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霞
(啟東市東南中學 江蘇 啟東 226200)
隨著課堂高地建設的蓬勃發展,高中語文教學革新成果斐然,奮斗于三尺講臺上的園丁們銳意進取,自覺肩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在指導學生參與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不僅注重語言鑒賞與寫作能力的培養,還靈活滲透融愛育德理念,讓學生在增長文學鑒賞與應用能力的過程中,樹立關愛他人與社會的赤誠之心,陶冶道德情操,五大核心素養全面提升。筆者結合“融愛育德理念下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研究 ”項目的背景、驗證思路與實施細節,淺談點滴收獲,期待大家不吝賜教。
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語文課程改革雖然取得了不容小覷的成果,但在以高考目標為指針的大環境下,許多任課教師沒有全面貫徹“雙減”文件精神與新課程標準,片面關注所任班級學生語文考核的平均分、增長率和優秀率,幾乎忽略對學生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方法的指導。
網絡、影視、廣告、課件、服飾、動畫、主題公園、抖音視頻等是信息時代背景下的主要表現形式,人們熱衷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與享受,甚至忽略紙質上刻印的經典文學作品,中外名著的閱讀缺失逐步上升為普遍性的不良現象,自主探究性閱讀被快餐化和功利化替代,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名著閱讀的功效,不利于構筑文明和諧的社會,不利于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與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國內外關于“融愛育德”的研究至今已有多年,歐美發達國家雖然較早提出“融愛育德”理念,但成就不夠理想。我國許多高中語文教學與教研領域中的行家里手全面貫徹《語文課程標準》附錄的“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積極鼓勵、引導學生沖破人文視野的限制,正確面對高考的應試壓力,不僅認真閱讀必修與選修內容,還要適當閱讀一些符合正能量的課外名著篇目。因此,構建“融愛育德理念下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研究”這一課題項目是“雙減”形勢下的誕生的新生事物,期待早出成果。
目前,國內關于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研究主要涉及“語文”、“名著”、“教學”等話題,著重探討名著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沒有把名著閱讀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劃分為兩個單獨的門類,又沒有將著閱讀教學與引導學生探究性有效閱讀有機結合在一起,甚至未能深入研究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方法、法則和模式等。立德樹人是德育改革的根本,我們只有合理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為推動課堂高地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融愛育德理念研究逐漸成為我國德育改革研究領域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值得大家一起體驗、總結與推廣。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兩者之間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蓖瑫r,要求學生懂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真諦。豐富多彩的文學名著是人類精神和智慧的寶庫,體現了當代文明的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離不開語文教學,尤其在信息化時代突飛猛進的今天,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理應自覺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大力發揮語文學科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優勢,借助祖國的大好河山、民俗習慣、悠久歷史和民族傳統山等美麗底蘊,讓學生展翅翱翔于祖國燦爛文化的星空中,除了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發揚光大之外,還要放眼世界,培養愛國創新型的跨世紀優秀人才。
現代著名教育葉圣陶先生坦言:“學生須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其宗旨: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币虼耍處熢谥笇W生參與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務必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有的放矢地對學生加強德育教育的滲透,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逐步成為“有愛心、有誠心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在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滲透融愛育德,教師一定要堅持“因材施教”與“立德樹人”的原則,根據閱讀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參與名著探究性學習;同時,激勵學生從“有愛心、有誠心和有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做起,注重凈化心理,陶冶道德情操。
千方百計地提升語文知識、能力、品德素質,最終感悟一個哲理:從某種角度而言,語文的本質既是“文化”領域的最重要載體,又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顯著標識。
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探究能力是本課題的核心所在,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單項和創造性,鼓勵、引導在閱讀名著時勇于發現問題、大膽分析問題、善于解決問題,文學鑒賞與寫作水平協調發展。
注重名著閱讀材料與方式的自主選擇性,不僅注重學生投入課內閱讀名著的探究興趣,而且要激勵、指導學生加強課外選擇性閱讀一些名著,并通過同伴之間讀書交流與撰寫心得筆記等形式,最終實現資源共享之目標。
3.2.1 新穎性
利用東南紅色教育基地開展融愛育德教育,不僅符合“雙減”文件精神,而且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相吻合,有利于優化校本課程資源,逐步形成新課程理論依據,構建融愛育德理念下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模式的課程結構,高效達成五大核心教育目標。
3.2.2 科學性
通過百度收縮查閱文獻,首先了解學生本校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現狀,感知探究性學習的緊迫性;其次,初步感知融愛育德理念下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模式實施過程中不足之處,為找到行之有效的門徑鋪平道路;第三,秉承“以生為本”的原則,通過反復實踐交流與經驗性總結,進一步提高學生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的效率,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第四,在課堂上積極創設符合融愛育德理念的閱讀學氛圍,讓學生在閱讀、分析相應作品的人物形象、藝術特色,逐步樹立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2.3 實用性
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不僅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能夠輕松找古今中外名著中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在參與探究性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對年代久遠的各種體裁的經典作品擁有獨特的解讀體會,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戰勝困難的信心與決心。
名著閱讀面廣量大,但不能“唯我獨尊”,必須加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協調,確保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一般來說,平時語文學科應該給其他學科讓路,雙休日、“五一與國慶”黃金周和寒暑假語文學科占據優先位置,從而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仔細查閱資料,輕松完成閱讀與鑒賞任務。為了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效率,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求知所需,可以精心選取參考教材中“名著導讀”一定數量的篇目推薦給學生,每學期不少于三部。名著閱讀篇目主要包必讀和選讀兩種類型,前者要求全體學生一起閱讀,以利教師系統化點撥和考核,同學間交流也很方便;后者由學生自主選擇,可以在完成基本閱讀任務的前提下增加閱讀量,進一步拓寬知識視野。
當學生目前閱讀篇目后,教師還必須根據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規劃閱讀目標,不僅要讓學生選擇好研究專題,而且要自始至終做好閱讀記錄與分析總結,甚至可以采取讀書卡片的形式摘抄精彩語段,以備日后模仿與創新。
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外閱讀《紅樓夢》整部書的過程中,先預先安排學生對主要四大家族的衰敗、人物的關系、賈府的建筑框架以及寶黛的愛情等內容進行不同角度的梳理,然后讓學生從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的設計等角度入手,暢談閱讀體會,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增強社會責任感與幸福感指數。
學生閱讀名著比較容易出現走馬觀花的現象,因此,教師只有明確具體的閱讀要求,才能促使學生心無旁鶩地深層次閱讀。所謂具體要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讀通讀懂;二是整體感知;三是單項探究。當然,這些具體要求想要有一定梯度,學生可根據各自的能力自主選擇相應的閱讀要求,并采取故事改編、批注圈點和妙點揣摩等方式不斷提升閱讀效果,享受到閱讀名著的無窮樂趣。
4.3.1 首讀:初步了解閱讀文本基本內容和創作背景,為整體把握名著主旨與藝術特色夯實基礎。
4.3.2 細讀:學生詳細的品讀名著時必須緊扣知識脈絡,理清文本的大體內容、先后出場的人物與發生的事件以及作者的創作意圖,這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環節;同時,還要督促學生從結構入手,縝密分析著作的起承轉合,從而加深理解與感悟。
4.3.3 重讀:要求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與精彩片段,全方位理解表達的本義與深層意義,善于挖掘出作品蘊含的深刻寓意,樹立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理想。
4.3.4 心讀:古人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边@從某種角度闡明了學生用心去拜讀名著時,只有帶著強烈的思想感情分析作品的意境,才能陶冶道德情操,逐步實現融愛育德的育人目標。
學生閱讀的時間比較長,教師對學生所讀內容進行階段性總結與評價必不可少。諸如對學生的心得體會可以進行等級評價,一旦發現比較選精美的描述就要呈現于全體學生的眼簾,以達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當然,對長篇小說整體閱讀的評價提倡主體多元化機制,除了教師直接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評價之外,還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從而構建生機勃勃的評價氛圍,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的閱讀方法,下決心凈化自身的心靈,力爭成為新時代德才兼備的人才。
基于融愛育德理念的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研究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坎坷的,但愿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進一步明確本課題研究活動的思路與奮斗目標,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認真總結各個階段的成功經驗與失誤的教訓,讓學生在漫長的閱讀過程中逐步提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