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梅 李佳虹
1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婦科 401420;2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體檢科 401420
宮頸癌屬女性生殖系統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其發病率及病死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第二〔1〕。有研究表明,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宮頸癌的發病患者呈年輕化趨勢,25~40歲的發病率呈大幅度持續增加趨勢〔2〕。近年來宮頸癌治療技術發展迅速,手術治療、放療、化療、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等諸多治療技術應運而生,以手術為主、放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療可有效提升幸存者例數,延長其生命周期〔3〕。手術綜合治療是一種創傷性宮頸癌治療手段,術后易出現腸道功能紊亂、不孕、陰道萎縮、外觀改變等不良癥狀,促使幸存者產生焦慮、抑郁負性情緒,長期影響幸存者的治療積極性及生活質量〔4〕。因此,亟需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提升幸存者的生存質量及自我管理水平〔5〕。有關研究表明,延續護理服務為患者提供長期、持續、有效的護理服務措施,可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其負面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6〕。本研究旨在探討延續護理服務對提高宮頸癌幸存者復診率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收治的宮頸癌幸存者22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整群隨機抽樣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114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經手術治療、化療、放療后幸存的宮頸癌患者,③具備正常交流能力,④家屬簽訂同意書,⑤自愿參與該課題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腎、心、肝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③語言溝通障礙者,④不配合研究者。兩組患者均為女性,研究組患者年齡22~68歲,平均(48.65±5.3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5例,高中40例,大專及以上39例;疾病類型:腺癌55例,鱗癌 59例。參照組患者年齡23~69歲,平均(48.66±5.35)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 34例,高中41例,大專及以上39例;疾病類型:腺癌56例,鱗癌 58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①健康宣教:住院期間發放健康宣教手冊,為其普及乳腺癌危害、治療意義、康復管理、婦科普查等相關知識。②藥物指導:告知患者藥物功效及不良反應,講解藥物的用法及用量,為其分析藥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③飲食生活指導:手術患者術后以流質食循序漸進轉為普食,合理補充富含微量元素、維生素、植物雌激素等營養食物,早期禁食人參、當歸、黨參等大補食物。注意作息規律,避免重體力活動。④并發癥預防:密切監視患者陰道出血情況,加強會陰清潔,婦炎潔沖洗會陰(2次/d),適當活動促進胃腸功能平衡。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出院相關事宜,為其發放出院康復指導書,囑咐其參照指導書進行康復管理及按時復診。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延續護理服務干預,具體如下。
1.2.1成立延續護理服務干預小組 由婦科主任1名、醫師2名、護士長1名及高年資專科護士5名組成延續護理服務小組,干預前對組員進行延續護理技能、康復管理、隨訪技巧、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培訓,培訓時間為2~3 d,30~45 min/d,考核通過者進入實施階段,主任及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護理服務工作的統籌、協調、監督考核),專科護士、醫師負責護理服務措施實施(護士負責隨訪,主管醫生負責定期隨訪項目的分析處理及疑難問題的解答,值班醫生協助臨時解答電話疑問)。
1.2.2延續護理服務干預措施 ①出院前準備:患者手術恢復期間,干預組員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臨床工作經驗,制定延續性護理服務初方案(主要內容隨訪流程、隨訪形式、時間安排、復診時間等),護理服務需求問卷調查量表(初方案內容以問卷形式調查方案可行性,并設置意見征詢欄供患者填寫護理服務建議),專科護士為患者發放服務需求調查量表并講解填寫相關事項,患者完成后進行問卷收集匯總,干預組員對問卷調查匯總資料以會議討論形式進行分析,結合患者需求對延續護理服務初方案進行修訂,為患者建立隨訪健康檔案,建立隨訪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制定隨訪流程、隨訪規范、隨訪考核制度等。②出院指導:待患者符合出院標準,登記患者家庭住址、聯系電話、微信號等,指導患者加入微信群,關注公眾號,為其提供咨詢熱線(主管醫師電話/微信號、值班室電話);告知患者出院相關事宜,為其發放院外健康管理手冊(主要內容疾病管理、康復鍛煉、飲食指導、生活指導、復查指導等),囑咐其參照學習并管理。③院外延續護理:依據患者的隨訪需求,給予其針對性院外護理措施,見表1。④監督管理:護士長依據質量考核標準每月對責任護士進行質量監督及考核,主要從查看患者隨訪檔案記錄表、護士延續護理隨訪規范及流程知曉程度,隨訪措施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考核,依據考核評分標準評估責任護士的延續護理質量,定期對延續護理質量進行分析整改,2次/年,逐步完善延續護理服務方案。

表1 院外延續護理具體措施
①采用該院發放的復診率情況調查量表,通過對患者進行干預1個月、3個月、6個月的復診情況調查,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復診率,患者的復診率越高、干預效果越好。②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S)〔7〕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比較,該量表對生理、心理、社會3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分,共16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制,總分為80分,得分越高代表其生活質量越高。③采用該院發放的護理服務滿意情況調查量表,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該量表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指標。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總滿意率越高代表患者對護理服務工作越滿意。

實施延續性護理服務后,研究組患者干預1個月、3個月、6個月的復診率顯著高于參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復診情況比較
實施延續性護理服務后,研究組患者的干預1個月、3個月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情況比較(分,
實施延續性護理服務后,研究組患者的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情況比較〔n(%)〕
宮頸癌是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社會公共問題,其臨床早期多表現為陰道接觸性出血、陰道排液體、無其他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貧血、惡病質等全身衰竭癥狀〔8〕。在早診早治政策的推行下,宮頸脫落細胞巴氏篩查技術廣泛應用,宮頸癌患者的早期診斷準確率明顯提高,患者的病死率顯著下降。宮頸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措施有手術、化療、放療等措施,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宮頸癌患者的生存率及臨床預后均有所改善〔9〕。宮頸癌患者從診斷、治療至回歸居家生活的幸存者,經歷手術應激創傷、放療/化療副反應等諸多傷害,導致患者的生殖功能、性功能、外表形態、內心狀態均發生巨大改變,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0〕。目前臨床上對宮頸癌患者的研究更注重院內問題,對回歸正常生活的幸存者護理問題關注不多〔11〕。宮頸癌幸存者年輕化及治療后生命周期延長,居家生活中涉及性生活、心理調節、功能恢復等諸多健康知識,特別是文化水平有限的中年女性,難以借助網絡、書本等渠道獲取相關知識,且宮頸癌疾病是婦女隱私問題,患者遇到問題通常礙于尷尬難以啟齒,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甚至增加患者的復發再入院治療風險,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12〕。因此,需要科學、有效的護理服務作為醫院護理的補充,以滿足患者居家生活的多方面服務需求〔13〕。
伴隨醫學護理服務模式的轉變,人們對護理人員提出優質護理服務需求,優質護理服務理念為無縫隙、全程化服務,要求為護理對象提供持續性、全面的護理措施,延續護理服務滿足優質護理服務理念〔14〕。延續護理是指醫護人員為患者在不同/同一護理場所設計一系列醫療及護理行動服務,滿足患者的協作性及持續性護理服務需求〔15〕。延續護理作為醫院護理的延伸,患者出院后可為其提供直接護理服務,從患者的疾病特點、心理狀況、生理狀況、健康管理等方面給予其專業指導與幫助,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疾病管理,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識及技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改善患者臨床預后,提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16〕。有關研究表明,延續護理服務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相關癥狀,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升患者遵醫囑復診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17〕。本研究結果表明,將延續護理服務對提升宮頸癌幸存者的復診率的應用效果顯著,可顯著促進患者的積極復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將延續護理服務應用于宮頸癌幸存患者護理中,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復診情況,優化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患者對護理服務工作的滿意度。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