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霞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給山丹縣域醫療衛生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和壓力,也帶來了很多思考,同時,暴露出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領域還存在短板弱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衛生預防機制,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成為當前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方面。為此,山丹縣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主線,加快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切實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一、山丹縣醫療衛生基本情況
全縣共設置衛生計生機構316個。其中,縣級機構10個(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衛生監督所、疾控中心、計生協會、紅十字會、藥品配送服務中心、健康教育所、愛國衛生運動服務中心),鄉鎮級機構26個(衛生健康辦公室8個<公共事務服務中心>、衛生院9所<中心衛生院6所、一般衛生院2所、分院1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所、計生協會8個),村級機構212個(衛生室94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個、計生協會117個),城鄉個體診所及醫務室61個,駐丹企業醫療機構5個,民營醫院2家。全縣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467人(編制內63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32人,注冊護士709人,其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26人(藥師(士)、技師(士)),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9.87人,各醫療衛生機構共有編制床位1541張,實有床位 1487張,每千人口擁有床位10張。
二、具體做法及成效
(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投資7598萬元建成山丹縣人民醫院醫技綜合樓,投資10444.1萬元建成5個縣域醫學中心及5個危急重癥救治中心,投資4421.98萬元優化提升縣婦幼保健院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投資3000萬元提升仁匯醫院康復能力。在縣人民醫院購置價值348萬元的方艙CT一臺,在中醫醫院配備價值400萬元的方艙實驗室,縣婦幼保健院核酸實驗室建成投用。投資6109.4萬元的縣醫療應急救治能力提升建設項目、投資9255.6萬元的縣中醫康復療養中心建設項目、投資3200萬元的縣婦幼保健院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等正在全力推進,全縣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二)加速優化就醫環境,基層醫療服務穩步提升。全縣8個鄉鎮衛生院全部完成新建和改擴建任務,均設有內科、外科、公共衛生科(預防保健)、藥房、化驗室、X光室、治療室,配備了全自動生化儀、全自動血球分析儀、三導心電圖機等基本醫療設備和醫療救護車,建成遠程醫療會診系統,實現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聯互通,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遠程會診占比達50%以上,遠程醫療服務量同比增加10%以上,確保90%的常見病、多發病和部分疑難重癥能夠在縣域內得到救治。堅持中西醫并重,全縣8個鄉鎮衛生院均設有特色鮮明的中醫綜合服務區,94所村衛生室均配備了診查床、聽診器、血壓計等醫療設施和電針儀、TDP神燈、中醫治療包等中醫診療設備,常用藥物配備均達80種以上。
(三)加快人才隊伍建設,醫療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縣級醫療機構分別與省內外三級醫院組成醫療聯合體19個,規范運行省級8個專家團隊和8名山丹籍在外名醫工作站,與省人民醫院簽訂對口幫扶協議,邀請5名專家來山丹縣開展為期1年的對口幫扶工作,充分發揮“傳、幫、帶”培育模式,逐步打破“高、精、尖”高層次人才匱乏和“老、中、青”人才梯隊斷檔的不利局面。招聘衛生健康專業技術人員21名,為鄉鎮衛生院聘用專業技術人員9名,縣域醫療服務力量進一步加強。多渠道開展住院醫師、全科醫師、訂單定向醫學生培訓學習,加大對50歲以下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力度,組織骨干全科醫生1名、臨床骨干醫師6名和鄉村骨干醫生4名參加全市基層人才能力提升培訓。評選省級優秀護士4名,市級優秀護士5名,市級優秀護士團隊1個。

(四)加強質量控制監管,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善。嚴格落實《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質量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及《醫院感染管理辦法》《處方管理辦法》等制度,建立完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全面落實第一責任人主體責任,定期分析醫療安全風險點,對依法執業情況進行督查整改,充分發揮7個縣級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職能作用,加大質控標準實施及重點技術監管督查力度,切實保障醫療安全和質量。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推進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分級評價,推行日間手術、日間化療、日間康復等服務,提升病案質量質控水平。加強院感防控和醫廢管理信息化建設,實現醫療廢棄物在院內的全過程監管。
三、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醫療機構資源分布不夠均衡。一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全縣每千人口床位數、醫師數、注冊護士數分別為10張、3.58人、4.77人,均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但城鄉資源分布還不夠均衡;技術水平、重大疾病診療設備城鄉還有差距。二是城鄉醫療服務利用率差別顯著。隨著山丹縣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縣城居住人口大幅增加,鄉鎮衛生院平均病床使用率較低(僅為22.3%),位于城區的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平均病床使用率相對較高(為31.5%),城鄉醫療服務結構失衡與資源浪費現象同時并存,醫療服務整體利用率有待均衡。三是社區衛生機構職能發揮不夠。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不足,致使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不健全,現有的清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清泉中心衛生院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社區—醫院”的新型服務網絡還未形成,社區衛生機構作用發揮不夠,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任重道遠。
(二)內生動力明顯不足。一是醫療機構綜合收入遞減。受疫情影響,醫療機構部分人力、財力、物力均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收入逐年減少,負擔較重。縣人民醫院2020年至2022年綜合收入為7689萬元、8212萬元、8541萬元;縣中醫醫院2020年至2022年綜合收入為7636萬元、6055萬元、5699萬元;縣婦保院2020年至2022年綜合收入為1871萬元、2078萬元、2097萬元。除了縣人民醫院,其他2家縣級公立醫院的后續發展后勁遠遠不足。
(三)專科醫療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兒童、腫瘤、康復、慢性病等專科醫院設置空白,口腔、眼科、婦產等現有專科服務能力較為薄弱,專科特色和優勢不突出。各類醫療機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學科建設滯后、發展不平衡、特色品牌科室缺乏、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極度匱乏等問題。
四、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幾點思考
(一)夯實醫療服務體系。夯實以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為中心,村衛生室為基礎,個體診所為補充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明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定位,全力推進縣鄉村一體化建設,到2025年,全縣鄉村醫生診療率達到95%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的診療量占總診療量的40%以上,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二)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全面啟動臨床服務5大中心建設,在縣域檢驗、心電和影像中心與鄉鎮衛生院互聯互通基礎上,進一步落實“鄉檢查、縣診斷、鄉治療”。重點推動縣級綜合醫院呼吸、感染、眼科、腫瘤、康復、介入、老年醫學等7個學科建設,實現縣域全覆蓋。進一步擴充優質醫療資源量,年內將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打造為市縣級臨床重點專科。積極探索實施“互聯網+醫療服務”就醫模式,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實現全縣二級醫療機構全面實施精細化線上預約、線上診療服務,多渠道提供就診結果信息查詢、繳費服務,全面推進智慧醫院建設進程。
(三)健全社區服務網格。實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在城區新建社區衛生服務站12個,為社區居民提供連續高效的社區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服務,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長效體制,配齊配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力量,補齊防治救治短板,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全力構建“十五分鐘醫療服務圈”,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山丹縣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