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張掖市山丹縣城關小學 甘肅 張掖 734100)
情境模式下的教學,主要指教學中,教師需立足于教育學原理以及學生自身的發展規律,引入或者創設些生動具體、有情緒色彩的場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促使學生有效理解與掌握相關數學知識,在情境中,實現其智力與學習能力的發展的教學方式。《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需選擇與學生實際相貼近的,合理處理抽象和直觀之間的關系,并讓學生位于具體、生動的情境當中,學習與掌握相關數學知識,同時,數學教師需依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情境,指導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多種方式,理解與掌握相關思想與方法,并獲取到基礎性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數學教師在具體教學時,需注重情境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思維,從而使學生位于愉快、輕松的情境中,學習與掌握相關知識,促進其學習能力發展。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也出現很多新理念、新方法,情境模式也是如此。部分教師運用情境模式時,已經認識到其在教學中的價值,但仍存有情境模式運用過度的問題,即教師會將大量精力都運用于情境創設,缺乏目的性,甚至會出現情境和具體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最終影響到教學生動性。同時,許多情境的設計會使小學生注意力被情境吸引,這就會弱化掉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注重度,最終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1]。因此,為了使情境模式運用于小學數學的效果得到有效發揮,就需注重適度性原則,準確把控情境模式的開展分寸,并把握好情境創設的時機,以實現教學目標的高效完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小學生而言,激發其學習興趣通常是調動小學生內驅力的高效方式,并充分凸顯出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捷克的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指出:“一切認知都是從感官開始的。”而情境模式下,則是按照情感和認知相互影響的觀念,經過創設給學生引發其情感共鳴的一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主動性。由于小學生還沒有形成積極主動學習的良好意識,且具有較強好奇心,其注意力常常會被自己感興趣內容吸引,因此,在數學教學當中,創設的情境需遵循趣味性,以促使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的積極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并提高教學效率。
依據數學的發展史,其和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是有著緊密關系的,這就充分呈現出數學學科具備的工具性及其價值。《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充分反映出社會需要及學科特點,而且還需與小學生自身的認知規律相符合。所以,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密切結合,以便于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體驗、理解以及思考學習內容[2]。同時,數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也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這既能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形象、直觀,又便于學生有效理解其學習的內容。鑒于此,數學教師在開展情境教學模式時,需注重生活性原則,以縮短學生和數學知識的距離,并在生活情境中,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情境模式的運用,不僅能激發學生自身的潛在動力,而且還能經過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以激活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思維活力,并促進學生的思維張力,從而使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的同時,形成相應的批判性思維以及發散性思維。所以,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進行情境創設時,需遵循開放性原則,以提供給學生更廣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形成相應的創造性思維。
課程導入作為教學的首要環節,教師在具體教學前,需對教學內容進行仔細分析,立足于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特征,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通過疑問設置,讓學生對教材中講解的內容形成學習與探究興趣,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開展問題情境模式中,教師需立足于銜接性原則,遵循相應的邏輯性,逐步增加難度,可將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前提,架構出復雜、新的、難度大的學習任務,以此引發學生們的認知沖突,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興趣[3]。
例如,在對“可能性”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導入環節,即抽獎環節、摸球環節,這都是在實際生活當中時常且真實發生的事,當僅有一個一等獎的時候,人們就會爭先恐后的抽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時,教師可設計“看誰摸到的紅球次數多”的摸球環節,以此決定誰先抽獎,以此驅動學生對摸球活動當中涉及到的數學知識進行研究,并體會到隨機事件中存在的不確定性。接著,教師可將三袋球作為導入,設置相應的問題情境:“你們想要選擇哪個袋子里的摸球進行輸贏確定?”以此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并在判斷過程檢測出學生對于可能、不可能、一定的理解。經過該教學過程,不僅能使學生獲取到各種各樣的操作工具,而且還能增長學生自身的見識,并提高其學習能力。
依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小學數學的教學總目標就是經過教學內容的有效設計,讓學生獲取到適應實際生活的基礎性知識、既能、思想以及活動經驗,以增強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通常來說,數學和生活是存有密切關聯的,數學發展則是人民群眾在生產以及生活實踐過程不斷發現、積累、總結與應用中得到的,因此,數學也逐漸成了人們實現良好生活的重要工具[4]。鑒于此,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聯系實際生活,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縮短學生和數學知識的距離,促使學生形成相應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對“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當學生已經掌握了與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相應的運算法則后,可在整理和復習的教學環節,按照課程標準,引導學生通過其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問題,以促使學生形成發現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立足于教學內容,教師可創設“六一兒童節一日游”的生活化情境,在六月一日的當天,學校要組織某班級的54名學生去動物園參觀,在當天的上午進行集體游覽,中午則是在動物園中的餐廳吃飯,下午返回。接著,提出相應的問題:(1)到動物園中,首先要租車,有14座的車,每天的費用是450元,19座的車,每天費用是550元,27座的車,每天費用是800元,請學生們通過合作學習,制定最優的租車方案。(2)動物園的餐廳中,中餐的費用是每人20元,西餐的費用是每人30元,班級中有20人吃西餐,請問要花費多少錢?剩余的學生吃中餐,需要花費多少錢?(3)請問,一日游中,最多花費是多少錢?最少花費多少錢?聯系實際生活情境,創設相應的問題,不僅能夠使學生運用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還能形成節約意識以及理財意識,從而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數學知識的同時,認識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的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學習數學是學生積極參與、具有個性化、形成活潑生動的一個過程,除去接受性學習,教師還需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合作交流或動手實踐,并在學習過程,經過觀察、猜測、實驗、計算與驗證等各種形式,獲取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從而使學生的認識與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5]。因此,數學教師在運用情境模式開展教學時,小時可設置給學生一些可實踐操作的情境,這既能避免學生由于被動聽講而生成枯燥感,又能使學生經過實踐操作,深刻理解到相關學習內容。
例如,在對“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指出,在學生參與到調查活動中,歷經了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全過程;了解到通過“調查”方法進行數據收集,并經過簡單統計表,展示數據整理的結果;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調查活動,并感受到調查數據在問題說明中具備的意義。此時,數學教師可創設相應的操作情境,具體為:班級要組織開展聯歡會,想要使聯歡會的互動更加豐富,決定購買些水果,此時,教師則讓學生列出其最喜歡的水果,并讓其將學習內容作為基礎,制作“最喜歡吃的水果調查表”以及“最喜歡吃的水果統計表”,并通過小組的形式實施調查與填表。當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時,數學教師可將當前水果的市場價提供給學生,并立足于此,讓各個小組制作出省錢且合理的購買水果的方案。通過操作情境的創設,學生不僅要自主統計數據,而且還要自主分析數據,能夠運用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在合作學習過程,找出最佳的購買方案。經過操作情境模式的運用,可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并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力以及邏輯推理力,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得到良好發展。
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開展游戲情境模式,大多數教師認為其開展的關鍵就是導入,在課堂初始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就能確保后期的教學效率。而教學實踐顯示,單純的情境導入,更多是在教學初始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但傳統教學方法的開展,即教師教學,學生被動聽講的方式,又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專注力[6]。因此,在創設情境后,教師需緊緊抓住小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態度,以此引導學生進入到課程知識的探究中。同時,趣味化的游戲情境模式開展,不僅能保持學生的學習專注力,而且還能指導學生依據設計的問題積極探索,經過猜測、批判、推理、計算以及驗證多種方法,找出問題解決的最優方案。
例如,在對“平行、旋轉與軸對稱”的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在課堂教學的初期,教師已經融入了軸對稱的概念,并引導學生依據學習的內容,對軸對稱圖形進行判斷,以充分掌握到軸對稱圖形的具體畫法。這個時候,數學教師可將教材內容和信息技術結合,將多媒體作為輔助,創設相應的游戲情境,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計算機中的畫圖工具,自主勾勒出相應的圖形,并對畫出的圖形實施調整與旋轉,并與其他同學共同做游戲,即判斷出自己畫的圖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哪些不是軸對稱?接著,讓其他同學畫出圖形的對稱軸。在課程結束之前,教師可選擇幾個合作的小組到講臺上,通過大屏幕展示其游戲過程的畫圖與解題思路,并找出合作最優的方案。經過游戲情境的開展,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數學知識,而且還能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切實提高。
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是發現的一個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大膽設想或者猜想,這對學生自身的直觀想象力培養是有顯著幫助的。鑒于此,數學教師需創設開放性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并促進其思維靈活性提高。想要實現該目標,數學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就需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消除其內心顧慮,并勇于表達出自身的想法,同時,教師需注重自身角色轉變,在教學過程,要勇于放手,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使學生成為知識學習的合作者與參與者[7]。最后,教師需注重自身素質提高,善于通過課堂氛圍,發散學生的思維,并將其單一思維轉化成多項思維,經過該教學過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活性,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自我展示,從而使其學習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例如,在“乘法運算律”教學時,教師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商店里的可口可樂3元1瓶,大薯條1元1袋,班級里共有學生36名,現在班里要開聯歡晚會,每個小朋友配2袋大薯條,1瓶可口可樂,則一共需要多少錢?由于學生的人數一定,所有可以先將每個學生所需要的錢數算出來,然后在乘以學生人數即可。隨后,教師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現象,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這樣既能夠深化學生對乘法運算律的理解,也能夠發散學生思維。
通過研究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可以發現,他們對聽或講故事的好奇心非常強烈,因此,教師可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入手,逐步將問題代入到模擬的故事情境當中。與此同時,注意簡化故事并確保其不僅要具有嚴謹的思維邏輯性,還要具備一定幽默性,讓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進而實現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目的。同時,教師還需要教師注意以教學情緒為帶動,在給學生講故事的同時感染學生,不要讓學生忽略問題本身而只關注某一個點。教師可以某一故事為問題的開始,在教師講話的同時學生的注意力會全部集中到教師身上,此時再用教師情緒來帶動學生情緒,生動形象地給學生講述故事并以相應語氣為點綴,從而逐步將學生帶入到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在打開問題本身的同時,拋出問題來激發學生好奇心,促使學生將好奇心轉化為對問題的思考,通過這種方式來有效促進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和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一個生日慶典的故事:在小明生日的時候,媽媽送給小明一個大大的蛋糕,小明在吹滅蛋糕上的蠟燭后,和爸爸、媽媽以及小朋友一起分享蛋糕。這時,一個小朋友隨機問道:“在分生日蛋糕的時候,不論有幾個人,每個人都能夠分到一塊,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分到的這一塊是多少呢?”其他小朋友表示,可以將蛋糕看作整體“1”,然后有幾個小朋友就分幾塊,假如有4個小朋友,每個人得到的一塊蛋糕就是原蛋糕的1/4,假如有5個小朋友,每個人得到的一塊蛋糕就是原蛋糕的1/5。這樣,通過故事的形式,更有利于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分數的真實含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開展情境模式,既與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相符合,有能經過豐富靈活的情境創設,讓學生產生直觀、形象的學習感受,以充分調動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因此,在數學課堂的具體教學當中,教師需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及其核心素養,讓學生運用其學習與掌握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并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高,形成相應的數學學科素養。