越嚴重。
1.3.3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借助生活質量簡易評價量表對其生活質量情況作出評價,該量表有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況4方面內容組成,單方評分1~25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情況越理想。

兩組患者護理前心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30 d后心功能指標評價均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30 d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4.67%vs.14.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功能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前心理狀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30 d后心理狀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況對比(分,
兩組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情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30 d后生活質量情況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情況對比(分,
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理、生理特點為心臟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代謝要求,導致缺乏組織灌注、循環靜脈發生淤血,隨著患者病情的持續發展,其機體營養狀況、日常生活能力、活動能力等均會下降,最為關鍵的是病情呈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5〕。相關研究顯示,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除去積極的治療外,有靶向性進行護理干預與康復鍛煉,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質量〔6〕。
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與康復工作進行的同時,還要醫護人員給予相應的心理指導,患者情緒平穩,對有效控制病情發展,改善心功能,減少心血管事件率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7〕。此次研究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心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護理30 d后心功能指標評價均優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護理30 d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結果提示,雙心護理、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聯合干預,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方面效果較為理想。分析認為,雙心醫學模式是指患者軀體在接受藥物治療基礎上,同時對患者心理狀況作出評估,結合評估結果有靶向性進行治療與護理干預,關注患者生理與心理變化,通過指引使其調整身心狀態,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的開展,保證護理效果〔8〕。而聯合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干預均屬于康復運動鍛煉內容,聯合飲用可有效對患者血漿細胞因子等進行改善,對內皮細胞凋亡進行抑制。經長期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干預,患者腎素系統、血管緊張素系統的張力均會降低,減少兒茶酚胺分泌量的同時降低交感形象,加強迷走活動,讓心率變慢,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利于改善心功能,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10-11〕。同劉雙英和劉雙鳳〔9〕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癥患者護理中應用雙心護理模式干預,患者心功能指標、負性情緒均得到較好改善。同此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常規護理內容過于片面,且局限性強,相關護理內容欠缺靶向性,部分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后,其心理狀況與生活質量情況均得到明顯改善,干預效果并不理想〔12-13〕。此次研究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心理狀況、生活質量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護理30 d后心理狀況評分低于對照組,而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雙心護理、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聯合干預,在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效果同樣明顯。分析認為,雙心護理同常規護理比較,前者注重對患者心理進行觀察,并有靶向性實施護理干預,最大限度解決患者負性情緒對治療與護理工作造成的不良影響〔14〕。而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則可對患者左心室重構進行抑制,加強心肌灌注,將血管阻力減少,使骨骼肌線粒體增加的同時充分利用外周氧,從而促進心臟收縮與改善舒張功能。而聯合抗阻運動,可對患者病情進行有效延緩,提高運動耐力,改善生活質量。陳秀琴〔15〕在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康復中應用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聯合干預,患者負性情緒得顯著改善,生活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雙心護理、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聯合干預,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平復情緒波動,提高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