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鋒(福建:龍巖市新羅區教育督導評估中心)
小學數學是一門非常基礎性的學科,同時也是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雙減”政策的逐步推進,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也勢在必行。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而生活化教學模式作為一種科學的教學模式,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還能有效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教學活動,從而促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改善。因此,對“雙減”政策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合理應用策略進行探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雙減”政策的出臺,是為了解決當前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負擔過重、教育質量不高等。該政策的實施旨在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雙減”政策的實施,還涉及教育公平的問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國家通過實施“雙減”政策,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以生活為基礎和以生活為載體的科學教學方式,旨在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使學習更加貼近實際,更具直觀性和實用性。生活化教學追求教學內容的情境化、任務化和個性化,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和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究,培養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同時,生活化教學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實踐和合作等方式來探索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生活化教學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能使學習內容更有意義和易于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首先,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注重概念和計算知識的灌輸,缺乏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動機不強。而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將數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數學的應用和意義,從而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探究,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經驗,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已成為教育的重要方向。生活化教學模式通過情境創設、探究性學習和項目實踐等方式,學生能夠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發現問題、探索解決方法,并進行創新性的思考和應用。這種綜合性的學習過程,能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使他們具備更強的應用能力和適應能力。
最后,生活化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精神。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需要更多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的機會。生活化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和解決困難。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通過實踐和反思,不斷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習效果和成果。這種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使他們成為獨立思考和自主發展的學習者。
預習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之前的準備工作,可以為后續學習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良好的預習有利于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基本知識點。傳統的課前預習往往以習題為主,讓學生機械地完成題目,缺乏實際應用的情境,導致學生對預習任務產生抵觸情緒。而生活化的課前預習則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設置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或情境,如生活化的引導性視頻、預習測試小游戲等,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另一方面,學生可以觀看預習視頻,利用網絡進行相關知識的搜集,從而在觀察、實踐、調查中,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應用和意義。同時,基于信息技術的生活化的課前預習,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聯系得更為緊密,使知識的呈現更為生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以“100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的課前預習任務,如可以借助C30 智能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一段關于購物的情境描述,要求學生根據描述中的購物清單和商品價格,計算出購物總費用和找零的金額。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實際購物情境相結合,通過計算和應用,掌握加法和減法運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這樣的生活化預習任務,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機。這樣的預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
小學數學是一門非常生活化的課程,其內容來源于現實生活,同時又能服務于現實世界,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小學生自身特點設計出符合他們認知水平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而生活化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情境和問題,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或個人展示,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成果,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信心。這樣的生活化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究精神,提高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執教“圖形的變換”這一內容時,可以引入生活化元素,創設豐富的情境來展示這一概念。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如家具的擺放、人物的運動、圖案的設計等,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圖形的變化規律。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模擬,自己進行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操作,體驗圖形變換的過程和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紙片進行平移操作,將一個圖形移動到另一個位置,讓學生觀察和記錄變化前后圖形的特征。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圖形的變換概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數學教學應結合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價值的信息,激發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作為課堂上所學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又可用于檢測學習效果和檢驗教學效果。傳統的作業布置往往以獨立的題目為主,學生只需機械地進行計算或填寫答案,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而生活化的作業布置,可以設置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問題或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應用和意義,激發他們對作業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基于信息技術的生活化作業布置能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如基于學習平臺或小程序設計游戲性作業、要求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完成生活化探究的記錄和展示等。
例如,教師在執教“位置與方向”這一內容后,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查找地圖,然后從中選取動物園或者公園作為位置,再在地圖上規劃適合前去游玩的路線,并將其繪制出來。在完成簡單的小地圖制作后,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平臺進行分享或者通過微信向教師反饋,由教師給出評價。同時,教師還可以從小學生喜歡的游戲入手,布置一道綜合性的問題,如要求學生設計一個迷宮游戲,通過設置不同的方位和位置要求,讓同伴根據游戲規則進行迷宮的通關。學生需要綜合考慮位置關系、方向變化以及游戲規則,設計出有趣且合理的迷宮。這樣的作業,能夠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創新思維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評價是一種有效的反饋形式,有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溝通,從而改善師生關系,優化課堂教學效率。因此,“雙減”政策背景下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要關注評價的生活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反饋,尊重他們的思考和創意,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特點。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的成績和能力的衡量,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他們提供積極的反饋和指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表現和參與情況,并記錄他們在生活化任務中的思考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觀察學生在進行購物計算的活動中的表現,包括他們對購物清單的理解、計算準確性以及與他人的合作情況等,從而評價他們在數學應用方面的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制作與數學相關的作品,如數學游戲、數學模型等,并評價其創意性、準確性和實用性。通過評價學生作品的質量和表現,可以了解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情況。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還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精神。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將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生活現象,探索新的解題思路和途徑,促進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