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嵐(江蘇: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小學)
信息時代背景下,小學生接觸的信息科技較多。如何形成系統性的認識?還需要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發揮作用和效果。從深度學習的視角出發,項目式學習契合深度學習的目標,將項目式學習運用于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實踐中,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基于此,持續推進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改革,讓項目式學習目標得以實現。
通過對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現狀的調查,對可能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其一,課堂層面。當前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實踐,更多是以單元章節內容為整體進行教學,很少對整本書的內容進行重組,教學碎片化的問題持續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只能夠接觸碎片化、零散化的內容,導致授課與學生的認知需求脫節,存在顯著矛盾和問題。其二,教師層面。教師在進行設計時,通常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學生的學情,設計通常會脫離生活實際,教學環節冗長,導致大部分學生很難找到學習的重點,對信息科技的學習失去應有的興趣,無法實現知識的延伸。其三,學生層面。小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鮮明,在學習小學信息科技時,很容易出現“假裝學習”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針對小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提供有針對性的內容,以此保證每個小學生都能夠接觸到新的內容,強化學習體驗。總之,通過對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現狀的調查,發現目前還存在一定的現實問題,迫切需要新方法為其提供支撐。
從深度學習的視角出發,項目式學習推動小學信息科技教學創新,不斷向前發展。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自身特點鮮明,與深度學習的理念相契合,是一種以項目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將其運用于項目式學習實踐中,對推動小學信息科技教學創新與長遠發展有積極意義。要明確優勢,提出具體的教學創新策略。
通過對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現狀的調查,發現當前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是以單元章節為單位,按部就班進行教學實踐,缺乏對內容的深入探究和挖掘,嚴重影響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妥善解決該問題,應探索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改革方案。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將其運用于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實踐中能夠取得顯著效果。
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實踐中,核心素養以小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等幾個方面為主。在獲得這四個方面的支持之后,相互滲透,共同促進學生數字素養和技能的提升。項目式學習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強調以項目的搭建為主,促進強化小學生信息素養目標的實現。在項目設計方面,重點圍繞小學生的基礎認知,以新的內容推進深度學習的實踐。
從深度學習的視角出發,項目式學習推動了小學信息科技創新與發展,其所能展現出的價值毋庸置疑。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項目式的教學實踐使小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強化,為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項目式學習,要結合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搭建項目式學習的實施框架和方案,為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提供新思路和新模板。在具體策略上,要提煉分層目標、搭建學習小組、設置問題沖突、活用分類評價。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實踐運用該方法,需要對項目進行科學設置。項目設置的效果如何,對深度學習的持續推進有積極意義。小學信息科技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小學生的基本特點,做到因材施教,讓小學生主動參與到信息科技的教學實踐中去,從而有新的收獲和體驗,逐步實現深度學習。在進行項目設置時,要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同一主題的分層項目。同一主題指的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點選擇主題項目,在同一主題下設置不同的項目類型,以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需要。如利用Scratch編程中的幾何圖形的繪制,可以嘗試設置分層項目:基礎項目,以雙重嵌套幾何圖案為主;鞏固項目,以雙重幾何圖形的體驗遞歸程序的運用;創造型項目,是基于對以上項目的綜合運用,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圖案,激活小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第二,不同主題的分層項目。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實踐中涉及的項目較多,不同主題項目的開發和設計,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小學生的主動性,使參與環境和參與空間得到拓展。以Micro:bit 開源硬件的學習為例,要搭建真實情境,結合各種傳感器完成對智能垃圾桶、智能臺燈、智能小夜燈的項目設計,以此學以致用。分層項目的設置要完成深度探究的目標,科學的項目設置顯得尤為重要。
項目式學習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要以深度互動為核心,搭建學習項目。圍繞項目本身進行深層次的實踐,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避免出現單向輸出的情況,完成整個項目進程。其一,按照小學生的基本需要進行合理分組,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水平以及性別比例等,搭建5~6 人的小組。讓每一個小學生清楚自己的崗位,如“項目組長”“項目技術員”“項目介紹員”以及“項目記錄員”等等,讓每一個小學生都各司其職。其二,在項目推進和確認之后,要保證教師角色的精準定位,從而實現深度互動的目標。例如,在項目的實踐中,要充分考慮每一個小學生的個體特征,使每一個小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項目實踐,從而實現思維強化目標,讓學習小組的價值凸顯出來。深層次的互動模式的搭建,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問題是課堂的生命力,也是搭建課堂深度的一個全新鏈條,圍繞問題的層層深入,利用問題的沖突能夠有效拓展小學生的思維深度。從深度學習的視角出發,搭建問題引領方案,為后續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實踐提供新思路。
其一,利用舊知引發沖突。為了鍛煉小學生的思維水平,嘗試以問題為引領,提出項目式學習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例如,在“制作表格”項目中“刪除單元格”時,為了讓學生深刻認識“delete”鍵和“backspace”鍵能否刪除單元格,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實踐操作進行檢驗,從而得出相應的結果,激活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在沖突和矛盾中主動探究,在完成項目的同時,也對學習內容有了新的理解。其二,利用問題設置制造思維留白。在進行項目式教學實踐時,問題的設置要融入項目當中,做到思維留白,以激活小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進行“打字小能手”的項目教學實踐時,巧妙設置不同的層次關卡,以通關的方式讓學生輸入漢字。相對具有難度的內容,小學生的探究欲望更強烈,最終歸納出二字詞、三字詞、四字詞的詞組輸入方法,調動小學生的深度認知。
從深度學習的視角出發,要不斷設置問題沖突的模式,搭建具體的教學框架和教學方案,以此保證小學生的體驗感進一步增強。
在深度認知的視角下,要活用分類評價,完成深度認知的目標。其一,建立深度學習的評價工具。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項目式學習實踐,要重點關注小學生的學習體驗,分別從能力、思維操作、一致性與收斂、回答結構四個維度著手,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做好關聯與擴張,推進深度學習目標的實現,從而更契合深度學習的價值取向。其二,積極開展多元的教學評價。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評價模式,多元的教學評價打破了終結性的評價方式,讓針對小學生開展的教學評價更加科學、具體。如,在本次的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實踐中,可靈活運用課堂評價、階段性評價,也可以嘗試用建立電子檔案的方式進行評價,記錄每一個階段小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情況,并做出內容上的調整,讓教學評價可以作用于小學生的學習全過程,激發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礎。作為一種有效的評價模式,分類評價將評價細節充分展現出來,極大調動了小學生的主動性,為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信息科技的教學創新,要吃透和摸索其中的核心內容,使小學生的體驗感得到進一步強化。為完成深度學習的目標,要始終以小學生的成長為前提,重點關注信息科技的教學創新情況,不斷改進方案,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