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檸豪
近年來,瓜州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的戰略部署,將新能源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來培育,全縣能源裝機達到1232萬千瓦,其中:已建成風電950萬千瓦、光伏82萬千瓦、火電200萬千瓦、電化學儲能電站400兆瓦時。全年發電量達270億度以上(火電發電量達到110億度)。
當前,隨著國家“3060雙碳”戰略的全面實施,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構建“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實施“四強”行動的戰略部署,為瓜州縣新能源建設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全縣已獲批并陸續開工建設的電力裝機指標達到760萬千瓦。在持續壯大裝機規模的同時,瓜州縣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將新能源及配套產業作為“強工業”的重中之重,堅持“多能互補規模化發展、源網荷儲一體化開發”的思路,以建設新能源全產業鏈、建成“雙碳”先行示范區為目標,科學編制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零碳城市規劃,不斷健全新能源產業政策體系,持續強化土地、財稅、金融、人才引進等要素保障,為建設新能源發電大基地、構建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打造綠電制造基地奠定堅實基礎。先后引進實施“光熱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多晶硅上下游協同項目、新型儲能全產業鏈等一批示范性、引領性項目,謀劃建設柳溝綠電零碳產業園,一批新能源產業鏈項目進展順利,“風光火儲”多能互促、協同供應的能源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十四五”乃至更長的一段時期,瓜州縣將從“發、輸、儲、用、造”五個方面發力,推動瓜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在發電方面,全力構建“風光火儲氫”多能互補的能源大基地。瓜州作為河西特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設的主戰場,發展現代能源經濟是優勢所在、機遇所在、責任所在。強化對新能源產業的整體布局,通過對全縣適宜新能源開發的戈壁、荒山等存量土地進行整體規劃,預計新增新能源總裝機1億千瓦。“十四五”期間,將全力建設“沙戈荒”能源大基地。持續壯大新能源裝機規模,加快常樂電廠5、6號機組、寶豐新能源、“十四五”第二批65萬千瓦風光電項目等能源項目建設進度,計劃在高速公路、鐵路沿線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1000萬千瓦,力爭“十四五”末新增裝機1500萬千瓦,發電量達到500億度,產值達到150億。持續優化裝機結構,加大光伏建設力度,充分利用風場閑置土地、間隔帶、緩沖區布局建設風光一體化項目,不斷提升新能源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十五五”期間,爭取建成瓜州區域配套600萬千瓦風光電、清潔能源供暖、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北大橋、西沙窩多能互補項目共計1000萬千瓦。不斷完善開發模式,在加快推進恒瑞新“源網荷儲一體化”、格羅夫“風光氫儲車”等示范項目的同時,鼓勵發展“源網荷儲一體化”“風光氫儲”“風光火儲”“風光儲”“風儲”“光儲”等多能互補開發模式,持續壯大能源裝機總量、優化裝機結構、提升新能源基地穩定輸出能力。
二、在輸電方面,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瓜州縣既是甘肅省內電網接入條件最好、國內電網建設密度最大的縣份之一,也是酒泉特大型新能源基地外送的“總樞紐”。為加快解決新能源裝機帶來的隨機性、波動性問題,將積極搶抓全國特高壓電網建設的有利機遇,積極拓展外送通道,夯實外送基礎。持續優化縣內750千伏主電網結構布局,加快配電網改造升級,推動電網提高接納新能源和多元化負荷的承載力和靈活性,確保新能源項目應接盡接,持續提升新能源電力外送能力。“十四五”期間,力爭將瓜州縣西湖規劃區域750千伏變電站、老師兔規劃區域330千伏變電站建設納入國家電力規劃,完成敦煌750千伏變電站主變擴容、瓜州330千伏變電站擴建,建成三峽恒基、寶豐多晶硅上下游協同項目等3個330千伏變電站,新增匯集能力1500萬千瓦以上,打造全國最大的高比例新能源穩定電源基地。
三、在儲電方面,推動儲能與電力系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當前,隨著瓜州縣工業集中區晉升為省級開發區,瓜州縣也成了全國少有的,能夠落地儲能全產業鏈項目的縣份之一,導入儲能全產業鏈制造項目條件優越。現已落地開工的寰泰全釩液流儲能項目,是瓜州縣導入的首個全釩液流儲能全產業鏈項目。同時,瓜州縣積極開展鈉離子電池、新型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氫(氨)儲能、熱(冷)儲能等應用項目的招商,持續關注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儲能發展動向,針對新能源消納和系統調峰問題,全力推動大容量、中長時間尺度儲能技術示范,提升電力系統應急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間,將積極引進氫儲、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儲能等新型儲能模式落戶瓜州,探索建設各類電源側、用戶側儲能電站500萬千瓦時,實現新增調峰能力450萬千瓦以上,并通過儲能市場培育,推動正負極材料、電芯、銅箔等儲能關鍵性材料,形成研究、生產、應用的聚集性效應,建成西北地區最大的儲能產學研用示范基地。
四、在用電方面,發揮綠電優勢,促進“一區三園”協同發展。依托省級開發區“一區三園”基礎,推動煤化工產業綠色發展,促進煤化工和新能源產業耦合,加快推動智慧格林、惠森等一批產業契合度高、應用場景好的新型煤化工項目落地開工;積極發展氫能產業,探索電解水制氫、氫氣合成化工原料等新技術應用,推動氫能產業全面發展;結合已開工建設的煤炭儲運保供基地項目的推進,加快推進氫能重卡、加氫站、氫儲能等項目落地,為布局氫能全產業鏈打好基礎;積極引進氯堿、光伏玻璃、冶煉等綠色高載能項目,打造綠電產業基地,瞄準歐盟2026年起征碳關稅協議生效機遇,致力于構建綠電零碳園區,實現出口產品零碳足跡追蹤;最大限度爭取更多新能源電力就地消納,力爭“十四五”末,全縣工業用電量達到100億度以上。同時,統籌工業生產、自備電廠、熱電聯供、空調機組、電力儲能設施、公共充電站、小區直供充電樁等全類型可控負荷,緩解用戶側高峰期“缺電”壓力,填補用戶側低谷期“限電”風險,增強電源與負荷的聯動調節能力。
五、在裝備制造方面,建設風光儲新材料為主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提升區域競爭力為目標,加快現有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服務于本縣和周邊市場“內生式”產業集群,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突圍。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堅持謀求轉型,培育光伏組件、光伏支架、儲能集裝箱等大型設備關鍵材料的生產配套,率先爭取老舊風電設備回收利用項目落地實施。引進風電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和配套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延伸上下游產業鏈,進一步做大風電裝備制造業。光伏裝備制造產業堅持對標先進,圍繞現有企業引進更多的光伏邊框、跟蹤支架、玻璃等相關產業,實現光伏裝備制造的本地化生產。儲能裝備制造產業堅持引領示范,利用更多的示范引領項目,吸引更多上下游關聯項目落戶瓜州,實現儲能裝備制造的本地化生產。新能源運維服務業堅持加快追趕,依托瓜州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大力宣傳推介風電運維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出臺支持性政策舉措,加強與有關企業、行業專家合作交流、對接洽談,致力于打造面向全市乃至全省的新能源高端運維服務基地。
◆作者系瓜州縣委副書記、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