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德
(張掖市民樂工業園區學校 甘肅 張掖 734500)
情境教學法顧名思義,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相關要求,為學生設計多種多樣的情境,幫助學生快速且高效完成學習目標的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有多種優勢,如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完善學生語文知識儲備等。但在具體實踐中,受到教師教育理念,學生配合程度等的影響,情境教學的使用依舊存在若干問題,相關教師應當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將其解決。
要想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借助情境教學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當重視情境創設的各種細節,例如情境創設時機,情境創設方法以及情境中教師使用的語言藝術。良好的語言引導也能讓學生激發情感共鳴,使學生做出正確的,快速的反應。教師的語言藝術還會影響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提升[1]。但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只關注情境創設的具體過程,并沒有借助語言藝術發揮情境的最大優勢。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情境中的材料,組織學生思考問題,探究答案,學生難以感受到教師的專業性,也不明確情境創設的具體目標,如此一來,必然會影響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生在學習知識時離不開外界環境的影響,若教師創設的情境與學生最近發展區高度吻合,學生可在情境的引導下達到各種能力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解讀,對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了解,并將二者互相融合,科學制定相應情境。但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情境時只關注自己的教學需求,并未立足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在情境中,學生仍然被動接受知識,自己的問題或想法沒有機會闡述,更沒有受到教師的重視。在最初階段,學生可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情境學習任務,但長期下去,學生無法對情境學習產生持久的興趣,教師將大量精力花費在管控課堂紀律,把握教學方向上,難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師創設的情境形式應當多種多樣,根據不同文章的體裁靈活使用,如講述革命題材的文章時,需要為學生創設多媒體情境,讓學生感受歷史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這樣可在強烈的情感共鳴下了解文章價值觀念。再如,講述故事類文章時,教師可為學生創設角色扮演類情境,讓學生揣摩人物性格特點,感知語言使用藝術。除此之外,還有問題情境,生活情境,實踐情境等,但一些小學語文教師由于對某一情境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學中頻繁使用,學生在情境中會思維混亂,教師也并未對情境的創設及時反思和改變,師生之間難以形成教學相長氛圍。
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理念應當保持與時俱進,對國家頒發的各類先進的教育政策和學科發展思想應當積極學習,用心了解,并將其應用到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優化和完善,促進自身執教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提升。但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并未樹立終身學習意識,認為小學生思維簡單,只要能學習生字生詞,理解文章內容即可,沒有必要在課堂設計中花費大量精力[2]。教師的專業能力止步不前,無法帶給學生有意義的啟發和引導,隨著學生年級升高,對教師的專業能力也出現質疑。除此之外,教師也并未借助教研,培訓,學習等活動探討關于情境教學的各種模式。由此可見,小學管理者應當加大對教師使用情境教學法的考核力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會應用到人們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也是借助課堂所學,對各類知識進行思考,再加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服務社會,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為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日常教學互相結合,本著生活化教學的原則,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語文知識對學生來講非常重要,有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社會調查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就可通過生活類情境的引導,讓學生完成社會調查,并借助調查結果深化自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積累更多社會經驗。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家鄉的風俗時,教師就可充分借助社會調查對學生進行引導。該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對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全面了解,并開展各種閱讀練習或寫作練習活動。教師提前讓學生完成各種家鄉歷史文化,家鄉發展變化的社會調查,學生可以走訪生活中的長輩,也可詢問自己的父母,或者借助互聯網以及書籍調查家鄉的變化。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在調查中的收獲,這一過程不僅可讓學生完成語文教學目標,同時還可發展學生綜合素養[3]。
每個學生由于成長背景和生活經驗的影響,在學習中表現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師在為學生創設情境時也要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通過設計層次性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習任務,鼓勵學生積極學習。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會為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引發學生的有效思考,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把握問題的層次性,避免問題太過簡單或太過復雜,影響學生學習狀態。教師可先把學生劃分成不同層次,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問題情境,促進整個班級學生學習的進步。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課文時,教師提前對學生的學情做出了解,接著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好各種問題。針對學困生,教師可重點讓學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讓學生感受雷鋒精神,如“文章中哪一部分描述雷鋒的可貴精神?”針對中等生,教師要讓學生產生有效聯想,鼓勵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人具備雷鋒精神?學生可立足生活經驗,尋找身邊的人或事,或者分享新聞中的人物。針對優等生,教師可提問一些發散性,探究性的問題,如“雷鋒叔叔的精神對我們的成長有哪些引導作用?對社會發展有哪些促進作用?文章作者是用哪樣的寫作手法描述雷鋒精神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應當認真傾聽,教師最后進行總結與評價,指出學生的出彩之處和不足之處,讓學生明確后期學習方向,從而凸顯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理論與實踐互相融合是鍛煉學生語言能力的主要途徑。在語文課堂上,學生不僅要閱讀文章,理解語文知識,同時也要在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中鍛煉語言組織能力,鍛煉寫作能力,鍛煉交際能力。教師也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等的各種能力。由其是進入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知識儲備,如何借助所學知識鍛煉表達能力,也是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在語文教材中,一些涉及生活技能的語言知識,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實踐情境中加強鍛煉,讓學生了解到幽默風趣的語言或睿智的語言能夠影響他人,提升自己。
例如在學習完如何勸說他人這一語言技能之后,教師就可為學生創設如下實踐情境:一個中午,太陽照得暖洋洋的,老爺爺坐在搖椅上,愜意的抽著煙,此時,孫女跑來問爺爺今天是什么日子?爺爺說“今天是5月31日,但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孫女搖搖頭說,“不對,爺爺,今天是國際禁煙日,所有人都不能抽煙。”爺爺眉頭一皺,直接甩出一句話“聯合國還能管到我?”接下來,如果你是孫女,該如何勸說爺爺?教師可要求一名學生上臺扮演爺爺,再選擇一名學生扮演孫女,留給學生若干思考時間,鼓勵學生上臺進行實際勸說。在“孫女”勸說過程中,“爺爺”也可隨機應變,考驗“孫女”的臨場發揮能力。當學生表演完之后,教師可讓全班學生說一說觀看感受,說一說哪一種勸說最有效,相信在這一場景中,學生能夠深刻意識到正確使用語言的重要性。
視聽情境是指,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的情境。信息技術有著能夠在同一時間內為學生同時展示圖片信息和文字信息的優勢,借助視聽情境還可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使學生豐富自身學習體驗,增強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4]。尤其是在講解一些距離學生生活年代比較久遠的文章時,教師就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各種資源,或鼓勵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完成知識探索,一來初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二來讓學生鍛煉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黃繼光》這篇課文時,該篇文章為學生講述革命英雄黃繼光的動人故事,旨在讓學生學習其身上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優秀品質。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提前借助信息技術搜索各種圖片資料或視頻資料,并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教師也要在預習任務中為學生布置相關學習內容,如借助書籍或信息技術搜尋各種與黃繼光相關的資料,并制作成學習成果。課堂上,教師在讓學生觀看完視頻資料之后,可選擇小組代表成員上臺分享資料,其他學生進行提問,使整個班級學生的學習視野得到拓展。如喜歡拍照的學生為全班學生分享了各種與黃繼光相關的圖片信息,并講述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喜歡講故事的學生為全班學生分享與黃繼光相關的故事,讓學生對黃繼光這一人物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喜歡表演的學生為全班學生帶來一段動人的課本劇。教師可借助相機記錄精彩瞬間,課堂尾聲與學生共同回憶和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使用情境教學法已經成為課堂改革大勢所趨。作為教師,要深刻認識情境教學法使用的優勢,并從多個角度探尋情境教學的最佳模式,只有凸顯生本理念,構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真正助力語文教學的順利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