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慶榮 張鈴玲 陳娟
一、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緣起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和本質要求之一,大會同意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寫入黨章。[1]由此可見,實現共同富裕已經成為新時代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與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但要如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統籌城鄉關系,均衡城鄉發展。2021年、2022年、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和黨的二十大報告相繼對如何扎實全面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了部署安排,提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2]
近年來,數字經濟作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重要經濟形態,已然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中共甘肅省委關于制定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技術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3]由此可以看出,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也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的重要舉措,能夠為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各項工作的提質增效提供新動能。
甘肅作為西北欠發達地區,在深度融入“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全力助推“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四強”行動背景下,數字經濟如何更加有效地賦能鄉村振興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從現實邏輯出發,堅持問題導向,逐一探尋答案。因此,本文立足于扎實推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大視角,聚焦甘肅全面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需求,深度剖析了數字經濟賦能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內在機理,提出以數字經濟加速推動農村三產融合、以電子商務全面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以數字技術加強鄉村職業教育培訓等加快甘肅鄉村振興的相關策略和破解方案,以期為我省如期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參考。
二、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在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以及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等底線的基礎上,要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這三項重點工作。[1]而數字技術因在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而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一)數字經濟為鄉村產業凝聚“新動力”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沒有鄉村產業的繁榮發展,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在農業經濟時代,鄉村產業發展主要依靠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工業經濟時代,產業發展主要依賴技術和資本;而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要素以其傳播速度快、信息共享等優勢,成為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關鍵要素。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探索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農業”“推進黃河流域農業深度節水控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高效節水旱作農業”等,這些都為甘肅的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1]甘肅作為西北地區旱作農業重點省份,要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持續開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倍增行動,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2],就必須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通過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使數字經濟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現代鄉村服務業、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和縣域富民產業等實體經濟相融合,通過“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等工程,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凝聚“新動力”。
(二)數字經濟為鄉村建設增添“新潛力”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的建設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連續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6年對全面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進行了相關安排部署。甘肅省在全面落實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開展“8大行動”,實施“7大工程”。在此過程中,數字鄉村建設對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意義重大,作用顯著。因此,基于鄉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電商物流平臺建設,以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為主要載體,推動鄉村服務信息化、鄉村治理數據化、生產生活智慧化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基礎支撐和關鍵要素。另外,數字技術具有創新擴散、普惠釋放和知識溢出等效應,根據調研結果來看,現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是農民最青睞有加、最普及廣泛的手機APP,在助力文明鄉風,厚植鄉村文化展示、正能量傳播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方面效果突顯,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增添“新潛力”。
(三)數字經濟為鄉村治理提供“新活力”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中辦、國辦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將數字鄉村建設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提出要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1]在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要想實現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就必須要在“德治、法治、自治”的基礎上,廣泛而靈活地運用“數治”,比如利用村民微信群、視頻號、QQ群、抖音、快手等手段,讓“互聯網+黨建”“互聯網+遠程教育培訓”“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精神文明”等落到實處,使數字技術與鄉村治理完美融合,從而真正成為提高鄉村治理精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新活力”。
三、共同富裕目標下數字經濟賦能甘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甘肅省堅持創新引領、數據驅動,共享共建、示范帶動,深入推進“數字甘肅”建設,持續完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不斷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全省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動力。因此,在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下,甘肅省各級政府要繼續認清形勢、聚焦問題,把糧食安全基礎夯得更實、多措并舉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堅持“四個強化”,健全鄉村振興推進體制機制等作為戰略重點和關鍵路徑進行全面推進。
(一)以數字經濟加速推動農村三產融合
甘肅鄉村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和工作體系基本形成,產業基礎進一步穩固,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但大多數地區小農戶數量多、占農業經營主體的比重大,在市場上缺乏議價能力,往往購買的農資價格高,賣出的產品價格低,收益空間小。整體鄉村產業起步比較晚,規模小、布局散、鏈條短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原字號”產品多,附加值不高,在協同配套和精深加工方面存在短板。并且與二、三產業數字化相較而言,一產數字化應用質量不高、場景不多、程度不深。
針對這些問題,甘肅要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加強“三農”領域數字化轉型,以數字技術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提升生產經營的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進一步完善鄉村產業發展規劃,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向最佳適宜區集中,打造產業集群,提升地方品牌影響力。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強化產業發展支撐,實施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工程,加快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現代設施裝備建設,增強脫貧地區產業抗風險能力。深入研究和挖掘農村資源,發展電子商務、鄉村旅游、健康養生等新業態,培養一批帶領群眾致富的微電商、農創客和能工巧匠,拓寬群眾的增收渠道。
(二)以電子商務全面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現代社會,電子商務正方興未艾,作為一種新型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以其開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廣泛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各領域,已成為當前各省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由于電子商務是數字經濟中發展規模最大、增長速度最快、覆蓋范圍最廣、創業創新最為活躍的部分,必將在數字經濟賦能農村產業振興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將會在新發展格局中助推甘肅鄉村振興長足發展。
根據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隨著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強化,我國現有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寬帶”,推動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75.6%。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短視頻的用戶達10.31億,其中,農村網民規模已達3.08億。[1]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在農村地區,除了老人、小孩等特殊人群外,可以說每位農民人手一部手機或多部手機。由于當前直播帶貨、短視頻等新業態逐漸向農村地區延伸,手機、無人機、數字化監測系統等自然而然地成了農民的“新農具”,直播帶貨、流量經濟等成了農民的“新農活”。農戶通過網絡打通了產銷對接之路,使當地的農副產品順暢地走出深山大溝,銷往全國各地,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土特產滯銷的問題,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能,從而增加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了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讓其得到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相關部門緊跟互聯網傳播的特點和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特點,精準把握消費需求和消費者的心理預期,開發更多符合消費者消費意愿的特色產品和包裝規格,通過各種銷售載體和各大電商平臺,對產品進行曝光、宣傳和推廣,將農產品品牌所蘊含的品牌文化傳遞給消費者,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尷尬徹底成為歷史,為全省“甘味”品牌和“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農產品在線上銷售開拓更廣闊空間。
(三)以數字技術加強鄉村職業教育培訓
職業培訓能賦予勞動者就業或者再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以此達到群眾增收的近期目標和穩定脫貧的遠期目標。由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因可同時傳遞文字、聲音、圖像、數據等信息已經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大媒體”,是當今社會信息傳輸、接收和共享的虛擬化平臺,具有綜合性、實時性、交互性以及同步性等特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
在此背景下,要全面接續推進甘肅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就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等數字經濟手段,一是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將專業技能培訓和政策宣講、創業激情培養、創業典型宣傳相結合,堅持“扶智”與“扶志”有效統一;二是要積極發揮網絡優勢,利用遠程教育平臺、手機APP、微信等信息技術手段,將優質資源輸送到基層,降低培訓成本、提高培訓效益,實現群眾參加培訓與生產生活“兩不誤”“兩提高”;三是發揮當地“隴人工匠”“首席技師”等示范作用,利用各種網絡交流平臺發布信息,激發貧困群眾學習技術、提升素質、脫貧致富的熱情和信心。通過職業培訓,使脫貧群眾掌握一種或幾種致富技能,提高他們防止返貧的智慧和能力,真正達到扶智的目的。
(四)以數字平臺對弱勢群體給予更多關注和關懷
充分發揮婦聯、社區、文化站作用,充分利用“網上婦女之家”和各村婦女微信群,加強與留守婦女的交流與互動,及時掌握留守婦女心理狀態及生活狀況;廣泛開展村級廣場文化,動員留守婦女參加一些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文體活動;做好留守婦女“兩癌”普查和“兩癌”脫貧母親救助工作,關注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另外,近些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其為社會群體創造出了低成本、低門檻、低風險的就業創業機會,間接帶動了網絡運營、物流倉儲等衍生服務業的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興職業。因此,各地政府要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和網上溝通渠道,定期組織轄區內的留守婦女進行刺繡、編織、月嫂、家政等培訓,積極協調解決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為她們提供適時就業和靈活就業的機會,以此拓寬增收渠道。
◆作者單位: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
◆[基金項目]校(院)創新工程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科研咨詢類專題項目和2023年校(院)創新工程科研咨詢創新項目(甘肅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測度及戰略優化研究)階段性成果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3.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 cn/zhengce/2023-02-13_content_5741370.htm..
[3].中共甘肅省委關于制定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1-06-10].http://www.gansu.gov.cn/art/2020/12/31/art_3_475917.htm1.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3.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 cn/zhengce/2023-02-13_content_5741370.htm.@
[2]@任振鶴.@2023年甘肅省政府工作報告[P].http://www.baijiadoc.com/doc/3ckdol8iwv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EB/OL].(2019-05-16)[2022-11-20].http://www.gov. cn/zhengce/2019-05/16/conten_5392269.htm.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3-03-02)(202-O5-06).https://cnnic.8 cn/NMediaFile/2023/0322/MA1N16794576367190GBA211A1KQ.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