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陳葆 包振國 陸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這為文化旅游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近期,我們圍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天水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著力打造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天水市文旅融合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天水市文旅資源概況及發展情況
天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天水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石窟文化、軒轅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國文化為代表的“六大文化”。全市現有旅游景區景點228處,其中5A級1處、4A級8處。國家森林公園2個(麥積山、小隴山),省級森林公園11個。旅行社及分公司38家,旅游星級飯店32家,農家樂經營戶900余戶。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項,省級50項,市級144項。歌舞娛樂場所113家,游藝娛樂場所18家,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47家,藝術品經營單位29家,文藝表演團體34家,演出經紀機構3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市縣級保護單位399處。麥積山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全國5A級旅游景區。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天水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決策部署,深挖文化旅游資源,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旅游宣傳,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積極推進文化旅游與農業、體育、教育、科學等產業深度融合,全市文旅農康融合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一是大景區開發取得新成效。依托A級景區,充分利用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積極探索全力打造麥積山大景區、伏羲廟大景區、大地灣大景區、水簾洞大景區、大象山大景區,推動景點旅游向全景旅游轉變,走出文旅融合新路子。
二是文旅田園綜合體創建新模式。依托天水文化地理環境優勢,引進優質項目,打造休閑旅游新高地,以青鵑山旅游度假區、白鹿倉國際旅游度假區、花舞南山文旅小鎮、花舞北山文旅農康融合生態園等為代表,建成集康養度假、觀光旅游、民宿露營、餐飲美食、文化節會、親子體驗、生態農業等多元素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度假區,形成文旅農康融合發展新模式。
三是溫泉康養旅游贏得新發展。依托豐富的地熱資源,麥積、武山、清水積極探索“特色溫泉+康復療養+景區”開發模式,打造集溫泉沐浴、休閑養生、生態旅游、康復療養、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溫泉康養基地。甘肅城鄉發展集團投資建設運營麥積康養城,建成以養老養生、溫泉療養、酒店餐飲、民宿旅居等為一體的康養旅居綜合體。
四是森林生態旅游取得新進步。依托高品質生態旅游資源,發展森林生態旅游,麥積國家級森林公園、小隴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臥牛山省級森林公園、榜沙河省級森林公園被評為“中國森林氧吧”,小隴山桃花溝景區、觀音林場、山門林場、灘歌林場被評為“中國森林養生基地”,麥積國家森林公園、李子園林場、黨川林場被評為“中國森林體驗基地”,百花林場、太碌林場、張家林場被評為“國家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基地”。推動森林生態文化和森林旅游融合發展,建成森林生態文化體驗所13處,開展森林康養、垂釣燒烤、生態采摘、苗木培育等森林旅游體驗項目。依托張家川關山高山草甸、淺灘性草原資源,開發建設關山草原生態觀光旅游大景區,建成平安草原風景區。
五是鄉村旅游走出新路子。依托名鎮名村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和農業產業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成功打造秦州區孫集村、蘇灣村、李官灣村,麥積區后川村、紅崖村、甘江村,武山縣馬年村等一批特色鮮明、初具規模的特色文旅名村。依托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秦安蜜桃基地、甘谷辣椒基地、農村創客基地、武山蔬菜園、油菜花、清水萬壽菊、薰衣草種植基地等資源,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實現旅游觀光和農業生產雙豐收。
二、天水市文旅融合發展存在的困難問題
天水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存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文化遺產挖掘不深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天水文化旅游資源雖然數量眾多、類別豐富,但從現階段開發利用情況來看,旅游景區開發建設主要集中于麥積山、伏羲廟等知名度高的景區,其他景區景點如仙人崖、石門、曲溪、植物園等旅游資源豐富,但因整體規劃和開發程度低,景點與景點之間缺乏引導連接和便利交通工具,旅游觀賞價值沒能充分顯現。一些歷史文化遺存如武山拉梢寺摩崖浮雕、甘谷縣毛家坪遺址、清水軒轅谷等,由于開發和建設程度低,歷史文化缺乏旅游載體,造成有史無客的現狀。區域特色文化與旅游之間缺乏深度銜接,尚未形成以特色文化為依托、有效融入旅游基因格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生產、銷售、管理、消費等多環節的滲透融合處于初級階段,未形成完整體系,在眾多非遺項目中,轉化為創意性產品的項目少,形成鏈條的更少。
(二)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天水旅游開發還處于較低層次開發、較低水平運營,旅游產品和服務方式單一,交通、住宿、餐飲、導游、文化娛樂等服務設施不能滿足游客需求。游客中心、購物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部分景區道路等級較低,市場吸引力和承載力不足。旅游交通服務體系不健全,景區景點處于零散分離狀態,沒有形成互聯互通、互為補充的網狀格局,不利于旅游資源有效整合。如青鵑山旅游度假區、蘇灣田園綜合體、麥積山溫泉、麥積康養城等沒有通公共交通,麥積山溫泉、麥積康養城未納入麥積山景區旅游環線,只能自駕旅游,給外地游客游覽帶來不便。
(三)招商引資難度較大。目前,吸引社會資本和域外資本的力度較弱,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文化旅游開發機制尚未完全形成。招商引資項目落地率、履約率、開工率還不夠。項目前期投入大,后期投資跟進不夠。如白鹿倉國際旅游度假區、公航旅麥積山國際自駕露營地綜合體、重慶綠投“麥積夢谷”國際藝術村、麥積山國際森林康養旅游度假區等項目進展緩慢。旅游景區內招商比較困難,青鵑山、白鹿倉等景區商鋪閑置較多。
(四)產業鏈條還不完整。文化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特色餐飲、旅游購物及游客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的文化娛樂項目,文化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不深,帶動作用不明顯。缺少夜間項目,《麥積圣歌》《一畫開天》等優秀劇目還沒有形成特色演繹產業,天水古城等旅游休閑街區缺乏特色文化表演活動,沒有達到吸引游客、留客過夜的目的。
(五)文化旅游專業人才匱乏。文化旅游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缺少文旅發展規劃設計、文創產品研發、管理經營、對外宣傳推介等方面的專業團隊,尤其是具備專業知識素養和業務技能的大學生在天水就業人數較少,現從事旅游業務的企事業單位職工大多數不具備旅游專業背景,存在上崗人員和專業要求不匹配的現象,在旅游開發建設運營過程中缺少管理運營人才的有效支撐。
三、天水市發展文旅融合的對策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市上下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精神、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的目標,多維推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構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機制,聚集文旅發展各要素,助推文旅融合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加大文化旅游開發建設項目政策扶持。一是立足全市文化旅游發展實際,對重點招商引資的文旅項目在土地、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或有意向性文旅企業投資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大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資金扶持,加大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投入,用于鄉村旅游休閑基地路、水電、公廁等設施建設,精心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二是督促落實各項文旅政策,建議市文旅局會同有關部門,對近年來文旅農康融合發展政策包括土地、稅收、財政補貼、促進消費、行政審批等方面相關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梳理,有針對性地跟蹤督辦落實。
(二)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立足天水大景區、綜合體、溫泉、森林康養、鄉村旅游等項目開發,引進戰略投資者,拓寬投資渠道,合力開發文旅資源。二是創新投融資機制。健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支持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參與旅游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游企業和旅游項目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加快推進讀者文旅小鎮、麥積山國際自駕露營地綜合體、“麥積夢谷”國際藝術村、麥積山國際森林康養旅游度假區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早日建成運營。四是扶持鄉村旅游。大力扶持傳統村落改造提升和田園綜合體建設,統籌城鄉文旅資源,提升全域旅游品質,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帶動農村經濟轉型發展。
(三)加強區域合作。一是推進跨區域合作。強化與周邊地區旅游景區的區域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品牌共建、線路互聯、客源互送、市場互動,向東聯動黃河流域(渭河支流)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帶,向西對接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產業帶,向南聯結隴南—成渝區域旅游圈,向北融入大六盤山紅色旅游生態度假區板塊,加強旅游合作共建,推動區域旅游大發展。二是加強行業部門溝通合作。理順管理體制機制,避免多頭管理現象,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推動文旅產業從行業監管向綜合服務轉型升級。麥積山大景區管委會、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各林場)、麥積山石窟研究所等管理機構要加強協作配合,合力推進麥積山大景區高質量建設發展。林草、農業農村、文化旅游、住房和城鄉建設、自然資源、發展與改革等部門圍繞天水市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切實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產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
(四)完善配套設施。一是打通各景區之間的道路,建設覆蓋全域、支撐城鄉、形成環線的現代旅游交通網絡,開通公共交通線路,方便游客出行。為青鵑山旅游度假區、蘇灣田園綜合體等平南文旅十里長廊開通旅游公共交通專線,規劃麥積山大景區觀光車旅游線路,盡可能囊括景區內所有景點,開通城區到溫泉的旅游專線,持續為溫泉輸送游客。二是大力實施旅游配套設施優化工程,抓好重點景區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和醫療救治、安全消防、星級廁所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快麥積山大景區、伏羲廟大景區、水簾洞大景區、花舞北山生態園等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建設,完善景區服務功能。
(五)堅持數字技術賦能。依托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加快建設數字文旅平臺,讓文化旅游資源轉變為數字文旅資源,打造可視化、可觸摸、可感知、可體驗的智慧文旅,實現旅游產業管理從“數據運用”到“數字治理”,促進內容與技術深度融合,增強文旅沉浸式體驗效果。積極實施景點無線網絡全覆蓋、旅游電子地圖、旅游電子票務系統、旅游線上咨詢服務、電子講解、實景體驗等智慧旅游工程建設,引領文旅消費體驗升級。
(六)加大宣傳力度。一是加強節會帶動。以蘭洽會、公祭伏羲大典等省市品牌節會為載體,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積極邀請國家、省、市主流媒體開展全方位宣傳報道,不斷提升特色優勢文化旅游資源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二是舉辦形式多樣的文旅主題活動。以“千山萬水,就愛天水”主題文化旅游系列活動、秦安桃花會、清水軒轅文化旅游節等文旅活動為主,大力發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推介活動,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旅游熱度。三是充分應用新媒體工具。堅持政府主導,利用天水市融媒體中心平臺,通過直播、紀錄片、影視作品、綜藝節目等方式,大力宣傳推廣天水文化旅游。利用抖音、快手、微博、攜程、微信公眾號等大眾參與度高的新媒體平臺,提升景區人氣,成為網紅打卡地。
(七)建設人才隊伍。一是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信息網和交流平臺,引進文化旅游創意設計、經營管理、營銷運作、文化研究等方面的領軍人才。二是依托天水師范學院、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對接文化旅游市場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建立門類齊全的文旅人才培養體系,培養輸送一批文化旅游技能型人才。三是探索建立文化旅游人才隊伍培訓機制,積極組織文旅從業人員、民間鄉土人才、非遺傳承人才,到省內外旅游發達地區考察交流、參觀學習,加大對先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經驗做法的吸收借鑒,不斷提升文旅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作者單位: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天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