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煒 蔣月娟 陳淋潔
浙江省榮軍醫院ICU,嘉興 314000
壓力性損傷是指由局部組織長期受壓所導致的局部組織潰爛缺血性壞死,并以受壓部位皮膚紅腫、淺表潰瘍、疼痛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象,其在我國各大醫療機構的重癥科室較為常見〔1-2〕。據統計〔3〕,目前壓力性損傷的發病率約11.23%,其中90.00%以上為老年重癥患者,因此,對于如何降低壓力性損傷形成風險、減少壓力性損傷產生已成為我國各大醫院重癥科室的必要任務。既往研究指出,科學的護理介入是控制壓力性損傷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4〕。目前,常規的護理內容主要包括日常監護、皮膚清潔、環境優化等領域,但相對缺乏預防性措施〔5〕。基于此,本文作者建議使用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指通過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提前預測壓力性損傷形成風險,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內容,目前,該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老年住院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當中〔6〕。本文擬分析不同壓力性損傷預防護理對老年重癥患者的影響。
選取浙江省榮軍醫院重癥監護室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老年重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向其發放數字編號(1、2、3…80),其中奇數編號為(1、3、5…79)對照組,偶數編號(2、4、6…80)為觀察組,本次研究已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審批號:研2023-012)。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60歲〔7〕;②重癥監護者;③長期臥床者;④意識清晰者;⑤住院時間>7 d;⑥已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感染或傳染性疾病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③研究前存在皮膚破損者;④過敏性皮膚者;⑤研究中途死亡患者;⑥臨近3個月內參與過相關臨床研究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時間為7 d,具體內容包括:①基礎檢查:每天對患者進行常規身體檢查,檢查項目包括皮膚狀態、血壓、心率等,明確不同患者的實際病情及相關生理指標水平。②健康宣教:借助健康手冊,由責任護士通過口頭宣教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疾病知識與治療措施。③心理干預:對存在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例如通過言語激勵、注意力轉移等方式,穩定患者的負面情緒狀態。④醫療設備管理:由主治醫師仔細檢查相關醫療儀器設備,每日進行一次,同時對其進行高溫滅菌處理,防止患者在看護期間出現感染情況,并根據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患者個體的規格尺寸的相關醫療器械,減輕患者的不適感。⑤病情監護:每間隔6 h,主治醫師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一次綜合檢測,如血壓、心率等,責任護士從旁協助,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凝血情況,若患者存在不良應激反應,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⑥皮膚管理:每間隔4 h進行一次皮膚檢查,同時,責任護士需幫助患者進行皮膚清潔,并協助患者完成翻身、手臂抬起等日常活動,對存在手術切口的患者,需每間隔6 h檢查切口敷料情況,同時觀察手術切口是否出現滲液,并清除切口周圍污染物,責任護士每日對患者受壓部位進行一次局部按摩,促進肢體血液循環。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干預時間同為7 d。該組除護理流程外,護理人員、地點、具體措施均同于對照組,具體內容為:①制度完善:重新調整該院相關護理管理制度,明確指出各級醫務人員的工作職責及工作程序,同時設立獎罰制度,每周對該組醫護人員舉行一次器械使用與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系統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床體構造、體位器使用方法、導管壓迫的處理方法等相關內容。②風險標識:責任護士需在交接記錄上明確標識各個患者的基礎情況,例如受壓部位、所使用的相關器械、評估時間等,并在患者床頭、病房墻壁等位置張貼壓力性損傷形成的原因海報,明確標注皮膚檢查時間。③優化皮膚管理:在常規皮膚管理的基礎上,將水墊置于患者長期受壓部位的下方,提升受力部位柔軟度與舒適度,同時責任護士需確認所用器械沒有直接置于患者身體下方,針對使用約束帶患者,每隔2 h放松3~5 min,并檢查約束部位皮膚血液循環情況。④質量控制:由責任組長與護士長同時組成護理質量監督小組,不定時開展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知識、皮膚管理操作規范及具體實施方法等相關內容與技能考核。
1.3.1壓力性損傷風險 于兩組干預前與干預7 d,使用Braden量表〔8〕將兩組患者的壓力性損傷風險情況進行綜合評估,該評分量由彭美慈等在2003年修訂,內容包括感覺、移動、活動能力及皮膚耐受力(潮濕度、營養攝入、摩擦力和剪切力)4項內容,其中除“摩擦力和剪切力”(1~3分)一項外,各條目得分均為1~4分,總分為6~23分,分數越高代表壓力性損傷風險越低。本研究中該評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712 6~0.934 5,I-CVI為0.810~0.964,S-CVI為0.974。
1.3.2壓力性損傷發生率 參照2019版《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更新解讀〔9〕,由該院護士長將兩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進行統計對比,壓力性損傷情況可分為Ⅰ~Ⅱ期、Ⅲ~Ⅳ期、不可分期、深部組織損傷期,總發生率=(Ⅰ~Ⅱ期+Ⅲ~Ⅳ期+深部組織損傷期+不可分期)例數/總例數×100%。
1.3.3生存質量 于患者干預前與干預14 d時,使用WHOQOL-BREF量表〔10〕,將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綜合評定,該量表由中山醫科大學1995年翻譯的,該量表包括的生理變化(7個條目,共35分)、心理領域(6個條目,共30分)、社會關系(3個條目,共15分)、環境領域(8個條目,共40分)、總體狀況(2個條目,共10分)5個領域,共26個條目,各條目分值為1~5分,總分范圍26~130分,分數越高代表生存質量越良好。本研究中該評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557 1~0.932 3,I-CVI為0.825~0.907,S-CVI為0.938。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Braden量表指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7 d時,觀察組Braden量表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Braden量表評分比較分)
7 d內,觀察組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比較〔n(%)〕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指標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14 d時,觀察組患者的各項WHOQOL-BREF量表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WHOQOL-BREF量表評分對比分)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干預方法,其中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干預7 d時,觀察組Braden量表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這與劉淼〔11〕、劉克鳳和劉小燕〔12〕研究結果相吻合,由此可見,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對降低壓力性損傷形成風險效果更為顯著。其原因在于,傳統護理模式雖能夠利用基礎的護理管理內容,給予患者基礎防護,但其完全處于被動地位,無法起到主動預防效果〔13-14〕,與其相比,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能夠利用每日一次的風險評估,提前預測壓力性損傷風險,在此基礎上結合風險標識、放置水囊、日常護理監督等措施,全面降低壓力性損傷風險,進而減少壓力性損傷產生。本次研究的第二項結果:7 d內,觀察組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能夠充分證實上述觀點的正確性,且本項結果與鄭娜等〔15〕、張淑娟和王娟娟〔16〕研究相一致。而結合何媛媛、王治敏和李寧〔17-18〕研究可再次發現,其關于生存質量方面的效果收益,與本次研究的第三項結果:干預14 d時,觀察組患者的各項WHOQOL-BREF量表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具有極高的相似性。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重癥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行動不便,而壓力性損傷會導致其受壓部位產生嚴重不適感,其在威脅患者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會嚴重影響康復速度,降低生存質量,而在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實施后,能夠有效避免或減少壓力性損傷的形成,提升患者個體舒適感,降低其機體應激反應,進而綜合提高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對降低老年重癥患者的壓力性損傷風險等級、減少壓力性損傷產生、提升生存質量具有良好效果,但本次研究忽視了各地區等級制度、醫療水平的不同,因此,無法確定該模式是否具備推廣價值。為此本文作者建議,該院可通過擴大研究范圍、擴大資金投入等方式,強化研究的真實性與合理性。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