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堅義 葉燕
【摘要】本文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提出把工匠精神培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創新教育方法和載體,構建“三階遞進、四化驅動、五融并舉”培育工匠精神實踐育人模式,以推進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關鍵詞】職業院校 工匠精神 實踐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1-0144-04
弘揚工匠精神、培養大國工匠,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2016年起“工匠精神”連續四年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工匠精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時代職業院校應有之義。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強調,職業院校要培育和傳承好工匠精神。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構建培育工匠精神育人模式,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簡稱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加強校政企合作,以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工匠精神培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創新教育方法和載體,構建“三階遞進、四化驅動、五融并舉”培育工匠精神實踐育人模式,系統推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一、“認知—內化—踐行”三階遞進,構建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專業教學是職業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主陣地。學院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以培養理工類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基于學生認知規律和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特點,把工匠精神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貫穿于專業教育教學全過程中,以課程思政為抓手,結合職業教育教學“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專業技能專項實訓→崗位實習”的特點,構建“認知學習鑄匠心→實訓內化鍛匠技→崗位實習踐匠行”三階遞進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育人模式。
(一)認知階段,理論學習“鑄匠心”
工匠精神培育與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相結合。學院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合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需求、行業企業及其工作崗位要求,凝練相關專業崗位的核心能力,以工匠精神為職業素養目標,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實現崗、課融合。在專業基礎理論課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工匠精神元素,設置“制造強國、大國工匠、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創新進取、追求卓越”等思政要點,構建具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思政內容。編寫工匠精神教學案例,精選在建設科技強國、制造強國、航天強國等改革創新實踐中涌現出的大國工匠,如高鳳林、胡雙錢、艾愛國、鄭志明等典型案例融入教學中,培養學生熱愛專業、熱愛工作的職業情懷及科技報國使命擔當。如在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教學中,教師引用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專家、大國工匠鄭志明匠心筑夢、決勝毫厘匠心助力“中國速度”的故事,激發學生對大國工匠及其精神的情感認同,培養匠心品格,實現工匠精神的價值引領。
(二)實訓階段,精神內化“鍛匠技”
實訓階段即專業技能專項實訓階段。學院以工作崗位技能技術要求為標準,實施崗、證、賽、訓融通,推進工匠精神培育。以專業技能訓練+職業技能比賽+“1+X”證書測試為載體,結合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及技能比賽標準,開展專業技能實訓、職業技能比賽活動,以訓促學、以賽促學;組織學生參加“1+X”等級證書測試,實現崗、證、賽、訓融通。在實習訓練中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實施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6S”管理,對安全防護措施的細節、各種工具擺放的順序到生產加工過程的流程、操作結束后工具歸位的規定等細微處都嚴格要求,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細致、規范操作的職業習慣,讓學生體悟工作過程中的工匠精神,并內化于心,在實踐中磨礪過硬的專業本領,鍛煉精湛技藝。
(三)實習階段,崗位實習“踐匠行”
企業崗位實習是職業院校實踐性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學院推行現代學徒制,強化學生崗位實習。實行“雙實踐”活動,把企業崗位實踐當成學生專業技能綜合實訓實踐和思政教育實踐,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在企業崗位實習中,教師和企業指導師帶領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在專業技術應用與產品生產過程中,踐行工匠使命,要求學生嚴格依照生產技術標準、產品質量要求、生產管理要求等進行生產活動,完成工作任務,不斷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同時,踐行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嚴謹、專注、創新的職業素質,逐步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技藝精湛的職業人。
二、深化產教融合,創新“四化驅動”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教學方法
開展三階遞進工匠精神培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在系統優化的教育活動中聚焦工匠精神培育主題。學院以教育內容項目化促進工匠精神培育與實踐項目相融合,以現代信息化教育手段打造全方位工匠精神培育的網絡育人校園,以“教、學、做”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內化、踐行工匠精神,創新“四化驅動”理工類專業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學方法。
(一)聚焦工匠精神培育主題,并將教育主題系統化
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方式。學院建立學院黨委領導下,宣傳部牽頭,團委、學工處、教務處、思政部、二級學院密切合作的思政教育工作機制,把突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工作納入學校建設發展規劃中。黨委每年召開專題會議對校團委、思政部、學工處等部門的學生思政教育計劃進行審議,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予以系統設計,通過內容歸類、主題提煉、統一實施,使全校的工匠精神培育系列活動教育主題系統化,避免教育主題弱化、教育形式重復,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每年由教務處牽頭開展“職業技能活動周”“大國工匠進校園”等活動,由校團委牽頭開展“科技文化藝術節”“學雷鋒活動月”“三下鄉志愿者社會服務”等活動,由學工處牽頭開展“勞動光榮——創綠色校園”“文明你我行——建文明校園”等主題活動,形成系統性、職教特色鮮明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二)教育內容與實踐項目相融合,實踐內容項目化
項目化實踐教學是進行工匠精神沉浸式培育的重要形式。學院結合理工類專業特點和學生學習認知規律,實施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課堂和實訓實習的項目教學中,以項目化、任務式開展“五級”專業比賽;通過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新技術研發、創新作品制作、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等項目化系列實踐教學,使學生在真實的實訓實踐項目實際操作、創新研發等活動過程中學習并掌握專業技術標準、崗課賽證的標準;通過體驗式、參與式的實踐項目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養成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進一步提高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
(三)充分發揮網絡育人功能,教育手段信息化
搭建工匠精神培育網絡平臺,充分發揮網絡育人功能。學院搭建“互聯網+思政”網絡教育宣傳平臺,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教學上,教師利用職教云、超星學習通、QQ群等網絡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學院建立全媒體中心,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優勢,通過學院官網、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網絡文化傳播平臺,加大工匠精神宣傳力度,建設“時時可學、處處可學、人人可學”的無時空相隔、無地域受限的智慧化育人網絡校園。無論在校園、在教室、在宿舍,還是在學習、活動、生活中,都潤物無聲地滲透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培育無處不在,無時不現。
(四)“教、學、做”理實相結合,教育過程一體化
推行理實一體化的教育教學模式,是職業院校理工類專業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學院推進產教融合,校政企行合作共建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編制理實一體化教材,共建理實一體化的實訓基地、科創研發中心及企業崗位實習基地等,打造與真實工作崗位相一致的學習環境,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在教學實訓中,學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融工匠精神培育于課程標準、技能實習實訓的規范要求中,讓學生在“教、學、做”的理實一體化教學中加強學習的主動性。這既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又進一步滲透、內化、踐行工匠精神,改變了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教學方式單一、方法單一且呆板、生硬嵌入的教學現象。
三、“五融并舉”,構建多維度的培育工匠精神實踐教學體系
工匠精神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院堅持“大思政課”實踐育人理念,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校園文化、技能比賽、實踐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中,“五融并舉”構建多維度的培育工匠精神實踐教學體系。
(一)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根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思政課教學目標要求,學院將工匠精神培育融于思政課教學,與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創新創業教育等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工匠精神豐富的內涵及時代價值,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工匠精神,樹立技能成才的職業理想,堅定技能報國信念。學院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組織學生開展工匠精神的主題研討、主題演講活動,觀看《大國工匠》《輝煌中國》《了不起的工匠人》等視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進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引導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制造強國、科技強國建設中,立志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二)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加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
校園文化是學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學院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打造具有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文化的熏陶和引領作用。
1.創設職業特色校園育人環境,營造濃厚的弘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學院建設以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園”“東盟創意館”,學生在園、館中開展創新創意活動,開展專業創新作品展、專業建設成果展及專業技能項目展。學院建設世界汽車文化長廊、民族建筑歷史文化長廊、大國工匠文化長廊、企業文化長廊;建設體現工匠精神“立德樹人”瓷磚技能貼面墻等;利用校園宣傳長廊、櫥窗、LED電子屏幕、校園標語、教室實訓室名言警句、班級黑板報等多種載體,介紹大國工匠事跡,宣傳工匠精神;開展“職教活動周”職業教育成果展示、職業體驗、專題講座、社會服務等系列活動,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崇尚工匠精神的濃厚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2.發揮榜樣的作用,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傳遞工匠精神。學院定期邀請全國勞動模范、技術能手、技能大師進校園,舉辦“弘揚勞模和工匠精神”報告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尊重工匠的濃厚氛圍。近年學院先后邀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黃鳳姣,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全國技術能手殷燦賢為師生做先進事跡報告,展現他們精湛技藝和報國的情懷,讓學生近距離領略勞模、工匠的風采,感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勵學生向榜樣學習,爭做新時代大國工匠。
(三)工匠精神融入技能競賽活動中,提升學生專業技能
競賽項目引領,開展多形式的崇德重技競賽活動。學院組織開展專業、二級學院和學院“三級”專業技能競賽,并選拔師生參加自治區和國家組織的各項專業技能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在比賽訓練過程中,教師按照國賽、區賽的標準要求,指導學生嚴格訓練,在訓練中磨煉學生堅強意志,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每年召開表彰大會,對在國賽、區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予以表彰、獎勵,營造“人人崇尚技能”、爭當工匠的良好氛圍。學院開展技能競賽活動,為師生搭建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藝的平臺,激發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內驅力,提升職業榮譽感、獲得感和專業技能。
(四)工匠精神融入實踐育人基地,拓寬工匠精神培育平臺
實踐基地是職業院校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素質培養,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學院加強校政企行合作,共建實踐育人基地,拓寬工匠精神培育平臺。與自治區人社廳共建世界技能大賽訓練基地、與崇左市總工會共建崇左市工匠學院、與科大訊飛股份公司共建人工智能產業學院、與南方測繪集團共建智能測繪產業學院,與中國—泰國(崇左)產業園等共建企業文化教育基地、崇左市太平古城共建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等校內外實踐基地93個,建崇左市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校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學院依托實踐基地進一步加強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創新工匠精神培育平臺,拓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形式和渠道,不斷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
(五)工匠精神融入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師德高尚、技藝精湛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學院堅持“培養與引進”并重、“聘用與兼職”并舉,打造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近年來,學院聘請崇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趙志敏局長、劉德初總工程師等為特聘專家,崇左市大師工作室負責人黃家強,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能工巧匠周岐樂等作為學校專業教師和思政實踐教學導師,實施“雙導師”培育工匠精神方式。
“強師必匠其技,育生先樹其心”。學院深入落實《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結合實際修訂完善《教師教學行為規范》,制定實施《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等10多項教師工作規章制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規范教師教學行為,引導教師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做崇高師德的踐行者,成為傳承工匠精神的模范和榜樣。同時,學院堅持每年選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到中國—泰國(崇左)產業園等企業進行頂崗鍛煉,參與企業生產、技改實踐,通過鍛煉使教師成為企業的能工巧匠、學院的教學專家、工匠精神的引路人。
四、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創新與實踐成效
學院積極推進工匠精神培育,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在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取得顯著成效。
(一)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提升,促進畢業生就業
工匠精神培育極大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素養等綜合評價滿意度達90%以上。2018—2022年連續5年榮獲“廣西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突出單位”稱號。
(二)學生專業技能水平顯著提高
工匠精神培育,激發學生勤奮學習、銳意進取、立志成才,以精湛技藝投身國家建設,學生專業技能水平顯著提高。近5年,學生參加全國、全區技能大賽及學科比賽,共獲獎491項;參加全國、全區“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共獲獎226項;在2023年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中,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110所高校111支隊伍同場競技,學院代表隊榮獲一等獎,創造了廣西本科、高職院校歷屆參賽最好成績。
(三)打造了一支“敬業進取、精益求精”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把工匠精神融入師資隊伍建設中,打造了一支“敬業進取、精益求精”的高素質教師隊伍。2019年,我院陳春麗老師榮獲教育部“全國模范教師”稱號,韓祖麗老師獲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021年殷燦賢獲全國技術能手、廣西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吳志華等4位老師榮獲“廣西技術能手”稱號,雷鳴老師獲自治區級“三八紅旗手”稱號;2021年,劉良軍老師榮獲“黃炎培杰出教師獎”并受聘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成員;2022年,張強老師榮獲“自治區優秀教師”稱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
注:本文系2021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研究與實踐”(2021LSZ116)、2021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高職思政課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21SZ09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莫堅義(1964— ),廣西橫縣人,教授,現就職于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葉燕(1965— ),廣西荔浦人,教授,現就職于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